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误解“没有发生疫情的地区按要求开展常态化核酸检测”
不要看媒体的头条标题,应该看卫健委回答的原文,内容如下:
对于没有发生疫情的地区,要按照第九版防控方案要求,开展常态化核酸检测,做好疫情监测预警,并按照第三版区域核酸检测组织实施指南做好核酸检测的组织和准备工作。
注意是按照第九版的要求进行常态化核酸检测。不难想到,在他说这句话之前,没有疫情的地方也是在按照第九版的要求进行的。这并不意味着以后将要遇到每周一次或者隔几天一次的核酸检测。
那么,第九版防控方案对核酸检测是怎么要求的呢?
方案第13页指出:
有低风险地区7天旅居史的人员,3天内应完成两次核酸检测,并做好健康监测。
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三天两检”。方案的附件七对核酸检测的场景进行了更详细的规定,但主要围绕疫情发生后。此外,方案第77页指出:
传播链不清、风险场所和风险人员多、风险人员流动性大,疫情存在扩散风险时,疫情所在市的城区每日开展一次全员核酸检测,连续3次核酸检测无社会面感染者后,间隔3天再开展一次全员核酸检测,无社会面感染者可停止全员核酸检测。
显然,这是指的有疫情的地方,不是指没有出现疫情的地方。
此外方案第6页规定了,医疗机构就诊人员和风险职业人员的核酸检测:
医疗机构就诊人员监测。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对所有发热患者和其他无发热的可疑患者、不明原因肺炎和住院患者中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所有新入院患者及其陪护人员开展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不具备核酸检测能力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对上述人员进行抗原检测。
风险职业人群监测。对与入境人员、物品、环境直接接触的人员(如跨境交通工具司乘、保洁、维修等人员,口岸进口物品搬运人员,海关、移民管理部门直接接触入境人员和物品的一线人员等),集中隔离场所工作人员,定点医疗机构和普通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医务人员等每天开展一次核酸检测。对从业环境人员密集、接触人员频繁、流动性强的从业人员(如快递、外卖、酒店服务、装修装卸服务、交通运输服务、商场超市和农集贸市场工作人员等)、口岸管理服务人员以及普通医疗机构除发热门诊外的其他科室工作人员等每周开展两次核酸检测。如出现本土疫情后,根据疫情扩散风险增加核酸检测频次。
显然,上述规定只适用于医疗机构、边境口岸、移民部门、快递外卖等特定岗位或环境的人员,并没有涉及全员核酸。
简而言之,第九版防控方案规定了对疫情发生风险的地区实施全员核酸,以及对重点岗位或环境的人员进行常态化核酸。第九版防控方案并没有像一些人想的那样,对非重点人员、非重点地区,每隔几天就做一次核酸检测。再回到原文的“常态化核酸检测”,其意思是“按照常态化疫情防控的标准组织核酸检测”,尤其是“对重点人群组织核酸检测”,而不应该理解为“让核酸检测成为常态”。再结合这句话的状语“要按照第九版防控方案要求”,就更加不难理解了。
如果再纵观整个新闻原文的话,还可以注意到,卫健委的回答,是针对人民日报问的“没有发生疫情的地方该如何做好核酸检测工作”这个问题,如果让你回答,你当然也会回答要按照第九版防控方案的标准进行核酸检测。
所以说,卫健委说这句话,并不意味着政策有所变化,只是延续了此前一贯的政策,不会跳出《新型冠状病毒防控方案第九版》这个框。
卫健委的这个回答易造成误解,这一误解就很容易被一些媒体的头条标题放大。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去年年初的时候,卫健委说过“春节返乡需持7日内核酸阴性证明”?(不要忘了,那时候核酸检测的价格还是几十上百块,并没有像现在这么方便。)我读了读卫健委的原文,注意到原文指的是“在我们的相关要求里面,如果说一定要返乡,这些返乡人员要拿着7日以内的核酸阴性检测证明才能够返乡”,注意“在我们的相关要求里面”这个定语,指的是《关于印发冬春季农村地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通知》。不久卫健委进一步阐释了相关政策,确实是主要针对的农村返乡人员,印证了我的想法。
所以说,在防疫问题上,不要轻易理解媒体文章标题,而应该阅读其具体内容,避免对政策产生误解,否则,公众的理解就会与政策原文产生偏差,从而误导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