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还有机会吗?
作者:温伯陵
伯陵说:
最近伊朗又成了国际焦点,那我们就来聊一下伊朗的前世今生吧。
1
要说伊朗,得先说伊斯兰教的派系。
相当于中国隋唐年间的时候,阿拉伯半岛出了个神人穆罕默德,声称受到真主的启示,并且让他把真主的指示宣读给其他人,随后他就诵读出《古兰经》。
从此以后,穆罕默德便走上传播伊斯兰教的道路,他本人也被称为先知、穆圣。
由于伊斯兰教的教义更简单、内部组织更平等,很快便风靡阿拉伯半岛,而用伊斯兰教组织起来的穆斯林军队,也有极强的战斗意志和组织,20年间在阿拉伯半岛、拜占庭、波斯攻城略地。
可以说,伊斯兰教刚问世的时候,就是超越国家实体的宗教、文化、军事、政治、经济组织。
632年,也就是大唐贞观6年,穆罕默德去世,那么谁来继承就是个大问题。
毕竟伊斯兰教不是佛教,穆圣留下的也不是一座寺庙,他留下的是方圆千里的地盘、数十万军队、巨大的财富以及教义的解释权。
争夺穆圣的继承人地位,其实和中国人争夺皇位差不多。
一部分人认为,穆圣生前没有指定继承人,只要以他为榜样,遵照教义依葫芦画瓢即可,便推举穆圣的岳父做了继承人,他们成为逊尼派的起源。
但另一部分人觉得,穆圣生前指定堂弟兼女婿阿里做继承人,应该由阿里做哈里发。不过他们暂时没有争到继承人的地位,直到经过三代哈里发以后,阿里才正式上位。
等到阿里去世,他的支持者又说了,哈里发的地位,应该由穆圣和阿里的后代继承,搞血缘世袭,别人是没资格的。
这部分人就是什叶派的起源。
在这样的背景下,阿里的儿子侯赛因出来争位,结果被倭马亚哈里发叶齐德的军队,拦在卡尔巴拉,侯赛因拒绝投降,然后和随从一起被军队杀掉。
这件事以后,逊尼派和什叶派的血仇就结下了,直到现在都没有化解。
一派是根据教义决定继承权,相当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人人都有机会,一派是根据血统决定继承权,相当于九品中正制,除了阿里后代其他人都没机会。
毫无疑问,在此后的岁月里,逊尼派得到大发展,成为伊斯兰教的最大派系,什叶派永远是少数,教众不到穆斯林总数的15%。
宗教的分裂,也影响了伊朗的选择。
16世纪初期,萨菲王朝开始统治伊朗,因为其竞争对手奥斯曼帝国是逊尼派国家,萨菲王朝便宣布什叶派是国教,以此做为和奥斯曼帝国的区别。
不过那时伊朗的什叶派还比较弱,做为国教有些勉强了。
直到明朝万历年间的时候,萨菲王朝的阿拔斯一世开始改革,在政治上搞中央集权制,从游牧骑兵出身的军功集团手中收回土地,实行地方官职任期制,在宗教上大力扶持小众的什叶派。
简而言之,阿拔斯一世削弱了旧贵族,扶持了新贵族。
从此以后,什叶派在萨菲王朝快速壮大起来,伊朗也成为什叶派铁打的根据地,直到现在都是全世界什叶派的精神故乡。
2
伊朗处于亚欧大陆的最核心地区,属于东西方军事和经济交流的交通要道。
这样的地缘环境,导致伊朗的千年历史中,很长一段是被侵略的历史。
但伊朗有个优点就是文化积淀深厚,不管哪方势力进入伊朗,伊朗的文化人都能进入政府做官。再加上阿拉伯人送来的伊斯兰教,更让伊朗人一手文化一手宗教,稳坐“顽固的本土势力。”
早在阿拉伯的阿拔斯王朝统治时期,伊朗人便学习阿拉伯语,凭借深厚的文化素质,做了阿拔斯王朝的官员,给阿拉伯人服务。
而没有进入政府做官的伊朗文化人,也在数学、医学、天文学等领域著书立说,甚至还提出了“太阳是宇宙中心”的日心说观点。
后来蒙古人横扫欧亚大陆,但由于文化程度不高,在军事征服阶段结束以后,很快就被各地的文明同化,在中国的蒙古人有一部分信了儒释道,在伊朗的蒙古人则信了伊斯兰教。
可以说,伊斯兰教徒是伊朗的文化核心,他们在社会上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而又对国家政权有依附性。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近代伊朗便出现了欧莱玛阶层。
欧莱玛是伊斯兰学者的统称,指有渊博知识能解释教义的人,包括阿訇、毛拉、伊玛目、大阿亚图拉等等。
按照规定,欧莱玛负责向低等级的教徒发布命令,也要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做为回报,低等级的教徒要向他们进贡财物。
在伊朗的每个农村,都有一两个这样的欧莱玛,他们一方面有严密的纵向师承关系,另一方面通过横向的交流和联姻等方式结盟,最终结成一张盘根错节的关系网。
在伊斯兰教的组织体系下,他们可以和政府合作,也可以独立运作,可以传播文化,还能随时动员人口组织军队。
所以伊朗的欧莱玛,实际上是农村最权威的负责人。
和中国历史对比的话,伊朗的欧莱玛阶层,其实相当于中国的地主士绅。
熟悉中国历史的我们知道,这样的阶层,不管和谁都能保持一定程度的合作,但前提是尊重传统文化,在千年来的固定轨迹上继续前进。
因为尊重中国的传统文化,便是照顾地主士绅的现实利益,尊重伊朗的传统,即是照顾欧莱玛阶层的现实利益。
如果哪个势力想另起炉灶,那就是砸他们的饭碗,不可能善罢甘休的。
3
19世纪开始,伊朗被俄国和英国的势力范围包围。
因为俄国要建立势力范围,便要一直向南拱,直到打通印度洋为止,英国则要不断的向印度周边开拓,建立安全缓冲区,保护印度奶牛的安全。
于是,海权的英国和陆权的俄国,在伊朗迎头相遇了,伊朗不可避免的受到海陆两大强国的影响。
在俄国方面,1828年,伊朗和俄国签订《土库曼查伊条约》,俄国在伊朗拥有了领事裁判权,俄国领事可以在伊朗境内自由通行,甚至俄国可以对伊朗的王位继承提出建议。
几十年后,俄国帮助伊朗组建了一支8000人的军队,取名为“哥萨克旅”,军队的士兵都是伊朗人,但军官都是俄国人。
虽然这支军队是国王直接掌控的,不过俄国军官指挥的伊朗军队,与其说是国王的暴力机器,不如说是俄国渗透伊朗的工具。
在英国方面,路透社的创始人拜伦·德·路透,经过英国政府的支持,于1889年成立了波斯帝国银行,垄断了伊朗货币的发行业务。
1908年,英国又在伊朗成立了“英国—波斯石油公司”,开始用伊朗的石油供养英国的军舰,“一战”的时候,为了保证英国军舰的作战能力,这家公司的原油产量从每天2400桶,增加到每天2万桶。
俄国要的是土地和政权,英国要的是资源和经济利益,可以说在“一战”前后,伊朗已经丧失国家主权,沦为英俄两国的砧板鱼肉。
到了“一战”结束以后,俄国的势力损失惨重,想继续染指伊朗便心有余力不足,于是英国就想独占伊朗。
1920年,英国驻伊朗军队的指挥官埃德蒙·艾恩赛德,通过英国对伊朗的影响力,把哥萨克旅的俄国军官全部赶走,换上伊朗军官,然后在伊朗军官里选中一个人,和他说:
“现在军队在你的手里,如果你想改朝换代,英国肯定是支持的。”
这都不是颠覆政府的阴谋了,简直是光明正大的鼓动伊朗军官造反。这个伊朗军官听到英国的保证,想着人死鸟朝天不死万万年,那还等什么呢,反他娘的。
经过一场政变和几次平叛,这个伊朗军官在1925年成为伊朗国王,建立了巴列维王朝,后来他便被人成为老巴列维。
自从近代以来,伊朗就被强国殖民蹂躏,完全可以想见,伊朗人民的民族情绪很重的,尤其是英俄两国带着近代文明进入伊朗,直接动摇了伊斯兰教和欧莱玛阶层的利益。
在这种情况下,伊朗要么进行革命,彻底和宗教影响下的旧伊朗决裂,要么进行自我封闭,彻底断绝和世界的联系,除此之外,没有第三条路能给伊朗带来前途。
最要命的就是不彻底革命、也不彻底封闭,和现代世界、旧伊朗都保持藕断丝连的联系,这就属于半条腿走路,迟早要出问题。
很不幸,巴列维王朝就是个半条腿走路的瘸子。
老巴列维做了伊朗国王之后,准备以土耳其的凯末尔为目标,进行雄心勃勃的世俗改革。
他确实做成一些事,例如重新整理军队,经常出城剿匪,处理了一大批土匪恶霸,让伊朗人民稍微有了一些安全感。
但他没做成的事情更多。
既然要世俗化,老巴列维便推行欧洲的西式服装,这就得罪了传统的伊斯兰教徒。英国在伊朗有影响力,那么自由主义也传播过来,但老巴列维是国王,不允许言论自由和自由选举,这就得罪了世俗派人士。
他要改革教育,但他改革的现代教育只在城市,基本没有进入农村,这就造成了城乡矛盾。
伊朗的世俗化改革折腾了近20年,看起来红红火火,实际上可以说一事无成。
改革不彻底等于彻底不改革,而且对于传统的伊斯兰教徒来说,如果伊朗的世俗化改革成功了,那还要我们做什么?
不论精神还是物质,这都是不可接受的。
国内改革不成功也就算了,老巴列维在外交上也是一塌糊涂。
1940年代初期,“二战”已经爆发,英国、苏联和德国成了交战的敌国,就在这种国际站队的历史关头,老巴列维却选择了中立。
中立是两不相帮,而两不相帮的另一个意思,就是两边都得罪。
你要是真的中立也就算了,偏偏老巴列维宣布中立之后,又在实际行动上亲近德国,保留了数量庞大的德国技术专家。而且伊朗纵贯铁路是波斯湾到苏联的重要补给线,不驱逐德国人,苏联就有泄露军事机密的风险。
这种行为在英国和苏联看来,就是站在德国的一边。那就什么都不用说了,能把你扶持起来,也能废了你。
于是在1941年,英国和苏联军队进入伊朗,逮捕并流放老巴列维,随后邀请美国军队到伊朗帮忙维护铁路,三国在事实上瓜分了伊朗,控制了伊朗的石油资源。
当然了,英美苏不能直接进行军事占领,必须找个代理人,于是他们找到老巴列维的儿子小巴列维:
“我们已经决定了,伊朗国王由你来做。”
伊朗,也就进入小巴列维时期。
小巴列维和斯大林
4
1951年代,“二战”的硝烟已经远去,伊朗继续进行现代化改革。如果说伊朗什么时候有真正改变命运的机会,毫无疑问是这次。
那年3月,伊朗的伊斯兰会议和参议院做出决议,通过了把“英国—伊朗石油公司”收归国有的方案,准备全盘接管伊朗的石油产业。
就在做出决议的一个月后,摩萨台当选伊朗首相,迅速落实国有化方案,撤销了1993年到期的英伊石油公司特许经营权。
做为代价,伊朗会拨出石油纯利润的25%,来满足英国要求的赔偿。
石油是现代国家的命脉,伊朗又是产油大国,如果能把伊朗的石油产业收归国有,而不是把利润送给英国,那么伊朗就能用这笔钱充实财政,然后投资到城市和农村,逐渐改变伊朗的社会环境,最终用现代文化消解传统的宗教文化。
经过两三代人,伊朗的现代化改革就完成了。
摩萨台在公开场合的演讲也是这个意思:
“石油收益可以满足国家预算,消除我国人民的贫困、疾病和落后状况。透过消除英国公司的操纵,我们也能根除潜在的阴谋和腐败,从而理顺国家内政。”
然而对于伊朗这种主权不完整的国家来说,对伊朗友好的方案,必然对剥削伊朗的列强不友好。
毕竟他们要掌控能源、要转移国内矛盾,没有殖民地的话,那些矛盾只能在国内爆炸,列强也就做不成列强了。
于是面对伊朗的石油国有化要求,英国迅速启动反击方案。
一方面告诉合作商,国际市场不要伊朗的石油,断了伊朗石油的销路。
另一方面是撤走英伊公司的专家和雇员,导致伊朗石油的年产量从1950年的2.4亿桶,降到1952年的1000万桶。
伊朗的石油产不出来,产出来也卖不出去,这就要了伊朗的命。在严峻的经济危机下,伊朗的人心沸腾。
英国反击伊朗之后,首相丘吉尔和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说,摩萨台有共产主义倾向,老战友,你怎么看?
还能怎么看呢,既然丘吉尔说证据确凿,那艾森豪威尔也只好相信,于是英美两国达成共识,铲除这个不让人省心的摩萨台。
1953年8月,美国中情局策划了一场政变,掀翻了摩萨台的改革,小巴列维随后发布官方文件,正式罢免摩萨台的职位。
这场有可能改变伊朗的石油国有化运动,就此彻底失败。
而不久之后,伊朗新政府便和外国石油公司达成协议,向全球市场大量输出石油,美国和英国可以得到最大的份额。
做为回报,美国在军队、秘密警察等国家暴力机器领域,资助小巴列维。
凭借美国的资助,小巴列维整整红火了26年,但他治下的伊朗,却错过了最好的一次机遇。
小巴列维和卡特
最严重的问题是,经过这个石油国有化运动的失败,伊朗人民对外国干涉伊朗内政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不少接受过现代教育的人都认为,必须通过一些偏激的手段,伊朗才能真正独立。
所谓更偏激的手段,只能是隐藏在农村的宗教。
可以这么说,英国和美国争夺石油利益的行动,不仅强化了传统宗教对英美的敌意,还把原本可以统战的伊朗人,逼到传统宗教的一方。
而此后小巴列维的“白色革命”,给伊朗激烈的社会环境,加了一把最猛烈的火。
所谓白色革命,是指小巴列维希望用非暴力的方式,改革伊朗的经济和社会制度,最后重建一个新的伊朗,包括土地改革、国企私有化、森林牧场国有化、私企给工人分红、给女性选举权等19项改革计划。
我们都知道,要重建国家,最重要的是土地改革,其他都是这个基础上的细分计划。
伊朗也是这样。
小巴列维想通过土地改革,削弱农村地主的实力,进而削弱传统宗教的势力,同时培养一批忠于巴列维王朝的自耕农,并且引导一批农民进城做产业工人。
他的想法特别好,但问题是,土地改革不是政府发布命令就能改的。
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各地的土地改革,要么和中国一样通过血流成河的革命,要么和美国一样通过战争,要么和中国台湾一样通过重金赎买。
从来没有一次土地改革是随随便便成功的。
小巴列维的土地改革,哪项都不符合历史惯例,失败是不可避免的。最终结果就是,伊朗农民没有分配到满意的土地,不少人跑到城市谋生,造成大量的城市失业人口。
而且伊朗的欧莱玛几乎都是农村地主,小巴列维的土地改革方案,他们受到的伤害最大,所以这群人最反对小巴列维的改革。
整个伊朗成了火药桶。
那些对外国干涉伊朗内政不满的人、改革中利益受损的人、城市失业的人、伊斯兰教的学者,都对巴列维王朝不满意。
于是巴列维王朝越来越不得人心,回归伊斯兰的潮流越演越烈,相当多的伊朗觉得,全盘西化的改革是走了邪路,重回伊斯兰政权才是政治正确。
这样的国家,不出问题就见鬼了。
5
1977年起,伊朗的矛盾已经相当严重,朝野冲突逐渐激烈起来,游行、放火、逮捕等手段一波比一波猛。
在伊朗人民的呼声中,1979年2月1日,霍梅尼乘坐波音747飞机回到德黑兰,数百万人在机场迎接,称他为“伊玛目。”
伊玛目即伊斯兰教什叶派的教长,人和真主之间的中介。
78岁的霍梅尼是什叶派的资深学者,早年间勤学苦修,1963年便成为玛尔扎,也就是什叶派学者中等级最高的大阿亚图拉,因为公开批评小巴列维的白色革命,被军警逮捕并流放。
什叶派地位最高的学者,说出大家想说的话却被流放,这样一来,霍梅尼便有了一种神秘的悲情色彩,逐渐被伊朗的反对派看作精神领袖。
而14年的流放生涯,霍梅尼也进行了深度思考,对伊朗的前途有了明确规划。
霍梅尼
回到德黑兰不到半个月,霍梅尼就在反对派的支持下,成立了临时政府,任命迈赫迪·巴扎尔甘为总理,并且以宗教领袖的身份宣布:
“我委任了他,你们必须效忠他,这是真主的政府,违抗这个政府就是违抗真主。”
这句话说出来,大家不支持也得支持。
紧接着,霍梅尼宣布向不投降的军人发动圣战,宗教的威力在这时爆发出来,军人们纷纷放下武器,加入霍梅尼的队伍。
革命进行的非常顺利,有了霍梅尼的魔法攻击,伊朗在3月份就通过改变政体的公投,98%的人支持用伊斯兰共和国,取代巴列维王朝。到了年底,伊朗公投通过新的伊斯兰宪法,霍梅尼成为伊朗的最高领袖。
根据新的宪法,最高领袖是伊朗宗教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同时也是军队的最高统帅,负责用教义指导国家的方向,具体事务由总统负责。
当然了,为了保证能行使最高领袖的职权,霍梅尼组建了伊朗革命卫队,牢牢握住了枪杆子。
自此以后,伊朗彻底远离百年来的现代化进程,重新回归千百年的传统,成了21世纪非常稀少的政教合一国家。
1979年发生的伊朗伊斯兰革命,本质上是伊朗在现代化过程中失败,导致伊斯兰教什叶派为代表的旧势力的复辟。
他们在巴列维王朝受到打击,又对外国干涉伊朗内政没有办法,只能选择回归传统,进而自我封闭,稍微保证一些伊朗的独立性。
那霍梅尼改造伊朗的方案,没有人反对吗?
当然有人反对,但伊朗革命后发生的两件事,基本扑灭了这些反对派,也让霍梅尼和伊朗共和国深入人心。
第一件事是伊朗人质事件。
英美情报部门在1953年推翻摩萨台,这件事伊朗人都记着,1979年11月革命即将成功的时候,将近400名伊朗大学生说自己是“伊玛目的门徒”,要在伊玛目的领导下占领美国驻伊朗大使馆。
美国在伊朗发动政变,当然是伊朗的耻辱,现在伊朗革命要成功了,当然要讨回这笔帐。
所以占领美国驻伊朗大使馆,扣押美国外交人员做人质,被伊朗人看作是对美国的胜利,狠狠出了一口恶气。
经过这件事,霍梅尼和伊朗共和国就打上了“为国雪耻”的标签,不管在哪个国家,这都是非常高的荣誉。
而且在和美国谈判的444天中,霍梅尼和门徒们抓住时机,清理了反对派。
第二件事是两伊战争。
两伊战争的起因很简单,伊拉克的萨达姆想趁乱夺走伊朗的油田,又担心伊朗要鼓动伊拉克境内的什叶派教徒,便决定先下手为强,派兵打进了伊朗。
面对萨达姆的军事入侵,霍梅尼号召伊朗人民团结起来,打败侵略者,就这样两个国家打了8年战争,最后谁都灭不了谁,于1988年结束战争,伊朗和伊拉克都宣布自己赢了。
伊拉克赢没赢且不说,伊朗确实赢了。
历史上的伊朗,经常被各种国家侵略,近现代更是被欧美列强瓜分,现在抵御住欧美国家支持下的伊拉克的军事入侵,属于破天荒以来的第一次。
对于伊朗来说,这份胜利,怎么渲染都不为过。
虽然伊朗在两伊战争中消耗了财富和资源,但两伊战争是伊朗革命后的立国之战,一方面稍微挺直了腰杆子,另一方面是打出了伊朗人民的自信心。
经过这两件事,革命后的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就基本站稳了,然后就一直坚持到现在。
6
以后伊朗还有没有世俗化的机会?
几乎没有。
现在的伊朗是反西方、反自由化起家的,用伊斯兰教什叶派对抗西方文明,是伊朗的立国法统,也是伊朗保证国家主权独立的重要手段。
如果放弃了政教合一,重新开始世俗化、现代化,那就说明这几十年来都是错误的,伊玛目霍梅尼是错误的。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否定自己是绝对不可能的。
除非霍梅尼建立的伊朗被外敌给推翻了,伊朗才能继续世俗化现代化,但伊朗那种地缘非常重要的国家,政权被外敌推翻,基本等同于亡国。
到那个时候,伊朗境内到处都是争夺石油的外国势力,还谈什么世俗化现代化呢。
现在的伊朗,起码能把石油利润收归国家财政,补贴中下层伊朗人民,总比巴列维王朝强的多。
就这么着吧。
不是每个国家都能真正改变自己的命运,大部分还是生死不由人,能活一天算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