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谈的是「假恋爱」吗?

策划、撰文 / Alex、亓井、淼淼

编辑 / KY主创们

前两天,假性恋爱上了热搜。越来越多的人觉得自己谈的是个「假恋爱」。

500

其中一种假性恋爱有点像暧昧和crush带来的恋爱错觉,我们无法对当下的关系作出明确的定义。只有单方面的上头下头,整个过程对方甚至可以毫不知情。Crush就像这个时代的恋爱快餐,谁也不能否认它为我们带来的快乐。

然而,还有一种假性恋爱,描述的是一种走一步看一步的「酒肉情侣」。很多现实层面的问题不放在明面上讨论(比如金钱问题、未来规划),一旦双方遇到一点矛盾,关系就会以各种莫名其妙的方式结束。

500

很多关系是缺乏解释的,在关系中很多行为同样也是缺乏解释的,比如冷战和拉黑。

什么是关系的「可解释性」?如何判断你是否也处在缺乏「解释」的关系中?可解释的关系会带给我们哪些积极的感受?

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聊一聊。

500

你是否处在一段

「可解释」的关系中?

一般来说,可解释性(accountability)是指,双方对这段关系的理解是明确的、有共识的(Degges-White, 2017; Perel, 2014)。

「可解释性」是所有关系顺利维持和发展的前提,因为关系的可被解释,意味着坦诚与确定,是双方安全感的来源。在关系开始之前,不妨开始思考:

500

500

500

如果以上问题,你心中都能有个相对明确的答案,并且你也了解对方对这些问题的答案。那么你们关系的定位是清晰的。相反,如果不知道答案,或者答案没有那么明晰,也是很正常的,可能你正在享受暧昧,或者还没有完全考虑清楚或做好准备。(公众号后台回复「暧昧」,查看如何看待暧昧关系。)

当我们进入一段长期关系,关系的可解释性除了“是或否”的区别,也有程度的区别。可解释的程度越高,关系中正在发生的事情就会越趋近于“透明(transparency)”。双方能更清晰地觉察到自己和对方的感受和行为,以及彼此的行为给对方带来的影响。

500

500

「可解释性」本质上是关系中的规则的透明度,寻求可解释本质上就是了解彼此对关系的状态、双方的角色、承诺、责任的理解。

除此之外,在一段关系中,「可解释」也意味着如果关系存在问题时需要及时让对方知晓,并共同寻求解决办法。比如,当你想要结束一段关系时,你会怎么做?心理学家Adam Devine根据「可解释性」的程度高低,总结出4种结束关系的方式:

500

方式一:鬼魂式(ghosting)

突然断联。

心理过程:无法直接表明自己想要结束关系的意愿,逃避沟通,选择隐身。

另一方的感受:混乱、困惑或怨恨、自我质疑。

方式二:冷冻式(icing)

用各种借口将关系搁置,疏远对方,比如“我太忙了”。

心理过程:只给出个人层面的说明,不对关系的发展作出明确解释。

另一方的感受:知道关系中存在问题,陷入自我怀疑。

方式三:慢炖式(simmering)

慢慢地降低在关系中的投入和参与。

心理过程:渴望陪伴,但又不确定是否愿意为这段关系负责。

另一方的感受:隐约感觉到关系在恶化,但又找不到明确的证据。

方式四:切割式(power parting)

在语言层面坚定地结束关系,不给对方留下遐想的空间。

心理过程:告知对方原因(比如,双方在哪些层面无法达成一致等等),明确向对方表达目前的关系不是自己想要的。

另一方的感受:完全了解对方的态度,并明确知道关系已经结束了。

500

缺乏「解释」,

可能是一种危险信号

亲密关系与一般关系最重要的区别之一就是承诺(commitment)。当我们处在一段缺乏解释的关系中,我们会感觉到很多问题未被讨论,比如“我们现在是什么关系?”“Ta到底想和我发展一种什么关系?”“在这段关系中,我们需要承担且愿意承担的责任是什么?”

这种对关系和责任的不明确会让彼此在关系中(尤其长期关系中)对双方投入和参与的程度感到不确定。

很多人认为关系中的不确定性可以促进激情、带来新鲜感和好奇心。但其实研究发现,长期处在不确定的、缺乏承诺的关系中会让我们陷入自我消耗和各种负面情绪(比如,担忧)中,对关系的发展失去信心(Knobloch & Theiss, 2011),双方也不愿为经营和维系关系作出努力。

心理学家Karisen(2020)发现,对伴侣和关系感到不确定的女性更容易出现对关系具有毁灭性的行为(比如出轨),更少做出维系、经营关系的行为。不仅如此,这些女性的伴侣也更有可能出现破坏关系的行为,在矛盾和争吵后维系、修复关系的行为也更少。


在缺乏解释的关系中,指责游戏(blame game)也是非常常见的。在爆发争吵时彼此总是会相互推脱责任,都不愿意为现有的问题负责。

“结婚前,我从没想过家务分配会变成问题,而是理想地认为自由分配就好。然而现实是,如果没有讨论协商的过程,我们都会觉得自己付出的远远比对方多。”

而当一方开始感觉到不平衡,双方通常会陷入归因式冲突(attributional conflict)——双方为彼此解释的对错反复争斗(Orvis et al., 1976)。因为在缺乏解释的关系中,始终是“你”和“我”两个阵营的对立,而不是“我们一起解决关系中的问题”。

500

寻求「解释」,

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

一段可解释程度高的关系,双方都会给出承诺(commitment),明确自己的责任。研究发现,承诺与亲密关系的稳定度呈正相关(Kurdek, 2004)。

简单来说,一段可解释的关系会让我们体验到:

这段关系是不断升级(progressive)的,而不是原地打转的。理想的亲密关系是逐渐发展的,在关系的转折阶段(transition period),寻求解释的一致性是至关重要的。无论是从暧昧、dating到正式确立关系,还是从恋爱关系到决定是否走入婚姻。处在一段可解释的关系中,你会通过彼此角色的升级体验到与对方循序渐进地构建一段关系的乐趣。

承担责任带来的积极感受。关系会为我们带来角色的确认和身份认同(你认同自己是作为ta的……而存在的),角色带来了责任,而责任有助于我们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心理学家Sebastian(2021)指出,一个人愿意承担的责任越多,反而越能体会到自由和自我赋权(self-empowerment)。

给出承诺会让人们更愿意做出更多的亲关系行为(pro-relationship behavior)。

“当时我们异地,有次聊到我们对于关系未来的规划。当我发现他和我一样,都开始在对方的城市寻找工作机会,那一刻我对这段关系比以往的任何一段都感到更安定、有信心。”

也就是说,双方都会以对方的视角来思考,而不再完全自我为中心,做出更多有利于双方利益和长期发展的行为(Bloom & Bloom, 2013)。

500

陷入不可解释的关系,

该怎么办?

Step 1 首先构建自己的解释 

遇到不可解释的关系时,比起一味关注对方对于关系的解释,迫切追问对方如何看待和处理关系,更重要的其实是明确自己的内心,构建出自己对关系的解释,明确哪些方面的「可解释性」对自己是重要的。

这可以通过感受和衡量自己对对方和关系的期待来获得。你可以尝试问自己这些问题:

500

你可以拿一张纸列一下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总结出自己理想的关系脚本(script),如果觉得答案并不清晰,可以先列出一些你觉得不可以接受的,由此推导出自己可以接受的(Vilhauer, 2019)。

Step 2 确认对方对于关系的解释

当你清楚了自己对于关系的解释后,就可以着手去确认对方的解释。

在进入关系前,我们很难得知对方对于关系的解释。选择“打直球”去询问对方“你怎么看待我们的关系”是当下最好的办法。一个尊重你、值得交往下去的对象,会给你一个真诚和明确的回答。

如果这种解释的不一致是对关系的核心认知的分歧,那么放弃或结束这段关系或许是你接下来需要权衡的。

比如,你想要和对方发展长期关系,而对方只是想和你玩玩,又或者,在长期关系中,你愿意为关系承担责任,而对方一直在逃避责任,那就是需要对关系做出决定的时刻。

Step 3 拥抱差异,接受动态的变化

无论如何,太快地让自己或者对方去下定义都是不必要的。培养对于解释的不确定性的耐受度也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功课,我们要接受双方对解释的差异始终是客观存在的。

就像哲学家Alain de Botton曾在《爱的进化论》中写道的,容忍差异(接纳不一致)的能力才是爱的成就。

此外,尽管伴侣间愿意承诺的程度不同是常见的,但也会随着关系的进展而变化。关系中的人会因为关系带来的体验而改变自己对关系的期望,双方都有可能因为相处、互动的过程逐渐改变对于关系的态度。

最后我们想说:其实过于追求可解释性,也可能导致关系和角色的僵化。当我们想要关系达到完全“可以被解释”的状态时,我们很容易恪守彼此所扮演的「角色」而忽视这个人本身,比如,我们会认为ta是作为我的约会对象/短期伴侣/终身伴侣而存在的。

你不用强迫自己,一定要去对关系下个定义,有些暂时找不到答案的问题交给时间去解决,不也挺好的吗?

今日互动:你有遇到过「不可解释」的关系吗,你是否也为此困扰呢?来评论区分享吧~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