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片速递】“一项奥运会级别的运动,如果你得不到金牌就会死”

2019年,第91届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授予了《徒手攀岩》。

徒手攀岩(Free Solo Climbing),是世界上最危险的极限运动之一。顾名思义,这种运动指不借助任何保护装备,徒手攀爬岩壁。攀岩者所能依靠的,只有合身的衣服和鞋,一个挂在腰间的防滑粉袋(用以涂抹双手防滑),以及自己身体和头脑。

这项运动的英文,乍看之下很是富有诗意:“Free Solo”,仿佛在说这项运动自由(Free)而孤独(Solo),简直是一些“文青”向往的天堂。但是追逐这份自由和孤独,却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徒手攀岩界有着长长的死亡名单,那些攀岩者——其中不乏知名人士——从几百米的高处自由落体。壁立千仞的山石之上,生与死只在毫厘之间,并且对所有人一视同仁。

在这项运动中,技艺不精者都无法活下来成为大师;然而大师也会因常在河边走而湿了鞋——职业攀岩者汤米·卡尔德沃(Tommy Caldwell)便直言不讳地说:“我觉得,凡是将徒手攀登视为生命里不可或缺之事的人,现在都已经没命了。”

500

这段镜头展现了美国极限运动者迪恩·波特(Dean Potter,1972-2015)是如何将徒手攀岩与定点跳伞(BASE-jumping)相结合的:他在攀岩脱手时迅速做出反应并在触地前成功开伞。但他在2015年定点跳伞时遭遇事故,不幸身亡。

那么,获得了奥斯卡奖的《徒手攀岩》,又介绍了哪位不要命的人,他完成了怎样的创举呢?

来见见美国小伙子亚历克斯·霍诺尔德(Alex Honnold,1985-),全世界最伟大的攀岩者之一。

500

这次他要征服的目标是:美国加州约塞米蒂国家公园(Yosemite National Park)的伊尔酋长岩(El Captain),这座岩石的垂直高度:914米。

500

这座岩石可比阿汤哥当年爬过的迪拜塔还要高,而亚历克斯要用自己的双手和双脚,从底部一步步爬到顶部——在他之前,还没有人能做到。就连他自己也说,光是想想就觉得“太他妈吓人了”(freaking scary)。高耸的岩石与渺小的人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人类真的能征服这个怪物?

我本以为,本片就是讲述一个人如何凭借着大无畏的精神,抱着必死的决心,最终完成征服大自然的创举;我本以为,本片不过是靠着征服过程中的种种惊险场景和自然奇观,获得了奥斯卡的青睐。

但实际上,我大错特错了。看完全片我才意识到,为什么本片不叫什么《勇登酋长岩》,而要以这项运动命名:《徒手攀岩》。因为本片传达了一种对这项运动有指导性的观点,甚至是理论,片名后面完全可以加个副标题,比如《徒手攀岩:从入门到精通》。即使是对于我们这些看热闹的观众来说,也可以从中学习到很多。

那么,这部徒手攀岩教学片,教了我们哪些知识呢?

1.天赋与环境

亚历克斯最终对酋长岩发起冲击是在2017年夏天,但他的故事并不是从这里开始的,而是要往前追溯得更久。

亚历克斯不是寻常人。对他大脑的核磁共振显示,他的杏仁核——恐惧情感中心——不太容易对外部刺激做出反应。也就是说,普通人感到害怕的事情对他来说可能没那么吓人。这大概就是他走上徒手攀岩这条路的必要条件。

本片也探究了亚历克斯的过去,他可能有一个不那么开心的童年。他对自己的评价也是有点“黑暗”的。也许这是他开始徒手攀岩的另一个原因。但我们可以从他纯粹的笑容里,看出他是一个真心热爱这项运动的人。比起嘈杂的人群,他更喜欢群山。

我们很难说究竟是天赋还是环境塑造了攀岩大师亚历克斯,但他确实让我们认识到,如果你想进入这个行当,可能你确实应该是一个万中挑一的人物。

2.疯狂与理性

徒手攀岩是一项疯狂的运动吗?是的。

徒手攀岩是一项理性的运动吗?对亚历克斯来说,是的。

这并不矛盾。徒手攀岩的疯狂在于,如果你失败了,你就会死;而它的理性在于,失败的风险是可控的,而且是可以降低的。就好比车祸是很惨烈的,但你好好学习驾驶、遵守交通规则就没什么事。

这种疯狂与理性的对立统一关系,是本片的核心,也是本片对徒手攀岩运动的根本看法。

以亚历克斯为例,他为了最后的“舍命一搏”,做了很多准备工作。

首先是心态。亚历克斯并没有将征服伊尔酋长岩看作是一件必须要完成的事。他说:“如果我做了一切努力但我仍然认为‘这是馊主意’,那么这项挑战可能根本不该由我来,让后人来吧。或者让哪个不想活的人来。”

其次是前期准备。在2016年夏天,亚历克斯就开始为此做准备。他的准备很务实,他在攀岩日记中只会干巴巴地记录“难度7C+,差点掉落一次,两次肌肉胀痛”之类的话,被问及是否会写“见过了人生中最高的桧树”之类的话时,他笑着说:“这不会写在攀岩日记里。”他还在有保护的情况下攀爬伊尔酋长岩数次,不断地失败,不断地总结,不厌其烦地牢记技术细节。

500

亚历克斯将攀登全程可做备选的路线与指法都背诵下来,脑力惊人。

漫长的准备工作枯燥而乏味,体力、勇气只是必要因素的一部分,攀岩者更需要的是细致的观察、精准的记忆和甘于寂寞的耐心。

然后是专业团队。亚历克斯有前文提到的攀岩大神汤米作为训练搭档,两人可以讨论技术;本片的华裔导演金国威(Jimmy Chin)则带领一支职业攀岩摄影师团队进行拍摄。这些摄影师预先从山顶索降到固定位置。

500

但拍摄并不容易,因为金国威可不想拍到亚历克斯自由落体的场面,亚历克斯也不想给朋友留下这样的心理阴影,那将是谁也无法面对的。所以大家都有很大的心理压力,这就需要团队有高度的互信和沟通。最终摄影团队听从亚历克斯的想法,在亚历克斯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地方,只采用远处长焦、无人固定机位、无人机等方式拍摄。如果有意外发生,这支团队也是第一支施救力量,为此他们也做好了预案。

最后,亚历克斯还在2016年冬天第一次尝试徒手攀岩伊尔酋长岩,但在中途感觉不对,所以果断放弃了,而团队中所有人都认为他做出了正确的决定;亚历克斯本人尽管有些遗憾,但也看得很开。

正是由于这样种种精益求精的准备,亚历克斯才能在影片最后10分钟,完成举世瞩目的创举。攀登过程本身很精彩,看得人手心发汗;但他的成功确实却并非偶然。

500

3.总结

片中曾提到速攀手乌利·斯泰克(Ueli Steck)之死——速攀即不做太多计划较为随意的一种徒手攀岩风格。而亚历克斯表示这是他一直尽量避免的。显然,“假如有一项奥运会级别的运动项目,如果你得不到金牌就会死”,那最好的准备方式显然不是毫无准备。

《徒手攀岩》告诉我们的最深刻的道理大概是,徒手攀岩运动,确实可以很free,很solo;但是如果你想在这项运动中活下来,那么这项运动既不free,也不solo——而且,这个道理可能并不只适用于徒手攀岩运动。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