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说“你有时间看网文、玩游戏还不如多看看名著”,可那些让我学到的东西不比名著少呀

我觉得一些网文,游戏让我学到的东西不比名著少,为什么会有人跟我说“你有时间看那个还不如多看看名著?”

嗯…时间比较紧张,我随便说几个哈

偷书贼和地铁带给我对于战争的厌恶就差不多

红旗谱和混种一样能让我知道什么是英雄

边城和风来之国让人都感到温馨

红岩和恐怖屋都能让我看到人类的坚强乐观

神秘岛和漫漫长夜让我知道了不少野外生存知识

我可以因为银河帝国的吉斯卡哭泣我也能被古拉哈提亚感动

最后一课的那个老师我能记一辈子最后的波纹我也忘不了

D-14134赴死的举动我不觉得他就比那个后勤部长胆小

但是就总有一些人就觉得,这些是名著,是好的,你那个是游戏/网文/动漫/电影,那就是闲书,你有哪个时间还不如多看名著…

严格来说,你举的这些东西,除了《边城》能算是摸得着“名著”的边之外,其余的跟你说的游戏并没有多大区别。

这里面大多数用来对比的作品——比如《神秘岛》、《银河帝国》等,其性质跟金庸小说差不多,只能说是“有较大影响力的类型文学”或者“在特殊历史时期有较大影响力的通俗文学作品”,离名著还有很大的距离。至于《最后一课》,那只不过是因为出现在了中国的语文教材上,所以才广为人知,在整个法国文学史中,都德并不算是有名的作家。

按照你的说法,等价的类比有些类似于:《射雕英雄传》和混种一样都能让我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英雄。

这不是说金庸的小说写的不好,而是说,《射雕英雄传》里面的英雄本质还是传奇式的,其无法赋予“英雄”这个词更深刻的内涵。

实际上,名著并不是给予答案的,而是提出问题的。

比如在哲学领域里,“洞喻理论”几乎可以算是认识论探讨的经典母题之一,哪怕到几百年后,想要系统性的研究人类的认知与经验,也必然要从柏拉图开始。

而在文学领域里,比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经典之一《卡拉马佐夫兄弟》,其在一个故事之外,所要探讨的是人类的正义、良知、道德与权威等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陀思妥耶夫斯基只是尝试给出了自己的回答,但这种探讨还有更加深入的空间。

所谓的“XX让我知道了什么是正义、良知、勇敢”等等,当你说出这种话来的时候,就意味着你所看的东西与真正的名著还相去甚远。因为真正的名著,只会让你对这些问题感到“困惑”,特别是后现代主义的经典,几乎都是以对这些传统强烈的质疑态度而存在的。在文学史上,“名著”除了技法上的代表性之外,本身也是以文学的形式对于时代的回应。

在更大一些的意义上说,人文社科领域从不存在什么“标准答案”。每一个时代被认为是对的东西,到下一个时代可能就被认为是错的。你这个时代被认可的“英勇、正义、忠义”等等的价值观,到了下一个时代,别人可能会觉得是颟顸、霸权、愚忠。而那些从数千年前能一直流传至今的名著,意味着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他们总有能被每个时代所认可的东西,且所有的时代都认为其有流传下去的价值。

这就涉及到了“名著”的另一个特点,也就是所谓的“复调性”——通俗点说,就是名著是可以被多个角度且跨时代进行解读的。这里面最经典的就是鲁迅对《红楼梦》的评价:

《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在我的眼下的宝玉,却看见他看见许多死亡;证成多所爱者,当大苦恼,因为世上,不幸人多。惟憎人者,幸灾乐祸,于一生中,得小欢喜,少有罣碍。然而憎人却不过是爱人者的败亡的逃路,与宝玉之终于出家,同一小器。

哪怕是在革命话语最为激烈的建国初年,《红楼梦》也因为其对于封建社会生活准确、生动且细致入微的展现,而成为“高级干部和知识分子”“批判封建社会和剥削积极”必须要读的文本。

当然,对于习惯了读网文的人,以及一些网文写手们来说,他们习惯于把任何名著都看做一个故事。因此,《雷雨》在他们眼里,不过是一个“愿天下有情人终成兄妹”故事的翻版。在这种思维之下,其实已经完全没有读名著的必要——因为就算你看完了《雷雨》,能感受到也不过是“哎,你说当年鲁老爷你瞎搞啥”。

真正的“名著”读起来,能带给人的一定不是什么“温馨”、“感动”之类。这种单纯的情感上的冲击和慰藉,大多数通俗小说都能做到——甚至于说,一个电视广告上,一个孩子跟小狗在一起愉快的嬉戏打闹,都可以让人有温馨的感觉。无论是文学的还是非文学的名著,尤其是小说、戏剧类的作品,在阅读过程中,思考往往都是伴随了整个阅读过程的。这种“思考”也注定了其哪怕是有“感动”,这种感动背后,也必然是复杂的。

试举一个大多数人应该都学过的小说——《孔乙己》。放下这部小说在技法上的丰富性不谈,单单说阅读后的感觉,你对孔乙己的评价是什么?

孔乙己可笑么?似乎可笑。

可悲么?似乎也可悲。

那些嘲笑他的看客是不是没良心的坏人?似乎也不是。

可那些嘲笑孔乙己应该么?似乎也不应该。

孔乙己的人生是悲剧么?似乎不完全是。

那么,谁该对孔乙己的人生负责?要完全归因于当时的社会么?似乎也不应该。

孔乙己到底是死要面子还是确实在维护自己作为读书人的尊严呢?恐怕一时间也给不出答案。

于是,在这篇不到2600个字,放到网文里还不够一章字数的短篇小说里,鲁迅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居然是如此的复杂。读完这篇小说,仅仅只需要几分钟的时间。但是回答上面的这些问题,莫说是几分钟,恐怕是几个月、几十年都未必会有明确的答案。

但读过《孔乙己》,再了解一下清末民初的社会,就会知道那个时代存在无数个孔乙己这样的人。而鲁迅作为一个作家,真正厉害的地方,在于他仅仅用了不到2600个字,以简单的几个切面就把这样一个时代变迁下的群体写了出来。

很显然,在《孔乙己》里,你感受到不到什么是英雄,也不知道什么是温馨和乐观,也学不到野外生存知识——但就是这些你学不到的东西,恰恰才是名著的真正魅力所在。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