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生存压力逼迫着军工人思考,军民融合发展的重要性及一切可能的技术途径
【本文来自《美军驻叙利亚基地遭火箭弹袭击》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有消息说,目前美军的库存陆军弹药已经打掉了大约八到九成了,也就是200万打掉一百七十万左右了。
但冷战后专用全自动炮弹生产线由于成本高昂且短期内未爆发大规模战争,因此美国和其他北约国家往往采取的是作坊式的低速生产方式生产炮弹,日产约100多,年产约四到五万。这种生产方式的产能较低,但优点是转产速度快,可以迅速转向生产其他制式的弹药而无需太多的设备调整。这就是说短短半年多的俄乌之战,已经打掉了美军近二十年的炮弹产量了。
而全自动炮弹生产线早在二战时期就已成熟,占地面积庞大,全套厂房及配套生活区可达一个小城镇的规模;配套设备则基本专机专用,例如专用车床就只能用于特定工序,无法用于其他用途;全自动炮弹生产线的效率极高,包括热能浪费都极少,例如从炼钢炉出来的钢铁直至完全成型前,都基本保持着红热状态,避免了钢铁冷却后再加热导致的热量浪费。这样的生产线的日产炮弹大约一万发,年产约三四百万。但由于这样的生产线建设周期长达两三年,成本高,用途少,一旦战争停止将难以确保收回投资,因此承平日久的北约诸国都不愿维持这样的昂贵的生产线。
反过来看,这也正是我国的中国制造2025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制造业的进一步技术演进的一个重要目标便是智能制造和柔性生产线。一条智能化的生产线既可以用来生产炮弹,也能用于生产民用产品,在生产上具备着很大的柔性。
还记得当年延坪岛炮战后,韩军军官在电视记者镜头前拿着钢制废水杯当做炮弹的一幕,虽然很滑稽,但至少说明了炮弹壳在某些方面跟不锈钢水杯这样的民用产品是具备相似性的。
我国在80年代“军队要忍耐”时期,虽然出现了许多问题,但伴随而来的一个正面意义是,所有军工企业几乎都成立了民品部门。在那个时代,生存压力逼迫着我国的军工人认真思考军民融合发展的重要性及一切可能的技术途径。
随着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实施,智能制造和柔性生产线的逐步实用,同时兼顾军用和民用领域的需求,必将在我国手中率先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