为什么智者不入爱河?

500

文:蔡垒磊

.................................

蔡叔你好,我在上个月买了你的《爱情的逻辑》。我是奔着学习恋爱去的,但看完以后发现不是学会了恋爱,而是不想恋爱了,觉得“智者不入爱河”这句话更有道理了。

请问我这个情况正常吗,以及您写这本书的初衷是这样吗?我怕自己对这本书理解得有偏差。

希望得到您的回复。

..............................

你好。

“智者不入爱河”是个网络表达,网络表达通常在某个范围内有合理性,但常常是情绪表达和一种高度概括,如果你不了解它的前提,就容易乱用。

爱情是什么?莫泊桑说:人们爱的往往不是具体的人,而是爱情本身。

莫泊桑的意思是,人只是可利用的标的,对面的那个人,各方面条件最适合让你追逐到这种大脑分泌化学物质的愉悦感,于是你利用ta一下,来获取这种愉悦感。

所谓爱情,就是这样的相互利用。

我对你还有爱情,不过是我对你还有所图;你对我还有爱情,也是如此。只不过这种“所图”是一些跟生存和繁衍有关的特定所图,然后“啪”,人们盖上一个标签,叫“爱情”。

什么时候这些“所图”没了,爱情就没了。

然后变成了什么?那得看你们还有没有其他维度的所图。比如你们都习惯了对方的存在,不想分开去到不舒适区,你们也都需要互相抱团取暖,那大家就再盖一个章,“啪”,叫亲情吧。

人和人的关系,说穿了就这么回事儿。

那些叫什么“情”的都不重要,这是人类为了大脑响应世界更方便,为了让自己做更大概率正确的事情,而取的一个标签名。

大脑在能够理性思考的时候,多数时候是可以做出更正确的决定的,但也有一些时候,没有那么多时间给我们去分辨利弊,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快速响应,那以什么为“纲”呢?

以标签为纲。

迎面小巷子里蹲着个黑人,我们绕路走;没时间思考雇谁了,一个清华一个三本,选清华吧。

大量的没时间思考的时候,我们会跟着感觉走。对面那个人被我们打上了爱情的标签,那身上就肯定有我们想要的东西——大脑就是这么现实——于是没时间想的时候,信任ta,跟ta正面互动,大概率是对生存和繁衍有好处的。

所以爱情就是个没时间想的时候的行动纲领,一个指导特定行为的、标签化的行为指南。

仅此而已。

所谓“智者不入爱河”,不是说智者一定不去享受爱情,而是智者清楚地知道爱情是什么。他们会为获取这种精神感受设置自己的底线,也就是“我愿意付出的成本”、“我愿意在里面非理性、盲目到哪种程度”……诸如此类的东西。

聪明人在心里,都会有一个“追求某种精神感受可以付出的最高成本”的概念。

他们也入爱河,但不是智商为0,而是给自己能够付出的最大成本套上一个保护罩——在这里面随便非理性,如果必须跳出这个壳了,那就得拜拜了。

这里的爱河,指的是完全抛弃现实其他利益的非理性,这是智者肯定不会去做的。

所以如果你看了这本书以后,不想恋爱了,那可能是读偏了。

你可以说,有限理性的爱情,体验没有完全盲目时候那么好了,但它同样有好的体验,可以让你在盲目和清醒中取得一个好的平衡。

爱情总会消失的。

钱钟书说:要么苦于终成眷属的厌倦,要么苦于未能终成眷属的悲哀。无论如何,它一定会走,只是时间问题,但在其中的某一份走了之后,你还有什么?剩下大把的人生,就不过了?

这是关键,也是书里要教会你平衡的事情,毕竟爱情并不稀缺,你还会有下一份、下下份,人生可以享受的也不仅仅是爱情,不是么?

祝你幸福。

500

...........................................

我是蔡垒磊,感谢你的阅读。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