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家长不行,而且很有自知之明
文|十三姐
公众号|格十三(GSSW13)
不知道各位怎么看「人格分析」这件事。
古代人算八字,看相,摸骨,虽然看起来很玄乎,但起码简单。
不像现在,又是星座解析,完了又有「九重人格」,九重之后还有「十六型人格」,十六型完了又有了「MBTI」......
只要你愿意多做几次测试,每个人都可以人格分裂。
我本以为MBTI已经到顶了,没想到现在人格分类又开始细分领域了。
最近我了解到,还有专属于「家长」的人格分类门派。也就是说,只要你有了小孩,就会有人想要给你分类。
我以前觉得家长还分啥门派呢,无非就是「鸡娃派」和「不鸡娃派」两种嘛。
不看不知道,好家伙,是我浅薄了。「家长人格分类」名目繁多,没个十多年的老精分根本无法直视那么多的形容词!
而且,人家正常的人格分析看起来都很专业且难懂,比如什么ISFJ啊,JNTJ啊,ENTP啊......反正上来就是各种复杂组合,看不懂就对了,显得深不可测,充满科技含量。
然而“父母人格分类”都是些啥呢,你看看吧——电钻父母,破壁料理机父母,意大利面条机父母,除尘拖把父母,割草机父母,卫生纸父母,粒子加速器父母......
字都认识吧,字面意思都明白吧,一点都没有高精尖含量吧。
这不像人格分类,倒有点像人格分裂。
搞得好像人一旦成了父母,就被自动降解成低段位生物,家长界的“算命”一点都没有高级感,连人格分类都全是家用电器和鸡毛蒜皮......神经病啊,我们不要面子的啊!
最早出现的一个“家长人格”应该是「直升机父母」。
这个好像来自很古早的一篇漂亮国时评,他们说:“有的父母就像一台直升机,一直盘旋在娃的头顶,孩子需要什么他们马上就能提供什么”。
嗯,确实不假,画面感有了,很多父母就是这样,时刻盘旋,一步不离,随时做好为孩子提供服务和干预的准备,堪称“行走着的外挂”。
后来,在「直升机父母」之上,有了个升级版,叫做「割草机父母」。他们比「直升机父母」更进化了,总是能赶在孩子的前面,提前一步先为娃扫清前进道路上的障碍。
再后来,有了一些神出鬼没的「父母人格分类」——
「推土机父母」:不管三七二十一,一股劲地往前推。
「破壁料理机父母」:毫不犹豫地把孩子成长道路上的障碍物液体化,打碎处理,也会把看着不顺眼的人和事削成泥。
「无人机父母」:比直升机父母更隐秘,他们使用手机、门铃、监视器、定位跟踪他们的孩子。尽管看似安静且不引人注目,但会突然出现,并消灭任何他们认为阻碍孩子进入藤校的人。
「除尘拖把父母」:在清理孩子的烂摊子方面看起来很有一套,但对大烂摊子没什么用。
「空气炸锅父母」:要么完全关机,只要一开机,就是突然发飚骤然高温给孩子一层保护壳。他们自认为这样更健康,因为不是用传统加压方法,但其实最终一样有害。
「吹叶机父母」:非常响亮和好斗。但他们不解决问题,只会戏剧性地搞得遍地狼藉,在等着别人去收拾烂摊子。
「卫生纸父母」:通常很温柔,但不知何故,当你真正需要他们的时候,却从来找不到他们。
「iPhone6父母」:陈旧缓慢,特别是启动的时候。但有时比新版本父母更可靠,而且古怪疯癫。
「动感单车父母」:希望世界相信他们的身体状态很好,可以应对任何挑战,但实际上,他们只是在看电视。
「粒子加速器父母」:猛推他们的孩子高速前进,直到他们十五岁就上哈佛,然后大一就开始精神崩溃。
以上这些虽然撕心裂肺,但总的来说还能接受。
还有更扎心的,比如——
「蛲虫父母」:隐形且通常无害,但如果允许,他们聚集在其正常栖息地之外的公开场合,可能会引起别人不适。
「巴哥犬父母」:总是用他们大而突出的眼睛盯着你,但他们容易喘不上气和精疲力尽。
「特斯拉父母」:安静,有吸引力,据说他们对世界更有益,但其实他们的道貌岸然也挺被讨厌的。
行吧,以上这些我也能够 对号入座 勉强接受。
更离谱的是......
「冠状病毒父母」:他们永远不会离开,在孩子长大成人以后都仍然以某种形式在他们生活里徘徊,不打招呼,不请自来,随时破坏你的计划。
发明这种分类的人,请问您礼貌吗?
虽然没什么礼貌,但当我把这些分类整理出来,发给一些朋友,让他们试着给自己归归类时,神奇地发现他们一致认为:“每一款都像自己”。
看来这届家长不行啊,而且很有自知之明。
可不是么,绝大多数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都有可能成为自己曾经讨厌的某一种样子,或者几种样子的合集。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有调查说,就连18-28岁的成年人,他们的父母中也有11%会联系孩子的上司,有76%的父母会提醒孩子作业、论文、申请的deadline,有74%的父母在帮孩子做各种预约,有15%的家长会电话或短信督促孩子认真做事......这一看就是从小练就的惯性,属于戒不掉的童子功啊!
我可不想成为这样的人,我知道大多数人都不想,但一些父母不知不觉地就成为了,却浑然不觉。
当父母是真的难!难就难在,教育孩子这条路上根本就没有一个统一答案,也没有绝对的对错,谁都是第一次,谁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有时候,摸着摸着,坏习惯就改不过来了,到底怎么才能避免成为那些定义得十分可笑的父母类型呢?
有一点是肯定的:教育是在与本能作斗争。
我们让孩子安静地坐下学习,但孩子的本能就是乱动和嘈杂。
我们需要理性客观地规划孩子的日常,但我们的本能就是约束他们、限制他们。
我们需要锻炼孩子的独立和闯荡的能力,但我们的本能就是保护、代劳和牵制。
教育的过程,孩子在与本能作斗争,父母也在与本能作斗争。
在这个过程里,大人们没有几个人可以真正冷静地认识自己、约束自己,但也总会在一顿大刀阔斧地施展淫威之后,又很善于做自我批评。
也许这就是当父母的张力吧。我们有时觉得自己很有用,这个家离了自己压根没法运转;静下来仔细想想又发现:自己真的就是割草机无人机和破壁机,只要一拔电源,自己也许就是一坨废铜烂铁......
也许,只有学会与本能对着干,才是避免成为废铜烂铁的最好方式吧。
这应该怎么理解呢?我觉得简单说也就三个字:多管自己少管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