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秘境》:自然之美交织人文之韵,生态保护讲述中国智慧

巴蜀之地,天府之国,民殷田富,沃野千里,由古溯今,人们从不吝啬对四川这片土地的盛誉。纵观的“川”,历经沧海桑田,包罗雄观奇景,神工鬼斧赋予这里群峰巍峨的地质风貌,无数古老动植物得以于此繁衍生息;横看的“三”,寓意生生不息,长江滚滚激流,雨雾久久不散,若尔盖湿地涵养着高原之上的固体水库,万千生灵共同谱就一曲沐雨傍水的生态赞歌。

500

四川作为中国地质最复杂、地貌最多元、景观最独特的省份之一,天地赐予其极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这里的政府和公众也为保护自然、呵护生灵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四川贡献”。在高原与平原的交相辉映间,在大山与大河的紧密缠绕处,自然之美与人文之韵相织相融,《生态秘境》就为我们展示出一幅幅人与自然互敬互爱的美好图景,极致的风景、平民的视角、写实的手法,以四川最高点贡嘎雪山为切入视角,从高到低、从西向东,通过六集纪录片的讲述,见证了极具代表意义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中国范例,也感受到了中国人民为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贡献所提供的中国智慧。

500

天地奇境,沧海桑田气势恢宏

四川生物多样性的独特性和完整性,溯源于这里天造地设的地质风貌。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的挤压碰撞,青藏高原的抬升隆起,在四川盆地西侧堆叠出97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极高山,地势落差巨大,地形复杂多样的地质风貌从高到低如同一幅依次打开的“立体生态挂毯”。

500

时过境迁,我们早已不能亲眼见证这片大陆上沧海桑田的地质变化过程,但在《生态秘境》中,我们能够看到大量的远距离全景化的呈现,透过第一人称的镜头语言,我们仿佛置身其中,得以飞跃崇山峻岭,感受不同海拔高度的“奇伟瑰怪”;得以徜徉万千河流,赏一路风景奔腾到海;得以俯瞰若尔盖湿地,感受湖光山色里的灵动生机。

500

春夏秋冬,四时之景不同,但却一同被摄入镜头之中,纪录片充分彰显出中国幅员辽阔的自然特点,为观众还原并记录下稍纵即逝的视觉奇观和极致美丽的自然风貌,随着焦点和景深的不断变化,民族自豪感不断升腾,珍惜自然、保护自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油然而生。

500

独特生境,孕育万千孑遗生灵

也正是千百年来的造山运动,让四川成为一处庇护无数珍稀动植物的福地,万千孑遗生灵得以在此繁衍生息,穿越千万年时光同我们相见。《生态秘境》的又一特点便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如数家珍地倾听而非参与式地记录下众多特有珍稀物种的生活,并能够以知识性与故事性并存的方式,向观众娓娓道来。

500

从这个角度来看,《生态秘境》不仅是一部纪录片,更是一部珍稀生物的科普片和教育片。

500

例如从纪录片中,我们看得到黑颈鹤的迁徙之路,目睹其从求偶到孕育子孙后代的完整过程;我们见证了旱獭与藏狐为了争夺洞穴、猎捕食物的相爱相杀和高原鼠免与雪雀的同穴共生;我们置身群蛙之中,走进峨眉树蛙与青城山仙琴蛙的雨中产房;我们也感受到植物的进化智慧,珙桐树和金铃花用巨大的花瓣作为躲雨的法宝,不同的动物有着不一样的活法,但都生活在同一片宜居、乐居、安居的环境里。

不断增加的物种多样性呈现出生态环境的日益完善,也展现出我国生态保护事业的工作成效。

500

和谐暖境人与自然相生共赢

山河之间是万物共生的同一家园,人类也同样生活其中,并一如既往地享受着众多来自于自然的恩惠,从奔腾而来的生命之泉,到格萨尔王胯下奔驰的河曲马,从飘香四溢的蒙顶山茶叶,到牛背鹭捕获的一篓篓鲜鱼。

500

《生态秘境》对人类保护自然的强调并不是强硬、空洞和尖锐的,而是顺其自然的呈现和表达,其并没有刻意地直接呈现政府和公众在保护生态环境过程中所取得的一系列政绩、成果,而是透过一个个小的故事和做法,如如科夫妇与赤狐的互动与对话,告诫其不要打扰孵蛋的黑颈鹤;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建立,筑就国家重点生态保护屏障等,潜移默化地体现四川各级政府、公众对自然生态的热爱、尊重和敬畏,透过镜头,观众能够看到日益优化的自然环境,能够目睹繁衍生息的珍稀动植物,而这才是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成绩的最好佐证,是人类为自然实实在在做出的应有之为。

500

我们共处同一个地球、身在同一片蓝天下,如果不尊重自然、不顺应自然、不保护自然,那么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生态秘境》用国际化的语言和全球化的视野,在展示中国山川之美、万物之灵的同时,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中国范式,贡献了中国智慧。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