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盛唐拦腰斩断的安史之乱,持续这么多年,唐朝两代皇帝做错了什么
微博@房昊日天:
即便由于大唐兵制的问题,搞得边军尾大不掉,权势日盛,即便唐玄宗晚年奢靡,对朝政懈怠,搞得百姓困苦,土地兼并越发严重,即便杨国忠跟安禄山争权,导致安禄山真的大手一挥,领着几十万边军杀进中原……那也本该很快解决的。
第一个解决的机会,当然是安禄山领兵南下,河北望风而降,却因为叛军行动过快,身后埋下了切实的几根钉子。
颜真卿就是一颗重要的钉子。
这个时候如果大唐能迅速反应,正面扛住,腹地开花,安禄山绝不可能打到长安。
奈何唐玄宗听到战报,人们说安禄山反了,他只是轻轻一笑。
唐玄宗狂啊,贼自负,他想这么多年了,这些人的斗争手段,真是什么脏水都敢泼。
安禄山那个狗东西,岂敢反朕?
玄宗只当是假的,根本没做回应。
直到安禄山的兵马越来越近,战报越来越多,唐玄宗的脸色才变化起来。
然后起用封常清与高仙芝,去驻守洛阳,可仓促之下,洛阳城中久疏战阵的士卒不是安禄山的对手,两人决心退守潼关,等西北军的精锐到来。
这个计划要是成功,安禄山也只能狼狈撤军,一两年内被剿灭。
但唐玄宗又出手了。
唐玄宗怒不可遏,觉得封常清跟高仙芝怎么能失守洛阳呢?怎么能龟缩避战呢?不就是一个小小的安禄山吗,办他!
这两将私自退守,罪不可赦,当斩。
遂派太监边令诚,斩了封常清与高仙芝。
接着名将哥舒翰据守潼关,天下大乱,原本无处施展抱负的英雄们也便涌了出来,郭子仪五十多岁,跟李光弼在中原大败史思明,只要潼关能守住,就能杀到安禄山背后。
到这个份上,安史之乱本该一年平定的。
可哥舒翰与杨国忠不合,杨国忠贼怕哥舒翰这次立下大功,自己身死,便跟唐玄宗说,哥舒翰不出兵,这是拥兵自重呢。
唐玄宗见郭子仪等人打得顺利,本就自负的他更不相信安禄山那么难打。
几次三番,催促哥舒翰出兵。
哥舒翰一声长叹,兵出潼关,被安禄山层层设伏,三军覆灭,安禄山长驱直入,向着长安城便闯了过去。
一时间朝廷震恐,唐玄宗忍不住胆寒,他想问问群臣,究竟有什么办法。
其实办法当然有,而且还真有人喊出来了。
这人大家也熟,正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何人不识君的高适。
前半生凄风苦雨,多少年独在异乡,别人过年其乐融融,高适只能在破庙里容身,如今他几经辗转,从边塞将军的幕府里跻身朝中。
虽是小官,目光却独到得很。
高适站出来,说长安有天子在此,自有军心民心可用,长安城又是坚城,可以发民夫守城,即使城破也能巷战,安禄山腹背受敌,攻长安不过是垂死征战,只要挡住几日,彰显死守长安之心,叛军自灭。
这个时候,张巡守在睢阳,叛军得不到江淮粮道,河北还有颜真卿在钉着,中原战场更是被郭子仪李光弼打成狗。
只要长安死守,安禄山便只能掉头去收拾残局。
奈何唐玄宗想听的不是这个办法。
或许前溯三十年,那个英姿勃勃,要瞒着父亲,孤身为家人杀出一条活路,悍然兵变的李隆基愿意用这个办法。
可如今的唐玄宗,已经太老太老,暮气沉沉。
他想听的办法,是杨国忠的办法。
弃城,迁都,逃亡。
于是天下事遂不可收拾起来。
杨国忠终究也没活下去,马嵬坡一场事变,有人说是唐肃宗谋划,有人说是唐玄宗自己在背后操盘,终究杀了杨国忠与杨贵妃,仿佛如此一来,罪过就有了交代。
几年以后,唐肃宗上位,内有李泌出谋划策,外有郭子仪与李光弼出兵攻伐,收复了长安,收复了洛阳。
安禄山也在这个过程中被部下所杀,史思明更是投降了大唐,只剩安禄山的儿子,被郭子仪等人率大军围在邺城。
唐肃宗这会儿却又想起来什么功高震主了,增派兵马至六十万,去围攻邺城,但死活不交出主帅的权柄,任由这六十万兵马互相节制。
被安禄山的儿子瞅准机会,一波反杀,杀得六十万唐军丢盔卸甲。
史思明又叛了,杀了安禄山的儿子,自称皇帝。
洛阳又成了叛军的,郭子仪却被叫回了长安,解除了他的兵权。
郭子仪能怎么办,摊上这样的天子,那就只能老老实实苟着,那个当监军的太监挖了他们家的坟,他也只能叹口气,说行军之中,我部下儿郎也挖过别人的坟,或许这就是报应吧。
功盖天下而主不疑,凭的就是这个任劳任怨。
也不知郭子仪的怨气都泄到了什么地方。
总之唐玄宗唐肃宗这对父子的骚操作,把顶多三年之内就可以平定安史之乱,硬生生拖成了七年。
仅仅七年的时光,大唐的户籍里少了多少人呢?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大唐人口为5291万,至唐肃宗乾元三年,这期间一共只过了五年的工夫,大唐在册人口就只剩下1699万人。
满目疮痍,一片惨淡。
天家父子,可恨可诛。
后面的故事自然就是李光弼接过郭子仪的大旗,艰难作战,中间还因为唐肃宗听监军太监的话而不听自己的建议,大败过一场,但总算把安、史两脉皆平定。
这其中,安史叛军里的许多军头投降,从此摇身一变,成了割据一方的军阀。
埋下了灭亡大唐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