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心主义先验论的三种形态——课后答问
学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时,我们说马克思主义将认识看作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首先是物质客体)的能动反映。
与之相对立的认识论立场是唯心主义先验论,其特点是认为认识(至少认识的主要部分)不来自和物质世界打交道而产生的感觉经验,而是来自以下三者之一:
1.主观自生的:哲学史上,公开彻底地主张认识完全是主观自生的哲学家是极少的,所以这一观点一般是作为一种发展倾向或逻辑可能性而潜藏于某些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那里的。当主观唯心主义的代表贝克莱说“存在就是被感知”或“物是观念的集合”时,他否认了不依赖于人的感觉和意识的物质实体的存在,物质实体既然不存在了,那么当然不能成为人的感觉的来源,而人的感觉既然不能来自客观的物质,当然就只能是主观自生的了。但贝克莱并没有说出这个最后的结论,这是因为他意识到如果把感觉和认识完全说成是主观自生的,那么这种感觉和认识就很难说与幻觉和梦境有什么区别,那还能成其为认识吗?而贝克莱总还是认为这个区别是存在的,否则他还研究哲学干什么(他的代表作就叫《人类知识原理》)?所以他也还是要给感觉和认识找到一个非物质的“客观”来源。
2.神灵赐予的:认为认识是神灵赐予的,这个观念的起源极为古老。比如我国商代的甲骨卜辞中,举凡会不会下雨、战争能否获胜乃至王后怀孕能不能顺产等等,都要进行占卜并从神灵那里得到答案。人们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想法,部分的原因也在于,人们需要了解这个世界,想要获得更多的知识,但在远古时代人们暂时还不可能得到这些知识,就只能求助于神灵。由此可见,这种“神赐认识”的观点,本来也未尝不可以看作人对这个世界的探索欲极其旺盛,所以无论如何都要设法满足的一种体现(费尔巴哈指出,只有人类才需要神,其它动物都不会需要神)。但这种观点一旦产生,尤其是一旦成为一种强大的、社会性的习惯力量,又会对人类靠自身力量认识世界造成阻碍和禁锢。哥白尼、布鲁诺等人所受的迫害就是例证。我国南北朝时期的祖冲之修订历法时,也有人说天文历法受命于天,”非凡夫所测”、“非冲之浅虑,妄可穿凿”。祖冲之坚决反驳了这种迷信,指出天体运行“非出神怪”,“有形可检,有数可推”,是可以通过人的观测和推算加以认识的,这是对“神赐认识论”的有力批判,也是人类认识能力巨大进步的体现。另外我们也需注意,在1中我们说到贝克莱要给感觉和认识寻找一个非物质的“客观”来源,而事实上他找到的这个“客观”来源就是神。贝克莱认为神在感官上印下的观念就是“真实的事物”,“想像”中被引起的观念(他也称为“狭义的观念”或“事物的图像”)是前者的摹本,而神在心灵中安排的观念的秩序就是“自然的法则”。这样一来,他就将感性认识(印在感官上的观念)和理性认识(观念在心灵中的秩序)都说成是来自神的了。
3.先天固有的:认识是先天固有的,这也可以说和认识是主观自生的差不多,区别在于“主观自生”还有一个“生”的问题,即认识是何时以及如何从无到有地“发生”或“出现”的问题,而“先天固有”则取消了这个问题。当我们说认识“主观自生”的时候,严格来说,是认为我们心灵中的各种观念不是来自物质世界,而是我们的心灵自己制造出来的,但既然观念由心灵制造出来,那当然得先有“制造者”再有“产品”,也就是说,心灵和观念不是同时产生,而是我们先有了一个心灵,然后再在这个心灵中出现了一些观念。但“先天固有”说,则并不认为所有观念都一定要由心灵“产生”或“制造”,而是认为至少某些观念是心灵从一开始就带有的。如法国哲学家笛卡尔在他的第三个沉思里(至少暂时)将观念分为三类:1.与我俱生的(我领会一个东西、一个真理或一个思想的功能);2.来自外界的(听到声音、看到太阳、感到热,等等);3.我自己制造的(美人鱼、飞马等等)。这第3类观念可以说就是“主观自生”的,但我们不难看出,这种“主观自生”的观念,要么它的元素(鱼、人、翼、马等观念)仍然是“外来的(即来自物质世界的)”,要么与1中所说的幻觉无法区分,因而不足以构成一种有别于“外来的”观念的知识内容。所以笛卡尔强调的是第一类观念即“与我俱生”的“天赋观念”的重要性。从笛卡尔上述的三分法来看,这种“天赋观念”首先是一种“元知识”,是一种对观念的观念或者说领会观念的功能。这在逻辑上也不难理解:不管观念是外来的、神赐的还是自生的,我的心灵在得到或产生这些观念之前,似乎总应该先有了一种能够领会或接纳这些观念的功能,而这种功能只能被理解为心灵所先天固有的一种观念,没有这种观念,可以说心灵就不成其为心灵了——我们的心灵一开始就有这种观念,并以之来领会别的观念。但我们如果将作为“元认知”的“天赋观念”与其它观念外在地对立起来,则会产生“无穷倒退”的问题,即我们在知道某物之前,先要知道某物的观念,而这又要先知道某物的观念的观念,换言之,我们知道某物之前,先要知道“知道某物”是怎么一回事,而这又需要先知道“知道知道某物”是怎么一回事……如此我们就像庄子和惠施的“濠梁之辩”一样从“认识”退到“元认识”,再退到“元元认识”………不知伊于胡底。那样一来,“天赋观念”到底是什么(元认识,还是元元认识,还是元元元………)以及到底怎样才能发动认识过程,就会成为无法确定的了。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提出“必须首先有一个真观念存在于我们心中,作为天赋的工具;心灵一旦认识了这个真观念,则我们就可以明了真观念与其他表象之间的区别”。这个“真观念”在斯宾诺莎看来不仅仅是“元认知”(如笛卡尔的“我思”),而首先是“实体”即关于最高客观对象如“上帝”或“自然”的观念。
认识的“主观自生论”、“神灵赐予论”、“先天固有论”三者的共同点是认为认识产生于人接触客观物质世界之前或者认识可以不必接触客观事物而产生,因而也可以不是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所以我们将它们都归入唯心主义先验论。应该指出,这些哲学家中有些人(如斯宾诺莎)在本体论上并不是唯心主义者,即便那些是唯心主义者的先验论哲学家,有不少也并不认为(至少不是一开始就认为)人的所有认识都不来自客观物质世界。但关键是,接触客观物质世界首先产生的是感觉经验,而在这些先验论者看来,感觉经验往往并不可靠(例如笛卡尔举过插入水中的棍子会被看成弯的、太阳在我看来只有一个圆盘大等等“感官欺骗我们”的例子),因而他们认为感觉经验不能成为具有可靠性、真理性的知识的来源,而只能给我们提供一些无法确定其真实性、正确性、普遍必然性的知识。而那种具有可靠性和真理性的知识(例如数学知识),他们就认为不能来自感觉经验,而是来自我们所说的以上三个来源了。
以后有时间的话,我还会讨论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即消极直观的反映论,并从马克思主义角度对它们(先验论和旧唯物主义的消极反映论)作一些评析。
现在讲一下我为什么说这些。
我发现很多同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都没有真正学进去。
我还发现不少说自己对马克思主义感兴趣而且自以为有独到见解的人,热衷于谈论齐泽克、巴迪欧等比较“时髦”的哲学人物,而并没有真正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掌握好。
更重要的是,我发现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真正掌握,是很难的。我从小学开始读毛选,从中学开始读马恩选集,而且后来学了外国哲学专业,教了十多年相关课程,仍然感到自已远远没有像领导人说的那样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看家本领”,更别说融会贯通了。
我的一些自以为有点儿新意的想法,常常是马列经典作家或李达等老一辈理论工作者早就讲过而且讲得好得多的东西。
这可能是因为我比较笨,但我曾读过西南财经大学赵磊教授的一篇文章,其中谈到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要“敢于继承”。
“我之所以要强调“敢于继承”,是因为在继承的问题上,现在是“羞于继承”,甚至是“不屑于继承”。所以,在“继承”这个词的前面,我加上了“敢于”这个形容词。”
这就是说,继承不了或学不好马克思主义,除了笨,还有“不敢”或“不屑”的问题。
这是尤其值得注意的。
附图是《毛泽东年谱》1964年所载中共中央指定高级干部必读的30本马列基本著作,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