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平奇才!从一丢丢长到1.5米全靠喝风……
经过猫盟的多次科普,我们已经熟悉了神秘的荒漠猫,从第一次发现,到人类对这种蓝眼睛的猫有基本的了解,之间有一百多年的空白。
而今天我们要介绍的物种,比荒漠猫更加神秘。它的发现和研究之间,相隔了二百多年。不过,它可不像荒漠猫那么可爱。
虫恐预警!!!
(《舌尖上的中国》腔调)
退潮之后,菲律宾的红树林里,人们正在寻找布满蛀洞的枯木,在丑陋的朽木之中,隐藏着大自然的鲜美馈赠。人们把木头劈开,从里面拽出一条条白白长长,好像鼻涕的东西,它就是此行他们寻找的美味——船蛆。
01
没有壳的蛏子?
不卖关子了。船蛆其实没有它的名字那么可怕,它是蛀船蛤科的贝类的统称。与众不同的是,它居住在木头里,比如红树、海上的浮木,木桩或者木船底里。因为整个身子都躲在木头之中,它的壳已经退化得只剩下两小片。
虫恐慎滑!
船蛆整个看上去就像一条肉虫一样。图片来源:Deplewsk / wikimedia
如果你把它当成没有壳的蛏子,吃船蛆也就不难理解了。
船蛆柔软的躯体滋味甜美,有人说像牡蛎,也有人说像奶酪,可以拎着直接往嘴里送,可以加醋生腌,也可以配着醋、豆酱和米饭一起享用。在菲律宾还有歌唱船蛆的民歌。
在腐朽的红树木头里,你可以找到小型的普通船蛆,作为一道风味小吃 © Great Big Story / youtube
采集船蛆并不容易,红树林里非常闷热,还有厚厚的、能把人陷进去的泥沙和咬人的虫子。仍然有人乐此不疲地采集船蛆,当成枯燥生活中难得的美味和娱乐。
不过,也不是每个菲律宾人都吃得惯这一美食,就像不是每个北京人都喝豆汁一样。有人讲它看上去像鼻涕。实际上船蛆的菲律宾语名字tamiluk也有“鼻涕”的意思。
船蛆,长约60厘米。摄影:Takashi Tsuji
除了作为海鲜存在,船蛆的生活方式也非常引人注意。它的壳上有微小、密集的锯齿,在身体后端的内收肌驱动下,可以像用嘴咬一样,一点点磨磋木头,在木头里打孔,因此成了破坏船只的大患。吞食下去的木屑,被船蛆储存在扩大的盲肠里。它的鳃中具有特化的细胞,养育着可以水解纤维素的细菌,帮助它消化木头。
船蛆还会为自己造房子。它能分泌钙质,把自己钻出的木头隧道涂上一层内墙,用来抵抗干燥和木头的变形。它的虹吸管两侧还有桨状的钙质薄片,作为堵住洞口的“大门”。
船蛆在历史上还有一个伟大的贡献。法国工程师布罗诺尔(Marc Isambard Brunel)受到船蛆的启发,提出了盾构工法,也就是最早的盾构机的原型,不过,当时还不是靠机器,而是用人力来挖。
被船蛆钻洞的木头的X光照片。图片来源:Wessex Archaeology / Flickr
02
船蛆里的蛆精
总而言之,船蛆真是完美适应了在木头里生活的生物。但船蛆中也有一个不吃木头的另类,它就是船蛆里的蛆精,船蛆里的诡秘之主——巨型船蛆(Kuphus polythalamia)。
巨型船蛆被人所知,其实已经有点历史了,1758年,学名的祖师爷林奈就为它命了名。但林奈认为它是一种龙介虫(属于多毛纲,沙蚕的亲戚)。我们对巨型船蛆的了解一直都很少,只能依赖少量退化了的贝壳等残骸,和唯一一个完整的标本(1933年,在所罗门群岛收集)。
直到波士顿东北大学的迪斯特尔(Daniel Distel)和他的伙伴们,在一部菲律宾的纪录片里看到了巨型船蛆,终于在2017年找到了宝贵的活标本。
这个东西的外表之诡异,超越洛克拉夫特的想象力。它可以长到近1.5米长,棒球棍那么粗,是最大的船蛆,也是最长的贝壳类动物。它的身体不是白嫩而是墨黑,包裹在钙质的外壳里,不过,换个角度想想,也有点像椰子灰冰淇淋?
虫恐慎滑!
巨型船蛆的身体和它的外壳。图片来源:Daniel L. Distel et al. /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7)
从巨型船蛆分泌的钙质隧道里,倒出黑色的巨型船蛆 © Newsy / youtube
巨型船蛆生活在印度-太平洋地区,红树林和珊瑚礁附近的海滨,富含朽木和植物碎屑的黝黑污泥里。它们是唯一住在泥里的船蛆。科学家后来又在腐烂的浮木和树干里找到了巨型船蛆,不过都很小(不超过11厘米),有可能是年轻的巨型船蛆。长大一些之后,它们也许会移居到泥里。
图ABC,朽木中的巨型船蛆,图D,污泥中的巨型船蛆。图片来源:Reuben Shipway et al. / The Biological Bulletin (2018)
03“吃屁”长大的怪物
巨型船蛆最为奇怪的特点是:它们似乎不吃东西。
它们的消化系统已经退化,盲肠缩小,肠道内只能找到微量的粪便。它们控制贝壳的内收肌变弱,磋磨木头的力量下降,贝壳上也没有刮取木屑的锯齿。而且它们在泥里挖出的隧道,朝里的一头都用钙质的外壳封上了,没有办法吃到淤泥里的朽木之类东西。
实际上,巨型船蛆主要靠气体维持生命。
和其他船蛆一样,巨型船蛆的鳃里居住着共生细菌,但和其他船蛆的细菌种类都不同,巨型船蛆的细菌伙伴可以利用硫化氢,产生能量,把二氧化碳固定为有机物,作为它们自己和船蛆的食物,就像植物利用光能一样。
巨型船蛆的科学绘图,黄褐色的部分寄居着共生细菌。图片来源:Daniel L. Distel et al. /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7)
而硫化氢的来源,是淤泥里丰富的腐烂植物。另外一些自由生活的细菌会分解烂木头里的硫酸盐,生成硫化氢。顺便一提,硫化氢也是肠胃胀气的臭味来源之一。虽然气味不太好,却是船蛆的生命之源。
靠“吃”硫化物讨生活,在生物世界不算少见。海底喷出的富含矿物质的温泉——深海热液口,就生活着大量喜欢硫化物的细菌,以及以细菌为食的更大的生物,包括多毛纲蠕虫、海螺、虾之类的动物。深海热液口因此成为了贫瘠深海里难得的富庶环境。
深海热液口旁边生活的动物。图片来源:NOAA Photo Library / Flickr
这些深海“自助餐”的存在,又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些生物是怎么进化成在温泉旁边“饭来张口”吃硫化物的样子呢?它们要从哪里找到硫化物,开启吃硫化物的演化之路呢?
巨型船蛆的存在,为我们揭开这个谜提供了重要的信息。至少有一种大型动物,可以靠硫化物过日子,又用不着深海热液口这种极端特殊的环境。实际上巨型船蛆的细菌伙伴,跟深海热液口的细菌属于亲戚。产生硫化氢的朽木,可能扮演了一个跳板,让细菌和其他生物,朝着利用硫化物的方向演化,从而成为演化史上最诡异的“发明”之一。
2019年,朴茨茅斯大学的西普威(J. Reuben Shipway)和同事们,发表了一篇论文,描述了菲律宾的一种船蛆Lithoredo abatanica,它在石灰岩里钻孔,肠道里有方解石的微粒(当然光吃石头是不能获取能量的,也许它还会吃绿藻之类的小生物)。这是已知第一种住在石头里的船蛆,将来还会有什么在等着我们呢?
被船蛆钻得千疮百孔的石灰岩。图片来源:Reuben Shipway et al /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2019)
虫恐慎滑!
石头中的船蛆Lithoredo abatanica。图片来源:Reuben Shipway et al /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2019)
参考文献
Tsuji, Takashi. "HARVESTING AND FOOD CULTURE OF SHIPWORM TAMILUK (BACTRONOPHORUS THORACITES) IN PHILIPPINE MANGROVE FORESTS."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59265816_HARVESTING_AND_FOOD_CULTURE_OF_SHIPWORM_TAMILUK_BACTRONOPHORUS_THORACITES_IN_PHILIPPINE_MANGROVE_FORESTS
Shipway, J. Reuben, et al. "Observations on the life history and geographic range of the giant chemosymbiotic shipworm Kuphus polythalamius (Bivalvia: Teredinidae)." The Biological Bulletin 235.3 (2018): 167-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