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自杀全过程详解(正史)

作者 |  王洪欣

来源 | 历史教师王汉周

500

  这个一头野猪冲跨聚会的故事。

  01

  东汉末年,帝国大乱。

  西部民风彪悍,大部分都是游牧民族,主要是羌人。

  为了争取到中原地区丰盛的物资,免不了组团进行打劫。

  董卓的父亲是颍川纶氏的县尉 ,主管当地治安,少不了跟地痞流氓强盗无赖打交道。

  而董卓在成长的过程中耳熏目染,练就了一身高超的武艺,性格豪爽。

  并且很有监守自盗的意味,跟那些团伙首领们打得火热,犹如亲兄弟一般。

  但成家立业之后,估计老婆管得严,也就不再去胡闹了。

  回家买牛,置田地。

  过起了逍遥的田园生活。

500

  时间久了,那些羌人首领想念他了,相约一块到董卓家。

  兄弟们来了,自然得好好招待。

  但很少有人像董卓那样:从田里把牛拽回来,当场宰杀,招待贵宾。

  在自给自足的封建社会,耕牛的分量就不用说了,那是大型生产资料!

  董卓这牛没有白吃,羌胡首领不仅仅是感动,他们被董卓征服了:你真是我们的亲兄弟啊,今后你的事就是我们大家的事,有用得着我们的,尽管说。

  实在不过意,回去之后还凑了一千头猪牛羊送给董卓。

  可以看出,董卓在拉关系上确实有一手,是成大事的人。

  02

  再后来,政府征兵,还有附加条件,必须是官吏或者良家子弟,以充当羽林郎(禁军官名)。

  董卓完全符合条件,自此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因武艺高强一路升迁,做到军司马。

  但他绝不是简单的一介武夫。

  此时即在官府为官,又与土匪强盗那些兄弟们亲密交往,左右逢源,黑白两道通吃。

  董卓能一步步走向巅峰,靠的不仅仅是资本与资历。

  举几个例子——

  1、

  征伐并州,胜利归来,董卓升为郎中,并且得到赏赐九千匹绢。

  他没有把赏赐搬回家,而是全部分给冲锋陷阵的将士。

  仅从这一点来看,此人抱负极大————不爱财者,必有大志。

  就在这一时期,不断征战,董卓官运享通,后来出任州郡长官,成为一方诸侯。

  2、

  羌胡不断作乱,董卓镇守西北,他们是经常刀来剑往的,打得不亦乐乎。

  注意:这时候就不再提亲兄弟的事了。

  后来,韩遂在凉州起兵作乱。

  东汉朝廷征集六路大军,进攻羌胡。

  其中五路大败而回。

  第六路就是由董卓率领,被羌胡数万大军包围,粮草供应不济,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

  假如只靠匹夫之勇,与羌胡拼个鱼死网破,结局也就只能与其他五路一样。

  也就显现不出董卓的智谋。

  董卓放出口风,借用粮草供应不济的理由,下令拦河筑堤,蓄水捕鱼,以充军粮。

  羌胡大军欣喜若狂————不用打仗了,他们都快饿死了,就准备开个庆功会吧。

  河堤越筑越高,挡住了敌对双方的视线。

  这时,董卓大军就沿着大堤脚下业已干涸的河床悄然而退,后卫部队过河之后,扒开了大堤,河水犹如下山猛虎,奔流而下,瞬间填满了整个河床,羌胡发现之后,只能望水兴叹。

  此战全身而退,保存了生力军,虽败犹荣,董卓升为前将军,踏入高级将领行列。

  03

  中平五年(188年),东汉灵帝政府下令调董卓到洛阳任少府。

  这可是京官,人人都盼望着呢,董卓也高兴啊。

  但是,后面还有附加条件——把手下的兵将移交给皇甫嵩。

500

  皇甫嵩也是东汉末年名将,当时为左将军

  董卓明白了,这是夺兵权啊。

  不去。

  不去的理由是什么呢?

  很简单,很正大光明:羌胡还没灭呢,这正是我效力沙场的时候,我怎么能贪图安逸的少府职位呢?

  中平六年(189年),朝廷又任董卓为并州牧,这可是地方最高长官了,但附属条件仍然是把部队移交皇甫嵩。

  很明显,此时的董卓与皇甫嵩有争功之嫌。

  董卓仍然以守卫边疆任重道远为由,拒绝赴任。

  董卓之所以敢抗命,就是手里有兵。

  军阀混战的年代,有部队就有腰杆子。

  但连续两次抗命,董卓也有点忐忑不安,终归是违抗皇命。

  其实他不知道的是,皇帝已经没有精力,确切的说是没有机会来管他了......

500

  04

  汉灵帝死了,年幼的少帝继位。

  历史上凡是这种时候,动乱多于安宁。

  十常侍把握朝权,搞得鸡犬不宁。

  大将军何进便与司隶校尉袁绍密谋诛杀十常侍。

  何进计划好之后,禀报太后(何进的妹妹),打算一举消灭十常侍。

  但何太后不同意。

  因为,据说当年是在十常侍的帮助之下,何太后才取得了皇上的恩宠。

  真是妇人之见,妇人之仁啊。

  难道自己的哥哥还不如几个宦官?

  无奈之下,何进接受袁绍的建议,打算召董卓进京,用武力胁迫太后。

  糊涂啊。

  既然朝廷早已怀疑董卓具有不安定的因素,怎么还能让他进京呢?

  当时也有明智之人:曹操。

500

  杀几个宦官,用个牢头就可以了,还用得着地方军队的出动。

  “一狱吏足矣,何必纷纷召外将乎?”

  可是,何进不听,引狼入室。

  洛阳即将进入大乱时代。


  05

  董卓还没到,十常侍也得知了这个计划,(保密工作做得真不好啊)一齐跑到何进那儿苦苦哀求:大将军啊,你何必跟我们这些小人过不去啊,你就高抬贵手吧,我们知错了。

  袁绍建议:快刀斩乱麻,一杀了之。

  但何进没有得到太后的同意,不敢擅自为之。

  不敢杀就不敢杀吧,还抛出狠话:听着,你们作恶多端,恶贯满盈,不杀不足以平民愤,回去等着吧。

  这不找死嘛!

  十常侍只能抢先动手,假传太后懿旨,召何进进宫。

  袁绍劝他不要去,既然已经摊牌了,进宫是非常危险的。

  但是,何进这杀猪的脑子就是不够用。

  进去了,死了,让宦官们像杀猪一样杀了。

  杀了何进之后,十常侍害怕袁绍等人,干脆劫持皇帝作为人质,逃出了洛阳。

500

500

  十常侍逃了,剩下那些无权无势的宦官可就倒霉了。

  袁绍他们进行了疯狂的报复,冲进宫中,见宦官就杀,杀红眼了,甚至把一些没长胡子的人也都当做宦官杀了。

  吓得年轻人见到官兵先褪下裤子,让他们验明正身。

  06

  劫持皇帝,逃出洛阳,这就叫谋反。

  恰好为董卓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

  董卓要争功,何进的部属要报仇,很快就志同道合,合二为一。

  赶紧追,先把皇帝接回来再说。

  皇帝哪儿去了呢?

  宦官劫持小皇帝出了洛阳榖门之后,沿黄河逃命......

  前路漫漫,后有追兵。

  这些宦官心理素质也是不好,胆子大的逃跑了,胆小的直接投河死了。

  到最后,只剩下两个人。

  一个就是少帝,另一个就是陈留王(后来的汉献帝)。

  一个14岁,一个9岁。

  与流浪儿相差无几。

  爸爸死了,妈妈没了。

  回家吧,家在哪儿呢?漫无目的的走吧。

  白天还好说,晚上黑,害怕啊。

  说来也似有神灵保佑,漆黑的夜中,前方忽然出现火光,一群萤火虫引导着兄弟两人前行,深一脚浅一脚来到一户农家,农家也是好心人,套上牛车继续向前走,走到了北芒。

  北芒,注定在历史上留名。

  07

  董卓听说皇帝到了北芒,立即率领部队,带着王侯将相,来到北芒,迎接少帝回洛阳。

  (有机会的袁绍就没这么干,后来条件更加成熟的时候,他也没干,反倒让曹操抢了先,只能说他政治嗅觉太不灵敏。)

  远远望见董卓的兵将,兄弟俩吓得失声啼哭。

  也不知道董卓是来保护他们的,还是来砍他们脑壳的。

  就连跟随而来的王公大臣也不知道董卓的真实意思:本来他就是不安定因素嘛。

  少帝马上传出话,大军停留,不准进入北芒城。

  王公大臣板起面孔命令董卓:皇帝有令,不得入城......

  董卓火气马上就来了:你们这些老东西,身为国家大臣,皇帝流落至此,国家动荡不安,你们无力匡扶,不尽自己的职责,我来保护皇帝,你们还在这儿闲言碎语,都给我滚到一边去。

  随后大摇大摆带兵入城。

  拜见皇帝后,董卓详细询问了事情的经过。

  少帝都吓懵了,东一句西一句说不明白。

  董卓毫不客气的教训起皇帝来了:陛下啊,你平时宠爱宦官,今天沦落到如此地步,都是你的责任啊。

  就差没让小皇帝写份检讨书了。

  倒是陈留王有问必答,字字清晰,把来龙去脉表达的非常清楚。

  自此,在董卓心中就埋下了废立皇帝的伏笔。

  应该说,至少此时,董卓是没有篡汉之意的。

  否则,自己扶持一个能力较强的皇帝来代替一个窝囊废,不是给自己找麻烦吗?

  08

  回到洛阳的时候,洛阳城已经乱成一片。

  何进身首异处。

  袁绍忙着杀宦官。

  何进的部将吴匡,与何进的弟弟车骑将军何苗平常就不和睦,于是借机联合好朋友董旻(董卓的弟弟)怂恿士兵哗变,杀死了何苗。

  没有一个统一的领导,兵将们显出了他们的恶性,不同派系互相攻击。

  但董卓来了,一切都变了。

  不过,董卓此时,步兵、骑兵算在一块,还不足三千人。

  没有足够的力量来收拾各路军阀。

  如果有三万人就好了,这需要动动脑筋。

  董卓智力是不低的,谋略是不浅的,办法是能想出来的。

  他命令自己的三千人马,白天大张旗鼓,人喊马嘶,从洛阳东西南北四城门蜂拥而入。

  夜间,悄悄地,出声的不要,偷偷再出城。

  并且还有口号:我们的后续部队又来了。

  第二天...第三天...第五天…

  人数不够就再来几遍。

  天才啊!

  只来虚的是不够的,还要来点实在的。

  董卓利用弟弟董旻与吴匡的朋友关系,想把何进、何苗的部队拉过来。

  何苗死了,吴匡他们也如无头苍蝇一般,想寻找新的主人。

  两厢情愿,董卓瞬间壮大。

  洛阳城里还有丁原的部队没有收过来,对此,董卓早已垂涎已久,尤其是那一员武将:吕布。

  从吕布身上下手。

  吕布喜欢金钱、美女、权利等等等等。

  这就好办了。

  很快,丁原死了。

  吕布干的。

  好了,到此为止,都城洛阳所有的兵权集中在董卓一人手中。

  为所欲为的时候到了,乌云覆盖了东都洛阳。

500


  09

  不管目的如何,牌坊还是要立的。

  董卓得先提高自己的地位,有了名分,做事才能名正言顺。

  但想提高地位,也要让大家心服口服,最好找个适当的理由。

  那个时候,时兴占卜,比如天象、卜筮......都能够左右人们的思想和行动。

  恰巧那年天大旱,久久不下雨。

  那就算一卦吧。

  一算,明白了,要免个大臣,天就下雨了。

  免谁呢?

  这个,老天说了不算,还要看董卓的意思。

  董卓思量:三公的位置还不错,就免了司空刘宏吧。

  刘宏走了,职位不能空啊,那就我董卓劳累一下吧。

  不久之后,又升自己为太尉(后为相国),假节钺。

  假节钺,啥意思?

  就是皇帝不在场的时候,代皇帝掌握生杀大权。 

  就是皇帝老大,他老二。

  厉害的还在后边。

  地位虽然很高了,但终归是老二。

  算了,你也别在上边装腔作势了,下来吧。

  公元189年,董卓杀掉何太后,废皇帝为弘农王,立陈留王刘辩为帝,即傀儡皇帝汉献帝。

  当然,在废立过程中,也有刚正不阿的大臣出来阻拦。

  第一个是卢植。

  理由很简单:皇帝是圣明之君,年富力强,行为得当,措施得力…

  董卓的反应更简单:罢官,杀头。

  幸亏蔡邕求情才免了死罪。

  再一个就是袁绍。

  袁绍属于有实力的,有实力的人说话是有底气的:

  “当今皇上,年富力强,董公废嫡立庶,恐怕天下不安。”

  董卓立马把刀拔出来,在袁绍面前晃了晃明白:谁敢不服?也就你小子不服吧。

  顺便嘟囔了一句:小子,你以为我董卓的刀不锋利吗?

  董卓残暴不仁,说得出,做得出。

  袁绍也害怕,但他还是坚持说出了一句具有英雄气概的话:难道天下的英雄们都要看你的眼色行事吗?

  说完,掉头就跑。

  他倒是跑了,留下的一家人,包括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让董卓来了一个满门抄斩。

  好了,洛阳之内,再也找不到与自己抗衡的人了。

  10

  小打小闹就不说了,下边这些文字你可要看仔细了:

  1、

  董卓曾派部队进入阳城,碰巧赶上当地百姓正在举行集会活动。

  部队就像看见敌人一样,挥舞刀枪,就冲入人群。

  见男人就砍,见女人就抓。

  眨眼之间,所有男子的人头都被剁了下来,绑在牛车上,又把所有女子赶到牛车上,一块拉回洛阳。

  途中还高喊:出征剿贼,大获而归。

  所有的女子都分派给士兵作了婢妾。

  2、

  有一个侍御史,叫扰龙宗,进入大殿时,忘了把佩剑解下来。

  董卓顿时大怒:乱棍打死。

  3、

  何进的老母亲,舞阳君,抓起来,杀,不许收尸,任野狗撕咬。

  4、

  何苗不是早已经死了吗,挖出来,鞭尸,然后,肢解。

  5、

  董卓跑到皇帝宫里,妃子公主,一个也不放过。

  6、

  董卓设计诱降了一些起义暴乱的首领。

  董卓搞了一个派对,邀请文武大臣都来参加。

  酒至酣处,要表演节目了。

  为了不让你反胃,老王用史书原文给你介绍:

  “先断其舌,或斩手足,或凿眼,或镬煮之,未死,偃转杯案间。”

  有几百人吧,都是起义投降人员。

  大臣们吓得筷子都拿不住了,董卓该吃吃该喝喝。

  11

  天作孽犹可恕,人作孽不可活。

  即便是董卓亲手提拔的将领也都高举义旗,反了。

  袁绍也找到了同盟军。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渤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同时起兵,进兵洛阳,诛杀董卓。

  史称关东联军。

  阵容强大,确实把董卓吓了一跳。

  不过,经过尚书郑泰的一通分析,关东联军倒成了纸老虎。

  首先——

  关东军的领导阶层。

  1、袁绍:高干子弟,花花公子,从小长在蜜罐里,尽管身居高位,但他知道什么是战争吗?充其量就是扯大旗。

  2、张邈:整天正襟危坐,不苟言笑,看似严肃,故作深沉,胸有城府,实际是腹中空空,啥本事没有。实际上就是一个牌位,

  3、孔伷:耍嘴皮子的,就像现在某些专家,大师一样,更像街头卖老鼠药的,你只要不打断他,他的话就永远不会停下来。能把活的说死了,也能把死的说活了。这样的人能上战场吗?纯粹一个大忽悠。

  其次——

  他们要进攻洛阳,那是以下犯上,这是有违纲常的,我们就会在民心向背上占据优势(啊~呸)。

  最后——

  关东地区,是汉王朝统治的中心地带,多年以来很少有战事发生,人们已经习惯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一旦有战争发生,他们就会惊慌失措,根本就谈不上什么拥军,也没有优良的兵源。

  而关西地区,常年与胡人、羌人作战,战斗经验丰富,就是个妇女也能拉弓上阵。

  兵源到处都是。

  12

  郑泰的分析对不对呢?

  看看关东联军的战绩吧。

  首战,王匡勇往直前,带领他的泰山兵埋伏在一个隐蔽处,想给董卓来个措手不及。

  但他忘记了,董卓是战将出身,打了一辈子仗了。

  董卓早早派一小撮人引诱王匡,真实的主力部队已经绕到王匡的背后,倒给了王匡一个措手不及。

  王匡几乎全军覆没。

  最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同盟军们就眼巴巴看着王匡挨揍,畏惧董卓,没有一个伸出援手的。

  (其时董卓的西凉兵确实勇猛无敌,又有一员勇猛的大将为他统领全军,那就是吕布。)

  结盟时的决心荡然无存。

  这就给董卓提供了各个击破的机会。

  关东联军纷纷败退,望风而逃。

  当然,关东联军中也有智谋勇猛之士,一心讨贼,匡扶社稷。

  两个最突出的:孙坚,曹操。

  13

  孙坚本是袁术的部将。

  在讨董的过程中,孙坚比他的上司表现得好多了。

  看一下他的战绩。

  董卓派数万人进攻孙坚,先锋部队来到阳人(地名)城下。

  恰在这时,孙坚派公仇称到袁术那儿去请求粮草,只带着文职官员和少数的礼仪兵,在城外大摆筵席,为公仇称送行呢。

  形势非常危急。

  孙坚却很冷静,让礼仪兵列队,但很奇怪,只是列好队形,人人不得轻举妄动,就像迎接外宾一样。

  孙坚还在那儿大吃二喝。

  董卓军有点懵,唯恐有诈,不敢进攻。

  就在董卓军头脑一片浆糊之时,孙坚已经组织部队有序的退入城中。

  这也算一个空城计吧。

  没有胆量的人是万万做不出来的。

  进城后,孙坚说出了自己的道理:不敢打啊,真要打起来,你们这些文官早没命了,你们也是军队的无价之宝啊。

  这样的领导,能不让人爱戴吗。

  退入阳人城之后,重整军马,再战,战绩辉煌,斩杀了董卓的都督华雄。

  军事胜利,形势一片大好,孙坚只等公仇称向袁术请来粮草,然后直捣毁董卓的老窝。

  但是,一等不来,二等不来。

  孙坚还是不太了解他这个老领导啊。

  袁术这个人,志大才疏,偏听偏信,心眼小的跟针尖一样。

  他实际的想法是怕孙坚攻克洛阳之后,功高盖主,就无力控制了。

  因此就在粮草军资上故意制造麻烦。

  万般无奈,孙坚夜间骑马到鲁阳去见袁术,两地相隔一百多里。

  见了袁术之后,孙坚句句落地有声:

  我之所以奋不顾身,冲锋在前,说大了是为国家讨伐逆贼,重扶社稷,造福黎民百姓;

  往小里说,也是为将军您报家仇私恨!你怎么能听信谗言......

  大功即将告成,却因缺粮退兵......

  愿将军深思。

  袁术无言以对,这才羞愧地调发军粮。


  14

  孙坚在讨伐董卓的过程中到底起了多大作用?

  董卓在大败关东联军之后,曾说过:关东联军都是一些鼠辈,唯独孙坚真令人头疼啊。

  为了拿下孙坚,董卓想了个法子——

  还是老一套,封官,大大的封,凡是孙坚的叔叔大爷儿子侄子都来做官吧。

  不行就再加一条:和亲,咱们做亲家吧。

  可惜,董卓根本了解不了孙坚。

  孙坚回话了:你是真不要脸啊,皇帝让你给废了,朝廷让你给搞乱了,大臣让你给杀了,百姓你都不放过啊,你这是犯了死罪。还想和亲,亏你想得出。

  刻不容缓,乘胜进兵,以痛打落水狗的精神直捣洛阳干掉董卓。

  孙坚大军进驻大谷,距离洛阳九十里。

  被孙坚逼得实在没办法了,董卓做出了他一生中的又一“杰作”:焚毁洛阳,逃往长安。

  皇宫,宗庙,府库,民家,方圆百里,一扫而光。

  地面上寸草不留,地下也要挖干净。

  凡是王公贵族,富裕人家的的陵墓一律发掘清理。

  可怜无辜百姓,死者无数。

  15

  再说另一位猛士:曹操。

  董卓迁都长安之后,同盟军雄踞关东与董卓对峙。

  袁绍屯兵河内,张邈、刘岱等人驻军酸枣,袁术在南阳,孔伷守颍川,韩馥守邺城。

  兵力雄厚如果一鼓作气,大事可成。

  只是,他们已经让董卓吓破胆了,畏缩不前。

  曹操的意见是:

  现在正是好机会,董卓焚毁洛阳,劫持天子,盗掘陵墓,残害黎民,已经失去了民心。

  此时不出兵,如果一旦让董卓抓住时机,反败为胜,我们就没机会了。

  你们害怕,那我来当先锋。

  说实话,这个时候的曹操翅膀还没硬,跟上边几个人还不是一个档次的。

  人微言轻,你说的即便再有道理,也没人理会你。

  说多了还要遭到呵斥,“一边待着去,愿意去就自己去。”

  自己去就自己去。

  曹操兵力不多,关键时候还是好友兼同盟军张邈(曹操、袁绍、张邈铁三角的关系,后来变成铁蒺藜了)派兵协助曹操。

  走到荥阳,遇上了董卓的名将徐荣。

  大战就此展开了。

  战斗打得很艰难。

  当然这是对曹操而言的,因为徐荣胜利了。

  徐荣的战斗力不低于吕布。

  那就直接说结果吧:

  鲍韬(鲍信的弟弟)被砍了脑袋;

  鲍信也被砍了,幸亏不是脑袋,算是勉强跑回来了。

  曹操也在跑,不过他和鲍信不一样,人家鲍信怎么说也是骑着战马跑回来的。

  你再看曹操,跑步的跑,后背上还插着弓箭。

  当然,弓是自己的,血也是自己的,只有箭是人家的。

  因为战马被砍死了。

  两条腿终归跑不过四条腿。

  关键时候,自家兄弟曹洪来了,把自己的战马给了曹操。

  在这么紧张的情况下,曹操还跟曹洪客气了一番:兄弟,不用管我,你快逃命去吧。

  曹洪没跟他客气,一句话直击要害:天下没我曹洪可以,没你可就塌天了。

  就这样,曹操在前边骑马跑,曹洪在后边撒腿跑。

  跑到了汴水岸边,水还挺深,根本过不去。

  曹操可不想学习楚霸王,乌江刎颈的傻事他不做。

  最终幸亏曹洪找来了一条小船,这才捡回了一条命。

500

  16

  尽管这一系列的反抗尽管没有彻底打垮董卓,但董卓也意识到了自己所面临的处境,不得不从洛阳退兵,迁都到长安。

  迁都终归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

  有朝廷大臣站出来阻挠。

  诸如,司徒杨彪(此人就是的杨修的父亲)、太尉黄琬、司空荀爽(荀彧的叔父),三公齐上阵,摆出了很多理由来阻拦迁都。

  董卓对此处理的很干脆:三公了不起吗?都回家种地去吧。

  全都罢官。

  其实,在迁都长安之前,不仅仅是这些语言上的劝阻。

  当时,小皇帝已经迁到长安,董卓还在洛阳做些善后工作。

  京兆尹盖勋就劝说左将军皇甫嵩,与关东的袁绍等人东西夹攻,直接灭了董卓。

  可惜,一代名将皇甫嵩不听,不知他是忠于皇上,还是恐惧董卓。

  就这样,董卓我行我素,迁都长安。

  16

  欲让其灭亡 先让其疯狂。

  到长安之后,董卓又给自己升格了。

  他觉得自己命里注定要当皇上。

  “我相,贵无上也”

  可就在计划即将实施的时候,地震了,并且是京师地震了。

  那时候人迷信啊,地震就说明情况有异样。

  既然天象有异样,那就想想如何避灾吧。

  上回不是免了司空刘宏以后就风调雨顺了吗?

  况且,太史(这里应该是巫师)说了,杀个大臣就没事了。

  这回该谁倒霉呢?

  是太尉张温。

  张温如何得罪董卓了呢?

  说来话长,就长话短说了。

  总之,当初,张温没有听部将孙坚的建议,杀了董卓,以绝后患。

  这回董卓却没有放张温一码。

  如果说杀张温,还有点政治斗争的意味。

  小人物也不放过。

  手法很是残忍——

  比如虐待俘虏:

  找来几匹布,涂上厚厚猪油,然后用这匹布把俘虏缠裹起来,最后,点火烧。

  烧也是有规定的,要先从脚点火,这样烧,人一时半会儿死不了,烧得时间长。

  俗称“点天灯”。

  还有更方便的方法,烧开一锅水,把人扔进去,完事儿。

  打击政敌,虐待俘虏,残害百姓,弄得人人自危~

  天下让他祸害透了,该结束了。

  17

  司徒王允、尚书仆射士孙瑞就密谋,计划除去董卓。

  但他俩想拿刀砍人,还差得远。

  所以,必须要找同盟军。

  这个人必须武艺高强,并且能够得到董卓的信任,能接近董卓,同时还要憎恨董卓。

  谁啊?

  吕布。

  1、

  吕布的武艺就不必详说了。

  2、

  吕布是董卓的亲兵队长兼高级保镖。

  3、

  吕布和董卓的一个小妾好上了,尽管董卓还不知道,但知道就没命了。

500

  貂蝉:没我事哈

  想保命,还是先下手为强。

  18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四月,皇帝大病初愈,为了庆祝,召集文武大臣,在未央殿搞了一个大型派对。

  董卓自然在邀请行列。

  说来也巧,走在半路上,那马就不往前走了。

  董卓心里也奇怪,这是怎么了,要不就不去参加派对了。

  吕布看到董卓犹豫不决,就加以怂恿:没关系,有我保驾,你就放心吧。

  刚走到宫门口的时候,在宫门外埋伏的刀斧手,瞬时四起。

  董卓赶紧招呼保镖吕布来救命。

  吕布来了,给他补上两刀......

  董卓彻底玩完。

  肥胖的尸体被扔到大街上......腐烂......膏油流了满地都是。

  看守尸体的人别出心裁,把破棉絮拧成绳,插在董卓的肚脐眼儿里点燃,就是一盏长明灯。

  连续几天不灭,夜晚还可以照明看书,以解烦闷。

  19

  遗留祸根

  董卓是死了,王允的政策是赶尽杀绝。

  董卓的兄弟,杀,

  董卓的侄子,杀,

  董卓九十多岁的老母,杀,

  董卓的亲信,杀,

  董卓的部属,杀。

  长安城内,凡是与董卓有亲近关系的人都尝到了血雨腥风的滋味。

  只是,在这杀声中,不加分辨,不加区别,一律杀。

  王允的真实想法就是杀一批,立一批,把机构人员大换血,以图重振大汉朝纲。

  王允要收拾这批人,最终导致西凉兵谋反。

  长安又迎来了又一场浩劫,东汉真的走向了末路......

  —未完待续—

点击「历史教师王汉周」阅读原文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