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卢联军收复红利曼之后

在俄卢联军收复红利曼之后

——当前战争的焦点仍集中在乌东两个城市群

2022-06-01

续攻克并巩固波纳斯纳亚后,俄军在乌东地区最新打下的城镇是红利曼。北京时间5月27日,“俄军部队继5月23日向红利曼发起总攻以来,经过三天的战斗,已基本拿下红利曼全城,并在红利曼市政厅、拉达大楼上升起了俄罗斯国旗、顿涅茨克旗帜和胜利旗”(1)。其战术成果意味着联军“拿下了伊久姆左翼到克雷缅纳亚的三角地带”、“从左翼逼近斯拉维扬斯克城市接近地”并“可从侧后威胁伊久姆右翼方向、作为斯拉维扬斯克远接近地防御核心阵地的克雷梅涅茨山,与从多夫根克南下的俄军部队实施夹击”2)。这里还是“不少顿涅茨克人民军战士的老家”(3)。

尽管乌方尚未完全承认这一点。但是,除已经破防的乌控卢甘斯克州府北顿涅茨克市外,北顿涅茨克河北岸的乌军防线已经悉数崩溃,这已经是不必争议的客观事实,不管一些人对此是何感受。

在占领红利曼后,就意味着俄卢联军直接切断了联结斯洛维场斯克至北顿涅茨克市的铁路线。现在维系北顿涅茨克-利西昌斯克地区上万乌军的补给线,就只能靠自巴赫穆特(泽勒特/阿尔乔莫夫斯克)作为主要路网控制节点的巴赫穆特-利西昌斯克(T66)与阿特木斯克-利西昌斯克(T1302),已经不断受到以波帕斯纳亚作出前进基地的俄军严重威胁的两条公路。更重要的是,斯洛维场斯克也就可能受到俄军的炮击,进而斯洛维场斯克-克拉马托尔斯克这个乌军防御枢纽自此难以安宁。因为,来自西面伊久姆方向与北面红利曼的战役威胁即将成为事实。目前,位于这个“围三阙一”的类合围圈内的乌军,包括“第24机械化旅、第30机械化旅、第17坦克旅、第81空突旅、第25空降旅”4)。这就是顿巴斯战区目前的基本战场态势。

当前最激烈的战斗发生在北顿涅茨克市。此前卡德罗夫中将已经宣布过有关“一周→三天→三小时”占领该地的轰动性新闻。根据此前的经验,这位非职业军人出身的车臣首领经常会出现提前报捷的习惯性冲动,不过在一般趋势上还是大体符合事实的。

乌卢甘斯克州长5月28日称,“俄罗斯已动用一切手段夺取北顿涅茨克市,阻止该地区与乌克兰之间的所有联系”“俄军炮火猛烈到无法评估伤亡和损失,过去几天当地有数十栋建筑被毁,情势极度恶化,两军在市内逐街战斗”“每小时遭受200次轰炸”5)。乌军总司令扎卢日内已“下令部署在北顿涅茨克的乌军炮兵迅速撤离至西部”(6)。英国国防部6月1日发布的简报称,俄军地面行动部队目前仍主要将火力集中在卢甘斯克地区西北部城市北顿涅茨克。5月30日至31日,北顿涅茨克巷战激烈,俄军已逼近市中心,并已可能占领该市一半以上。而在顿巴斯地区之外,俄军主要使用导弹攻击全乌境内的基础设施(7)。据乌克兰通讯社6月1日报道,泽连斯基在接受美国“大全新闻网”电视频道采访时说:“战场局面非常困难,我们每天失去60到100名军人,500多人受伤。我们在苦守防御前沿,最困难的战事发生在乌克兰东部和南部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地区”8)。乌军在这里的战线岌岌可危!

俄军现在于顿巴斯地区采取了一种名曰“小锅战术”的新战法,其实也就是我们中国人早已熟悉的“零敲牛皮糖”战术。

其战术要点是在战线的对内正面,依据稳定的战役战术基点,如伊久姆、如波帕斯纳亚不断分割乌军的防御体系,将其整体切割成一个个相对较小、零碎孤立并难以互相支援的据点,在经过十多天甚至更长时间的重型火炮与战术航空火力打击之后,再集中优势兵力逐个实施突击。其中的关键是切割、阻断和逐次消耗守军战斗力。

“不强调进攻速度而是利用自己的炮兵优势,在无人侦察机的支援下,对作战地幅进行长时间的侦察监视,一旦发现目标则使用炮火围歼。同时综合使用航空兵、炮兵或步兵力量,对敌方防御地幅实施遮断,切割对方的防御体系,截断对方的补给线路。从而把‘一整块’敌人给成功‘切’下来一块。待反复炮击、将对手的实力消耗到一定程度后,再派出坦克和摩步分队,一举奠定胜局”9)。

而红利曼等城镇/居民点就是这样打下来的。

尽管这种战术实施起来非常耗时并且明面上的战果不大,但正是在这样不断缓慢的推进中不断消耗着部署在此地的乌军基干部队,在点点滴滴的量变中最终不可避免地发生质变。看仅莫斯科的胃口变小了,但在乌的作战绩效却正在逐步显现出来。

因此,俄军前线又换帅了的传闻估计可能性不太大,类似有关俄军总参谋长的传间一样。因为战争自有其自身的规律,需要时间来检验其效果,在战略层面上的重大人事变动不是那么轻率的事情。

因没有制空权并且缺乏重火力而部队机动性受到极大限制的此地乌守军各部队,由此难免陷入将面临被各个击破的被动境地。

同时,来自外围哈尔科夫与扎波罗热两个方向进行反攻,即出城欲与对手进行野战性质进攻的乌军,在乌克兰大平原上恰好成为俄军优势炮兵与战术航空火力打击的理想目标。这就是处于防御态势下的赫尔松俄军部队能够轻易化解,最近这次乌军出动第35摩托化步兵旅、第63和第28机械化步兵旅三个旅,还有约十个新组建的国土防卫旅,以聂伯河畔的伯斯莱夫市(拥有科扎齐克水坝引水闸)作为首要目标的“大反攻”的原因。

从中我们也能看出,现在乌军能够打的部队,的确绝大部分都被合围或被拖在了乌东(已不再只限于传统概念上的顿巴斯)地区。而经过基辅实施总动员后建立起来的三级预备部队的战斗力,实难与这些野战部队相提并论。大家都知道,决定部队战斗力的核心因素之一是“人机合一”的熟悉程度,这里的“人”指的就是经过长期军事教育与技术战术训练的部队军官和军士。经过此前八年第一次顿巴斯战争与随后北约训练,厉兵袜马、经历过战火考验的乌军部队的精华,大都部署在顿巴斯前线,估计现在也已经差不多消耗殆尽。

这也是本人对此前“哈尔科夫反攻”嗤之以鼻的原因。此时已被撤职的乌国家安全局前任哈尔科夫分局长在要求总统道歉的视频中,除了为自己辩护的内容外,也提到了那次曾令西方人欢欣鼓舞“栽界桩行动”的内情。

现实的逻辑是,在战争史上,从来就没有攻不破的堡垒,就如同从来就没有不沉的战舰的道理一样。从逻辑上讲,不是说有了一个亚速钢铁厂,就一定会有第二个甚至更多个马里乌波尔。姑且,还在那儿有据说能抗小型核弹攻击的地下堡垒,而在这里构筑得再坚固的阵地也难以与之相提并论;那里有如“亚速营”这样手上沾有平民血债的极端民族主义武装分子,正规军的人应该没有这样的顾虑。

也许,现在甚至存在经过前面三个月的极大消耗而内部问题陆续充分暴露之后,长期紧绷的神经是否会在某个谁也难以预料的时刻忽然间绷断的可能性?——“在缺乏希望的战场上持久作战的部队的崩溃往往就发生在一瞬之间,而一旦这种崩溃发生,对于战场状况就会产生根本性的影响”(10)。

如果不考虑政治因素的话,对于乌方统计部来说,也许现在最恰当的战争指导思想,就是将处于全面被动合围状态下的乌东前线部队及时撤下来,保存部队精华,整军重建,守住哈尔科夫以保证基辅东面战线的基本稳定,保住唯一的出海口以保全国家的经济命脉。

不过,由此新的问题就会出现,如果想撤能否真正撤得下来,怎样才能保全相对完整的部队建制?

在战场上,是不应该出现真正的傻瓜的,……

 

                                     初稿写于2022年6月1日

                           第二稿完成于次日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