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增2万例,防疫新政下更要打疫苗,粘膜免疫疫苗有望终结疫情
防疫新措施执行一段时间了,全国疫情日增过两万已是常态。

对于新措施的争议不小,然而形势比人强,有位网友说得好:不是不想站着,而是站不住了,但绝不是躺平。
让子弹再飞一会儿吧。但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陶医生必须提醒大家:新措施执行后,个人感染风险肯定变大了,还是应该把疫苗接种好。
对于疫苗防疫,防疫新措施的第12条也提到:加快开展具有广谱保护作用的单价或多价疫苗研发,依法依规推进审批。
陶医生给大家三个建议:
第一,还没打过疫苗者,请抓紧接种。
如果你对疫苗效果有怀疑,请这样理解:保险带并不能保证你在车祸中不伤亡,但是确实可以大大降低伤亡风险。如果你乘车时老老实实系安全带,那么接种疫苗也是同样的道理,没必要区别对待。
<3岁幼儿:
暂无官方接种安排,但我相信这个免疫空白一定会尽快填补上。
从科学来说,给幼儿接种灭活疫苗或重组蛋白疫苗,非常安全。如果这两种疫苗被批准的话,我建议优先选择重组蛋白疫苗。
腺病毒载体疫苗目前没有该年龄组的数据,但我相信安全性也不会有问题。
3~17岁青少年:
目前只安排接种2剂灭活疫苗,还没有接种的请抓紧完成。已经完成2剂者,请等待启动加强免疫。
加强免疫最佳选择是粘膜免疫疫苗,已经批准≥18岁紧急使用粘膜免疫疫苗是吸入腺病毒载体疫苗,后期可能还很可能有鼻喷流感病毒载体疫苗。
如果没有粘膜免疫疫苗可选,那退而求其次选择肌注腺病毒载体疫苗或重组蛋白疫苗。
≥18岁人群:
如果还没有接种过疫苗,我建议首选肌注腺病毒载体疫苗1剂或重组蛋白疫苗3剂。
已种2剂灭活疫苗者或1剂肌注腺病毒载体疫苗,抓紧用吸入腺病毒载体疫苗加强。
已种3剂重组蛋白疫苗者,暂时还没有要求加强免疫,如果允许,首选吸入腺病毒载体疫苗。
陶医生的爷爷奶奶,6月份肌注接种的腺病毒载体疫苗(详见:陶医生爷爷奶奶的第1针,接种的是腺病毒载体疫苗),我准备满6个月间隔就带他们去吸入腺病毒载体疫苗。

二老接种后留观
对于大多数已经打过加强针(可以简单理解为打过第3针)的人群来说,现在就是等待国家安排再加强免疫,这个可能性很大。因为我们现在有安全、高效和低成本的粘膜免疫疫苗了。
第二,不要担心疫苗安全性,真正的禁忌症只有严重过敏。
我再强调一下:除非明确对疫苗成分严重过敏,否则可以接种任何疫苗。严重过敏最常见的是过敏性休克和喉头水肿。科普文章详见:17种疫苗禁忌症全是胡扯,讲真只有1条。

另外,也不必担心不良反应。
整体来说,mRNA疫苗接种后各种不适的比例最高,达到50%以上;肌注腺病毒载体疫苗在30%左右;重组蛋白疫苗和灭活疫苗在5%~10%左右。这些常见的不适都可以接受,全球接种这几种疫苗的总接种剂次已经达到128亿剂,没有发现有什么不良反应严重到需要拒绝接种。
所谓灭活疫苗接种后得白血病或肺结节等传言,即缺乏医学理论支持,也没有统计数据证实,如果不算造谣的话,那也铁定是误会。
北生灭活疫苗说明书里载明了73种不良反应,包括高血压、低血压、颈部肿块、尿失禁等,看上去非常恐怖。

北生灭活疫苗的这些不良反应,绝大多数是自黑,子虚乌有
然而,陶医生必须再次再次再次明示:73种不良反应是一个大乌龙,灭活疫苗不可能有这些不良反应,否则接种了十几亿剂次早就该报告成千上万例了。具体分析见:科学辟谣:灭活COVID-19疫苗真有73种不良反应吗?不可能
吸入腺病毒载体疫苗的安全性,比肌注腺病毒载体疫苗又提高了一大截。有万人参与的临床试验显示,其各种常见不适症状的报告率均不到3%,这个比灭活疫苗的5%还要低。陶医生可以很有把握地说,吸入腺病毒载体疫苗是目前世界上最安全的新冠疫苗。
吸入疫苗的各种不良事件报告率不到3%
第三,粘膜免疫疫苗,真有可能终结疫情。
11月12~13日,陶医生在上海参加了2022新型疫苗研发峰会。
中国疫苗临床试验首席专家朱凤才,做开场报告:新冠疫苗异源加强研究进展。作为开场报告,特别是在20条防疫新措施公布后谈新冠疫苗接种,特别有意义。
中国新冠疫苗接种率不低,但老年人的接种率还不够。新措施实施后,个人感染风险肯定增加了不少,那些迟迟未种疫苗者可能就准备接种了,需要对疫苗有一个选择。
朱教授演讲中的重点是:2剂灭活疫苗后,再用腺病毒载体疫苗加强,是目前抗体水平和持久性以及广谱性最好的方案,吸入又比肌注更好。全球比较,吸入加强的免疫效果超过了mRNA疫苗加强。

吸入加强对奥密克戎的保护力远超灭活加强

吸入加强的细胞免疫和粘膜抗体IgA均有明显提升

国内四种加强免疫方案比较,吸入加强最优秀

全球比较,吸入加强超过mRNA加强
11月18日,康希诺的吸入疫苗也亮相 第六届海南国际健康产业博览会。在此之前,吸入疫苗已经在 上海、江苏、天津、浙江、北京等地展开接种。
吸入疫苗采用了创新给药方式,将疫苗雾化成微小颗粒,通过口腔吸入的方式完成接种。接种过程无需针刺,一呼一吸间即可获得高效免疫保护,在人体呼吸道建立起第一道防线,实现三重保护。还具有在2-8℃的条件下稳定储运等优势,能够更高效地进行大规模部署,提升疫苗的可及性。
康希诺首席专家朱涛也指出吸入疫苗的几大优点,让其很可能成为终结疫情的最佳武器。
1 用量只有肌注剂型的1/5,为政府节省疫苗采购成本
2 吸入而不是注射,公众接种意愿高,实际的不良事件报告率也是所有疫苗里最低的,可以避免不良事件报告和处理的各种麻烦
3 最关键的是效果好:一是有广谱效应,对各种变异株包括奥密克戎的抗体水平理想,二是抗体持久性好,三是粘膜免疫机制能够发挥预防感染和阻断传播作用。
这次峰会,新冠疫苗研发是热门,粘膜免疫的新冠疫苗又是热门的热门。如果说吸入腺病毒载体疫苗一家独好,可能还不够有说服力,那么鼻喷流感病毒载体疫苗的保护效果披露,让陶医生确信:粘膜免疫真可能是大杀器,真有改变游戏规则的实力。
下面,我分享一张厦门万泰的鼻喷流感病毒载体疫苗与美国莫德纳mRNA疫苗PK针对奥密克戎保护效力的ppt:莫德纳疫苗对奥密克戎引起的有症状感染保护效力为32%~46%,鼻喷疫苗则达到了55%~67%。

另外,我还了解到鼻喷疫苗在动物试验中结果非常优秀,但在人体临床试验的前两期数据分析中,显示出抗体水平不佳。项目组一度失去信心,想要放弃投资巨大的Ⅲ期临床试验。
但是,通过对粘膜免疫机制和评价方法的分析,项目组认为现有评价方法会低估鼻喷疫苗的实际保护效果,所以他们还是坚持上Ⅲ期临床试验。
所谓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结果鼻喷疫苗真的成功了,数据总结在下面的ppt里,还未正式发表。

吸入疫苗和鼻喷疫苗,都是作用于呼吸道粘膜的疫苗。两者都表现出极佳的保护效果和潜在的阻断病毒传播能力,应该不是偶然,而是粘膜免疫的巨大优势。粘膜免疫一直存在,但以前未被重视,此役之后很可能成为继mRNA技术之后的疫苗研发新热点,其热度很可能超越mRNA技术。
如果中国宣布接种第4剂新冠疫苗(再加强),陶医生认为粘膜免疫疫苗是绝对的首选,具有碾压性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