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从纯指挥角度考虑,杜聿明能否击败粟裕?”

求问,如果从纯指挥角度考虑,杜聿明能否击败粟裕?

杜聿明的特点,用曹操评价袁绍的话来说,叫做好谋而无断。

以前我在学历史的时候,听到“房谋杜断”,总是对杜如晦嗤之以鼻,认为既然“谋”都是人家房玄龄做出来的,杜如晦只不过是“断”,怎么能跟房玄龄并称呢?但是等到看历史看得多了,才明白“断”与“谋”同样重要。

在史书里,谋士提建议的时候,常会说上中下三策,每个策看着都有道理,但是如何平衡风险和收益,考验的就是领导者的个人能力。谋士是无需为结果负责的,因此谋士更倾向于提供多种选择,来降低自己的风险,而决策的压力就来到了领导者或者指挥官个人身上。

在这个时候,如果决策者同样没有决断力,那即便谋略再强,最后也会一塌糊涂。

在电影《决战之后》里,有个情节是杜聿明在抗美援朝爆发之后,主动整理编辑美军作战、训练等方面的情报。这个活其实就挺适合杜聿明的。

粟裕评价杜聿明的话是,杜聿明只能打胜仗,打不了败仗。言下之意,杜聿明的心态是有问题的,同时杜聿明的决断力也不足,这在大兵团作战中是很要命的。

如果说要在国民党的体系里给杜聿明安排个职务,杜聿明更适合的干的是类似国防部作战厅、军事委员会参谋团等机构的负责人,而不是在瞬息万变的一线战场进行指挥。

其实,普通人在评价将领的能力的时候,往往会忽略不同人的不同特点,而强行以“能不能打仗”来评价一个将领。但实际上,哪怕是在军事指挥的系统里,军事主官、参谋长、参谋等不同职位对人的能力也是有不同要求的。一个好的参谋长不一定是优秀的军事主官,因为参谋长通常并不需要直接对战争结果负责,而一个好的军事主官离开了好的参谋长,也不一定能指挥好打仗——因为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没有好的参谋长和参谋系统,军事主官不一定能顾得过来。

而从粟裕对杜聿明的评价来看,毫无疑问杜聿明作为司令员而言,能力是欠缺的。而反观当时解放军的主要将领,无论是彭德怀、刘伯承还是邓小平、粟裕等等,无一不是以极强的意志力而著称。真要说跟粟裕掰手腕,反而是邱清泉更有资格——至少邱不论决策质量如何,决断力方面倒是没有问题的。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