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m Morrison为什么可以被全世界记住?

  看过电影大师Francis Ford Coppola的经典作品《Apocalypse Now》的观众,都会对电影开头三分钟印象深刻:

500

  武装直升机伴着配乐飞过潮湿泥泞的热带丛林,枪林弹雨硝烟弥漫。越南西贡的一间闷热的酒店内,风扇旋转,上尉军官正从宿醉中醒来,眼神迷惘。

  这段配乐,来自迷幻摇滚乐队The Doors的金曲《The End》。由乐队主唱Jim Morrison演唱。

  Jim Morrison,The Doors乐队的灵魂人物,摇滚歌手,27 Club成员,诗人。

500

500

  多年以后,Jim Morrison站在舞台中央,准会想起他刚刚进入UCLA的那个遥远的时刻。

500

  1963年,20岁的Jim进入加州大学洛杉矶学院电影学院学习,成为导演Francis Ford Coppola的校友。(有未经证实的说法表示,年纪相仿的两人甚至是同班同学)。

  在UCLA,他遇到学长Ray Manzarek。一个曾学过古典乐的风琴手和键盘手。

  故事的开始,二人只是在一些电影学院布置的练习中合作。

  直到大学毕业,一次偶然的机会,Jim 才加入到Ray和他两个弟弟共同组建的乐队Rick and the Ravens中。

  之后,乐队再经历若干的人事变动与调整。Ray的两个兄弟离开,取而代之的是两个UCLA的同学—从Psychedelic Rangers乐队转会而来的鼓手John Densmore和吉他手Robby Krieger。

  伴随新人入伙,乐队也随之更名为The Doors。

  这个名字来源于Aldous Huxley的一本短篇小说《The Doors Of Perception》。

500

  1967年1月4日,the doors发行乐队首专《the doors》,这是一张迷幻摇滚专辑。其中的主打歌Light My Fire更是在该年度最成功的五首单曲之一。

  迷幻摇滚(Psychedelic Rock),顾名思义指的是音乐人在受药物影响而产生的幻觉体验启发下创作的摇滚音乐。

  这种音乐大都极力渲染一种如梦亦如幻的迷幻氛围,在旋律,和弦与节奏上不走寻常路,营造給听众如梦幻泡影一般的神奇体验。

500

  迷幻摇滚的一切特点都在the doors的这张《the doors》体现得淋漓尽致,精巧的结构编排,抓耳的旋律,迷幻的氛围,各色乐器的精妙配合,都对后世的迷幻摇滚影响深远。

  惊得人亚麻呆住的是,作为摇滚乐队,The Doors居然没有贝斯手,理由是:一直没有合适的人选,所以干脆就不设这个可有可无的职务了。

500

  没有贝斯的话,乐队怎么运转呢?The Doors乐队创造性得让键盘手Ray Manzarek在演奏时左右互搏,右拥Vox Continental电风琴,左抱Fender Rhodes键盘。

  这样的独特操作赋予The Doors独特的听感,也让歌曲的旋律更具迷幻色彩。没有贝斯,胜有贝斯。(其实乐队也请过外援贝斯手,Doug Lubahn就曾帮The Doors录过专辑)

  配合Ray的吉他手Robby Krieger古典吉他功力深厚,他将Jazz、Blues,西班牙式的弗拉门戈吉他与巴西Bossa Nova音乐五味调和,不炫技却处处点睛。琴弦轻鸣,声声入耳,如露亦如电。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主打曲《Light My Fire》,这首由乐队吉他手Robby创作的歌曲时长约7分钟,却有5分钟的器乐即兴solo。

  Ray的风琴和Robbie的吉他,两种乐器配合得水银泻地般,如同彼时越南西贡上空的鬼怪F-4战机和MIG21战机一样大玩Dog Fight。让观众的两份快乐交织在一起,带给他们无尽的感触和悸动。

  同年10月,The Doors趁热打铁,发行了第二张专辑Strange Days。

500

  Strange Days延续并完善了首专光怪陆离的迷幻风格。在发行的2周后迅速攻占Billboard榜的第4位,此后的一段时间内,The Doors的两张专辑都在排行榜的前10位。

  此后,乐队陆续发行《Waiting for the Sun》 、《The Soft Parade 》(1和《Morrison Hotel 》三张专辑,均取得不俗佳绩。

  在那个“make love not war”的特殊年代,人们用性和药物解构着恐惧,绝望与死亡。荒诞不经的现实总是需要更荒诞不经的魔幻主义来对抗。

  音乐成为了人们对抗的选择,the doors将人们的心声与音乐完美融合,以摇滚的方式,唱出了人们以醉生梦死的方式逃避现实又迫切谋求改变的迷惘,也带来了空前的迷幻摇滚狂潮。

  后来,著名的滚石杂志将乐队首专《The Doors》评选为“史上最伟大的500张专辑”第42位。

500

  The Doors最引人震撼的作品,可能非《The End》莫属。

  这首曾被电影《Apocalypse Now》选做片头曲的经典歌曲,长达近12分钟,歌词阴郁,曲风黑暗。

500

  电影中,导演Francis Ford Coppola将摄影机的视角对准那个年代看透了现实的谎言却无能为力不知所措的美国人。影片的男主角在清醒与麻醉的边缘浮浮沉沉,内心只有迷惘,无力,虚无和痛苦。

  这样的迷惘,无力,痛苦和虚无同样是the doors乐队创作歌曲《The End》的表达主题。

  据了解,在最早的计划中,这首《The End》原本的时长应该是三分钟,但因为在演出之前,乐队成员们因为使用过药物而high到不行(不愧是迷幻摇滚)。

500

  最后Jim就此放飞自我,于是经典由此而来。


  在歌曲的一开始,旋律舒缓,带有些许Oriental元素的编曲风格,让整首歌的氛围颇为魔幻。吉他和键盘手巧妙的配合,加上鼓手略带爵士味的鼓点,也让歌曲的听感更为抓耳。

  很快,Jim Morrison开口,将一切都娓娓道来。平静叙事下,却是撕心裂肺的暗流涌动。

  “This is the end,Beautiful friend,This ithe end, My only friend, the end ..."

  正当听众渐渐在这首歌的迷幻中飘飘欲仙之际,突然一声歇斯底里震惊了世界。

  “Father, yes son, I want to kill you,Mother...I want to...fuck you ..."

500

  此时,器乐节奏猪突猛进,似疾风骤雨又若万马齐奔。世界伴随歌声,不断破碎毁灭与新生,混沌,混乱,迷醉,成为此刻的关键词,似乎伟大的酒神Dionysos降临,人们打破禁忌、放纵欲望,解除一切束缚,复归自然。

  最后,音乐渐渐收敛,慢慢回归虚无与平静,观众就此回到现实,好似大梦一场。

  据了解,这首《The End》,一开始只是Jim因为失恋而创作的苦情歌。

  但在相关的录制过程中,Jim因过于投入,而代入了太多的自我投射。他在半即兴的演唱中,用音乐的迷幻和阴郁的歌词铸造成无间地狱的牢笼,让听众在一个异常恐怖的梦魇中伴随歌声起伏而不可自拔。

  多年以后,鼓手John Densmore在回忆Jim时表示,Jim在录制这首歌时一度失控,在录音棚内落泪怒吼没有人理解自己。

  尤其是在讨论相关细节的创意时,他也曾失控,并反反复复念叨着“kill the father, fuck the mother。”

  这种失控,来自于Jim的成长经历。他的父亲,George.Morrison,老美利坚正星条旗人,打过仗受过勋,曾是美国历史最年轻的海军上将,名副其实的硬核狠人。

  但是在Jim看来,老George却并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

  George使用在部队带兵的模式管理他的孩子,在教育上偏向强硬古板的普鲁士作风,殴打与羞辱子女成为例行公事,打压和强行干涉成为父子关系的主旋律 。

  这一切,都在Jim的成长史中,成为他用尽一生却难以治愈的伤。

  在这首致敬俄狄浦斯的《The End》中,有太多涉及古希腊神话和戏剧的元素,Jim用这种方式,向痴迷于古希腊的偶像尼采表达着自己的敬意。

500

  Jim的艺术创作深受尼采的影响,尤其是酒神Dionysos和悲剧精神。

  尼采认为,人类是理所应当被超越的,除非超越人类。

  超越人类,就是超越人类理性,让精神进入日神Apollo和酒神Dionysos的宫殿,在井然有序中迷醉,用生命的狂欢与沉醉,对抗虚无与悲剧,即使命运是早已注定的悲剧。

  尼采提出的Dionysos精神, 是The Doors创作的另一个重要主题。Jim创作歌词,充斥着无数极具悲剧色彩和反抗精神的意象。

  比如The End中自比弑父娶母的俄狄浦斯;riders on the storm中肆意驰骋的风暴骑士;The Lizard King中的蜥蜴之王。

  有乐评指出,正是从此开始,酒神精神自此注入摇滚乐的灵魂深处:承认虚无主义,并接受混沌的自我,不盲从于主流大众的价值观。

500

  尼采哲学以外,文学,尤其是意识流文学和“Beat Genration ”和诗歌同样对Jim影响深远。此外,他还对心理学,神秘学和宗教颇感兴趣。

  在进入UCLA电影学院后,Jim更加放飞自我。他憎恨权威,讨厌循规蹈矩,对主流模式不屑一顾,所行所为皆无拘无束。

500

  即使是在学员大都个性十足的UCLA电影学院,Jim仍然是全世界最靓的仔。

  同时,他也在进行着创作,像他钟爱的法国天才诗人兰波一样,他写下了大量有关魔法、神秘学、性和死亡的诗。

  即使是毕业,Jim仍然整出一个大活。他的毕业作品风格尤为先锋实验,有关性爱,心理学,NAZI思想与各类令人生理不适的精神污染,cult味十足。

  这样的作品,在正襟危坐的教授那边,自然只得到了D的成绩,Jim一气之下,直接翘了毕业典礼,跑洛杉矶的威尼斯海滩玩去了。

  在威尼斯海滩,Jim遇到了老熟人Ray。在向Ray 背诵了他的诗作Moonlight Drive之后,Ray敏锐得发现,比起其他形式,音乐可能更适合传播他们的思想。

  即使是玩乐队的初衷,也和文学息息相关。或许在Jim的心中,比起成为摇滚明星,他更愿意成为一个诗人。

  也就由此开始,从未想过涉足音乐的文学青年,成为了摇滚史上璀璨的一颗流星。

  这也难怪有诸多乐评人在讨论The doors都会特别强调乐队歌词的文学性,以那首完美的《Riders on the strom》为例,歌词中大量涉及文学意象,至今仍让无数乐评人们津津乐道:

  风暴中的骑士;被遗弃的世界,一条没有骨头可以充饥的恶犬,一位孤独闭世的演绎者。

  这些歌词都极具意识流象征意义的歌词到底表达什么?各大音乐媒体仍然就此争论不休。

  在Jim作词作曲的同时,Ray则负责编曲。Riders on the strom中那些颇具爵士味的器乐配置就是由他负责编排。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首歌开头前奏的雨声,那并非出自采样录音,而是Ray用 Fender Rhodes键盘模拟出来的。

  对Jim来说,Ray是他乐队生涯最为不可替代的存在。Ray不仅落地Jim创作的天马行空,每当Jim在舞台上迷失自我之时,Ray便会适时通过音乐提醒Jim, 及时将Jim从失控的边缘中带出。

  当然日防夜防,防不胜防。由于长时间使用违禁品,Jim的精神状态愈发糟糕,行为也愈发出格。他挑衅警察,在演唱会上裸露下体,长时间酗酒和使用违禁品…最多的时候,Jim同时收到过6份逮捕令。

  失控行为越发变本加厉的Jim渐渐从乐队的灵魂人物变成不稳定因素。

  1971年3月,Jim离开了The Doors,前往法国巴黎。

  当时光的列车缓缓驶过塞纳河左岸,27岁的Jim就在那里,深情的目光望过去,都是自己21岁的影子。

  1964年,东京湾事件爆发,越南战争扩大化。George Morrison奉命参与美海军的一系列军事行动,这也让21岁的Jim愈发痛恨自己的父亲。

  1968年,The Doors的第三张专辑《Waiting for the Sun》发行,该专辑收录有一首《The Unknown Solider》,歌词直言不讳得反应出The Doors的反战倾向,旗帜鲜明得表达出对美国发动越战的愤慨以及对所谓权威的蔑视。

500

  也正是因为这首歌,海军上将George Morrison和摇滚主唱Jim Morrison的关系彻底走向冰点,两人至死不相往来。

  这是传统的父权与日益觉醒的自我意识间的对抗,当厌倦了军人父亲的专制和对自己的粗暴干涉以后,最终Jim在艺术的世界里,化身为精神的俄狄浦斯,用无数惊世骇俗的歌词完成自己精神上的弑父。

  此处的弑父,不仅是向那段失败的亲子关系作出反抗,更多的是,Jim向以自己父亲为代表的主流叙事开炮。

  这或许也是那个年代,摇滚存在的意义。当主流叙事的谎言被人戳破之时,总有人要指出皇帝的新衣是什么模样,指出所谓温良恭俭让背后的真实模样。

  1971年7月3日,Jim Morrison因心脏病在巴黎离世(因为并未进行尸检,所以此事背后真相众说纷纭),享年27岁。从此,27Club多了一位诗人,人世间少了一位超级巨星。

  终其一生,他仍然是那个与父为敌的俄狄浦斯,站在荒诞人生的十字路口,背负起属于自己的十字架。

500

  (完)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