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日葵被泼,环保组织为何专毁名画?

500

500

最近,人人熟知的梵高《向日葵》被Just Stop Oil支持者泼上番茄罐头,并把手黏在了上面,不由让小印想起了五月才被抹上蛋糕的《蒙娜丽莎》。

实际上,这样对艺术的破坏并非特例,反而最近更是到了每月数次的地步……

500

被反复蹂躏的艺术品?

前两天,在英国国家美术馆,两个00后环保主义者趁身边没有人,把番茄酱猛地泼向了梵高的《向日葵》。

所幸有外玻璃保护,这幅价值5.8亿人民币的画作没有遭到太大损伤。

完事后他们并不着急离开,而是拿出早已准备好的胶水,将自己的左手粘在画下面的墙上,随后跪在地上,面对观众,发表了环保演讲。

500

不只《向日葵》,在受伤上面,《蒙娜丽莎》可以说是“经验丰富”,保持微笑,大约只是为了礼貌而已。

500

让我们来细数一下蒙娜丽莎女士的传奇经历:

1911年,被安装保护玻璃的杂工揣罩衫里顺走,还躲过了两次警察盘问,两年后才终于回到卢浮宫;

二战,被德国用交流的名义藏进城堡;

1956 年,被泼硫酸,几个月后又被石头砸;1974年,被泼颜料;2009年,被扔马克杯……

到今年,一位穿女装坐轮椅的男子给她抹上了蛋糕,并大吼着为了地球(???)

蒙娜丽莎:笑不出来。

500

而在历史上,艺术品们其实早就因为莫名其妙的原因被折腾的死去活来。

艺术品最常见的遭殃便是因为信仰——

比如持续了一个多世纪割掉圣像脑袋的毁坏圣像运动;把古罗马万神庙天花板融化的乌尔班八世;强行为艺术品打上“马赛克”的无花果叶运动……

500

500

而到了近代,毁坏艺术品逐渐离奇起来。

美国似乎对破坏雕像情有独钟——

佛罗伦萨展出的圣母像手指被美国游客掰掉。无独有偶,富兰克林科学博物馆展出的兵马俑也被偷走手指。

500

500

两年前反对种族歧视的“BLM”运动中,矛头也都指向了雕像,甚至不分敌我。

“国父”们遭罪大多是因为曾经是个奴隶主。

500

而这位美国废奴运动领袖着实有点冤枉。

英国虽然也推,但并不如此受到关注,这是因为在整个欧洲,艺术品有着更为头痛的事儿。

开头提到的激进环保组织Just Stop Oil,最喜欢把手粘在画上,并且这种操作开始在各类组织里蔓延。

500

打开Just Stop Oil官网,除了英国的组织你还有一大堆选择,其中大半都和艺术品过不去。


500

500

这是意大利的环保组织最后一代Ultima Generazione,从波提切利的《春》到拉奥孔无一幸免。

500

500

而这是德国的最后一代Letzte Generation,不管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还是尼古拉·普桑的《雷暴风景》都没被错过。

500

500

500

Just Stop Oil肯定也不甘落后,甚至把目标对准了《最后的晚餐》。

而这一切,仅仅发生在近半年。

500

环保组织为何总跟名画过不去?

我们可以看到,这些组织们开始偏爱绘画,特别是名画。

破坏名画?保护环境?

或许很多人摸不着头脑,这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其实原因并不复杂。

500

破坏艺术品是最能获取流量的方式。

大家可能觉得把自己粘在画上已经足够疯狂了,其实并不,这些环保组织平时就十分疯批,大概,这已经算是最为温柔的表达方式了……

500

500

500

500

闯进举行表演的剧院、在车来车往的大马路上静坐、把自己绑在正在比赛的球门上、躺在进行环法自行车比赛的赛道、往政府大楼泼汤……

这些都是激进环保组织们的家常便饭,或者可以说拿手好戏,这正是其宣传的:非暴力直接行动。

500

而在《向日葵》事件之前,Just Stop Oil已经在伦敦周围静坐,阻断了交通14天……

根据其官方的采访,组织很不满意只登上了全国性媒体的第八页或第九页。

Just Stop Oil决定让媒体大吃一惊,再获取流量登上头条。

500

于是乎,梵高的《向日葵》遭受到了无妄之灾。

当然,目的也已然达到:官网配图大大的logo十分抢眼。

500

Just Stop Oil首页弹窗的卫报封面,显然在信息时代,三个月前太过久远。

抗议、涂鸦、喷漆、绝食、静坐,似乎效果都不太行,艺术品?


嗯……好主意!

500

选择艺术品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破坏者把艺术和生活对立了起来。

最近的行为,据Just Stop Oil自己所说,都是为了要求英国政府停止所有新的石油和天然气项目,这个组织认为:生活成本的危机是因为开采化石燃料,很多人都因此饥荒……

后面补充的采访,也充满魔幻色彩,果然现实往往更加离谱。

500

问:为什么攻击人们喜欢的东西?这不是会让大家讨厌吗?

答:如果没了地球,就没有艺术,《向日葵》该泼!我们在帮助喜欢艺术的人,停止石油更加优先!

他们认为在生活面前,艺术并不能带来实际价值,比起保护一幅画,我们更应该关心地球和人类的基本生活。

500

当然,艺术品的破坏,往往不只是这么简单。

像“Just Stop Oil”“最后一代”打着环保或其他旗帜的,背后不仅有更大的财团支持,而且拥有专人训练。

500

500

也有对艺术作品的不理解,引发自卑、恐惧甚至暴力的例子。

巴内特·纽曼的作品《谁害怕红黄蓝四号》遭到攻击,原因是攻击者得知了画作的价格,和《圣经》典故联系到一起,他看到了金钱的邪恶力量。

还有因为消极精神或情感状态的。

又是纽曼的作品,《谁害怕红黄蓝三号》被男子用木工刀划破。

500

希望被外界重视的自恋者,也常常导致艺术品破坏。

杜尚的《泉》就被自称是艺术家的艺术破坏者,反复破坏。

500

500

有许多艺术品破坏行为,蹭着“偶发艺术”“行为艺术”,或类似的观念和流派,为自己的毁坏事实赢取看似合理的思想基础。

偶发艺术属于行为艺术的一个种类,自毁和偶发艺术在上世纪已经出现许多,这并非对艺术自身的破坏,反而破坏后能产生新的艺术。


比如杜尚给蒙娜丽莎画上小胡子和山羊须。

500

而这些破坏者并不能创造新的价值。

我们应当关心环境,但艺术中的破坏是革新,和破坏者有着本质不同。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