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一、《论语》字义歧疑述正----1.6贤贤易色
文化自信:一、《论语》字义歧疑述正----1.6贤贤易色
不好意思哦!
述正,口气过度狂妄,但是真心想不出来更恰如其分的词语描述。欢迎关注《论语》、先秦经典文献常用字(“上义词”)的朋友们讨论交流。
字义,读书需先识字,字义明经义自明!
一、贤贤易色
为什么不是1.1,因为1.1大家似乎都很熟悉,虽然解读都略有小偏差,但估计大家都看腻了。1.6目前现存先儒时贤同侪的偏差尺度有点儿大。
贤,用一个词界定,德高望重,不一定是老者,两条,一是人好、一是公信。
贤贤叠字,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样,提高修养思想言行到德高望重,内在自我与社会“标准”(参照系)契合。贤≠贤者,增字解经;单字的外延小、内涵大,增字就是扩大外延、缩小内涵。
易,改变。
色,外表光泽。
易色,改变言行举止 。
贤贤易色,通过思想修养提高,改进接人待物言行举止。(人心隔肚皮,贤贤成就他人如何认知判断,通过易色,贤不肖的差别经常也很明显,浮躁变沉稳、骄傲变谦逊、暴戾变温雅、势利变自立、投机变坚韧、忽悠变实诚......)
内心提高表现于外如:
《孔子家语·廿一》:“德贯乎心,藏乎志,形乎色,发乎声。”
《孟子·公孙丑上》: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易·文言》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
先儒的解读(【】内为评按):
何晏《集解》:言以好色之心好贤则善。【不知所云】
皇侃《義疏》:又一通云:上贤字犹尊重也,下贤字谓贤人也。言若欲尊重此贤人,则当改易其平常之色,更起庄敬之容也。【似乎略好于巧言令色,区别也不大】
邢昺《注疏》:此章论生知美行之事。贤贤易色者,上贤谓好尚之也,下贤谓有德之人。易,改也;色,女人也。女有姿色,男子悦之,故经传之文通谓女人为色。人多好色不好贤者,能改易好色之心以好贤则善矣,故曰贤贤易色也。【疏不破注,与何晏同】
刘宝楠《正義》:1、周官太宰郑氏注云:贤,有善行也。
2、宋氏翔凤朴学斋札记:三代之学,皆明人伦,贤贤易色,明夫妇之伦也。“毛诗序云: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義也。”此贤贤易色指夫妇之切证。今按:夫妇为人伦之始故此文叙于事父母、事君之前。【八竿子打不着】
3、、汉书李寻传引此文,颜师古注:易色,轻略于色,不贵之也。公羊文十二年传:俾君子易怠。何休注:易怠,犹轻怠也。是易有轻略之義。
4、又广雅释言:易,如也。王氏念孙疏证引之,云:论语贤贤易色,易者,如也;犹言好德如好色也。此训亦通。【“易,如也”;如此曲解,犹如开车玩漂移】
时贤:
黄怀信《汇校集释》:易色当如皇疏又一通说,易为改易,色谓容色。其一说释易虽不误,但释色为好之心,则明为增字解经,故不可从。邢疏、朱解皆从一说,未可信也。刘氏据汉书颜注释易为轻略或为如也。虽亦可通,然与下文则不谐。下言能竭其力,能致其身,皆紧承其上,就事父母、事君而言。而此作轻略女色,则与贤贤无直接关系,且轻女色与学亦不相涉,见色之不应释为女色也。论语色字共十八见,指女色者仅二,且上有好字,则此色字不必指女色可知。虽然,贤贤未必能够易色,惟其见到,方能易色。故疑此贤贤当作见贤。见、贤,古字同声,故相误或相借。见到贤者而改易其平常之色,肃然起敬。正是谦虑向善、恭敬好学之态。故曰谓之学矣。而夫妇之道,何说于学,世说谬也。【“一说”即皇侃引“一通说”,一通,似人名。“贤贤”解为“见贤”错!“易”解为“改易”,“色”解为“容色”,都是惯用增字限定不够严谨,马马虎虎】
孙钦善先生梳理的各家说:
2010年5月《《论语》校释丛劄》“贤贤易色”条(《儒家典籍与思想研究》第二辑)对本节本章亦有不同的详细阐发。为大家容易看得不累,分行抄录):
(第一段)本章首句“贤贤易色”如何解释,最为关键。
“贤贤”,
第一个“贤”字是动词,即“以……为贤”之意,又可径训为“崇德”,如《礼记*礼运》“以贤勇知”。
第二个“贤”字是名词,義为贤德、善行。
“易”有三解,
一是轻易、轻视之意。
一是变易之意(《论语義疏》:“今若有人能改易好色之心以好于贤者”。)
一是如同之意(详下)。
“色”有二解,
一指美色、女色。
一指容态。
(第二段)单字不同解释的相互搭配,整句的解释亦产生差异:前人
或解为改易好色之心以好贤(如前举《義疏》),按此说实增字解释,即“色”前妄增“好”字。
或解为择妻重贤德轻姿色(引刘宝楠2、)
或解为好德如好色(引刘宝楠4、)
以上二说虽不无道理,但亦有于“色”字前妄增“好”字作解之嫌,且義理不合《论语》本意。尤其是把孔子所言“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子罕》),理解为以“好色”比“好德”,近于荒唐(详下),即使勉强成立亦非褒義。王说(《广雅疏证》)更为可疑。
(第三段)实际“贤贤易色”讲的是道德修养。应解为重视实际的德行,轻视表面的容态。贤贤,即以贤为贤,仲无异词,但尚可作补充说明。“贤贤”实与《颜渊》“崇德”同義,其云:“先事后得,非崇德与?”亦有道德重在实践(“先事”)之意。又《荀子*非十二子》有“贵贤,仁也”的话,“贤贤”如同“贵贤”。
本章中的“易”,应释为轻,轻视之義。
“色”应解为容态,指显露在外的姿态、表情。
通观《论语》中的“色”字,有两种含义,
一指美色、女色,如“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季氏》)
一指容态,如“巧言令色”(《学而》)
“色厉而内荏”(《阳货》)
尤其是“色”与“贤德”并举时,“色”总是有特定的含义,即指与属于内在修养之道德相对而言的、表面的仪态或容色,
如“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子罕》),“好德”指好实际的道德,“好色”指喜好故作姿态,装出端庄和善的容色。
又如,“君子者(指有德行者)乎?色庄者乎?’(《先进》)
“色取仁而行伪”(《颜渊》)
皆“色”与德行对举而限定“色”指容态的旁证,旧解以喜好女色比喜好道德,不伦不类,近于荒唐。
(第四段)按,本章首句“贤贤易色”为概括提示的话,即实实在在重贤德,不“巧言令色”之意。下面紧接的三句都是“贤贤易色”的具体表现。最后“虽曰”二句,为总括上述的话,说明子夏颇得孔子之传,对于属于学习结果的道德修养,能够从实际观察,重在表现,而忽略具体的学习过程和细节如何,既不以人们谨慎自谦的言辞为依据,更不为表里不一的伪善所欺骗,参见“仁者先难而后获”(《述而》),“仁者,其言也訒”、“为之难,言之得无訒乎?”(《颜渊》),“刚毅木讷近仁”(《子路》)。
【贤贤=贵贤;易,轻、轻视;两处如此解读属于脑补吧!
本章全文: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孙先生的贤贤易色是否为“概括提示”不重要,但是“具体表现”显得比较狭隘;“实实在在重贤德,不“巧言令色”之意。”,虽然两处略有悖离本义,还是与本文解读在各家中最近吧。】
二、研读《论语》推荐书目
《尔雅》、《小尔雅》
杨雄《方言》,有兴趣可以参看华学诚《杨雄方言校释汇证》
许慎《说文解字》,有兴趣可以参看段注等相关清人研究
徐中舒主持《汉语大字典》,引古文献经典用例丰富。(罗竹风主持《汉语大词典》,这两部字典、词典,非专业文字、语言研究,其它同用字典、词典都毫无意义,所以买工具书不要乱买)、
高明、涂白奎《古文字类编》,考查字形演变
李景林《教化的哲学》,对孔学、《论语》思想体系梳理
王素《论语郑氏注及其研究》(论语汇校集释拆散接近全文收录)
定州简《论语》(清华简、海昏侯简整理等待公布中)
黄怀信《论语汇校集释》
高尚榘《论语歧义辑录》,非必藏品
《十三经大辞典·论语·孝经卷》逐字索引对生字字义用例研究很方便、唐《开平石经》拓片相对比较完整
黄现璠《中国历史没有奴隶社会》(合著)了解孔子时代社会形态背景
三、《论语》与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文化,人类社会一切遗存,包括正在发展演变的,比如旧石器文化,比如酒文化,娱(可读为误)乐文化;自信,相对于自卑(丧失民族本位文化自信),也相对于英拉长兄他信(不信自己信他山之石)。
如何更好认识自我,需要与人比较“有啥不一样”,在思想资源与人文领域(精神文明),当下中国有三流传统:
一、西周春秋为主时段形成的民族智慧精华的孔学传统,以十三经为经典文献(儒学大染缸,啥都往里装,所以用孔学不用“儒学”),孔子为其中集大成者、核心代表;
二、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核心的红色革命文化传统;
三、建国以来社会经济文化创建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制度性规划性的体制持续变革调整,顺势应变,与时俱进的文化传统,总结经验与吸取教训相结合,获得日益增强的纠错能力。
追本溯源,华夏传统(包括前两流)与其它传统的差异:中西异元言思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