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许多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已经不看金庸了。为什么呢?

【本文来自《总说“你有时间看网文、玩游戏还不如多看看名著”,可那些让我学到的东西不比名著少呀》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比较同意楼主的观点。

现在许多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已经不看金庸了。为什么呢?

我的感觉是还是古人说得好:文以载道。好的文学是道理的刻画,是言语,是痕迹,是方向交错的文路。文以载道它不真是道德教化,或者是技巧显摆,而真是一种客观描述。

凡一文本(且不论是否名著)必有所指,所指的中心若为象征则必然是超脱于文本结构的,即所指与能指不统一亦非其本身。不管作者是否意识到这一点,甚至刻意利用,都是如此。且再借楼主所举孔乙己的形象塑造:鲁迅先生当时是否知道今天的我们如何去理解那些士人和那个时代?答案无疑是否定的。我们是否知道鲁迅当时又是如何思考那些问题的?我认为鲁迅是迷茫的,他的内心是痛苦的,精神是内耗的——因为我们已经能够回答,好吧,至少部分能够回答那些问题了。作出回答的,不是我们,是我们的这个时代,也是一些我们大部分人可能已经习以为常的结论,谓之常识。正是因为平常,所以才不平常,对百年前后皆如此!

有所谓对经典的消解,所谓对名著的解构,甚至有人声称为文学而文学,为艺术而艺术的,其实在现实中这些观点和行为会指向其反面,从一次次被解读中加强,直到经典再次被公认为经典,名著被再次公认为名著。

名可名,非常名。所谓名者,非名,是谓名。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