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出反常必有妖(大胆脑洞...)

作者 | 清歌向暖

来源 | 历史教师王汉周

500

  01

  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刚刚终结日本战国时代的丰臣秀吉,派出二十万大军出征朝鲜。

  当时的朝鲜国王宣祖李昖,耽于享乐。

  朝廷大臣也是文恬武嬉。

  全国基本属于不设防状态。

  一个月之内,朝鲜八道尽丧。

  李昖一溜烟跑到了鸭绿江边,向宗主国大明打报告,请求内附。

  其实就是请求明神宗朱翊钧在辽东给他拨块地,这辈子他也不指望能回去了。

  日军现在打朝鲜,以后会不会打大明?

  为了把麻烦彻底挡在门外,明东征提督李如松正式率军四万渡过鸭绿江进入朝鲜,帮助朝鲜复国。

  02

  明军进展神速。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正月初八日即收复平壤,日军第一军小西行长部大部被歼。

  小西行长率残部向南仓皇撤退。

  本来他想去距离平壤不远的黄州,找队友大友义统补充人员弹药,组织反攻。

  但到了一黄州看,大友义统早就溜了。

  大友义统在得知小西行长战败的消息之后,就直接后撤了,完全没管小西行长的死活。

  小西一路惊魂未定地继续跑。

  跑到黄海道,才总算长舒一口气,因为他碰到了一代名将黑田长政。

  有了队友壮胆,小西本来想在黄海道排兵布阵,和明军正面刚,找回场子。

  但黑田长政果断......拉上小西行长的小手:咱继续跑!

  为什么呢?

  黑田长政不傻。

  虽然从数据上来看,他和小西行长合兵之后,日军人数上超过了明军。

  但,考虑到明军和小西对阵之时,日军两万人马,还是防守方,背靠平壤坚城,却只坚持了两天时间。

  现在自己手上又没有可以依托的重点工事,在旷野平地和士气高涨的明军拼消耗?

  纯粹喝多了。

  黑田长政留下少量人马拖延明军,和小西行长继续南撤,到达下一座重镇——开城。

  到了开城,驻守在开城的各诸侯大名,在听完小西行长的前线战况汇报之后,心情复杂。

  更头疼的是,他们根本不知道大明究竟来了多少人。

  商量再三,日军决定主动放弃开城,继续南撤汉城。

500

  同时,日军在朝部队全部向汉城附近集结。

  日军的算盘很简单,拉长明军的补给线,再屯以重兵,一举将明军吃掉。

  至于朝鲜人的战斗力,不在日军的计算范围之内。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一月十八日,明军进入了无人防守的开城。

  这次,李如松入朝不到一个月,朝鲜三京,已光复其二。

  这时候,逃到鸭绿江边的李昖又来了精神,拼命催促李如松向汉城进兵。

  朝鲜敌后活动队也传来可喜的情报:汉城内部“空虚”,日军大部现在正在朝着釜山转进。

  面对各方面汇总上来的情况,李如松纳闷了:

  就凭明军在平壤打了一仗,日本人就退这么彻底?

  如果日军就这个战斗力,那你朝鲜之前这么多国土是怎么丢的?

  所以李如松并没有大意。

  他命令辽东副总兵查大受和朝鲜将领高彦伯带着500人先行探路;

  祖承训(祖大寿的爹)领着3000骑兵随后跟上;

  李如松领大军走在最后。

  02

  自从南撤汉城之后,日军内部分成了两派:

  一派,以石田三成为首,主张利用汉城坚固的城防来阻击明军;

  石田三成和小西行长同属丰臣秀吉麾下的“文治派”,而小西行长已经被明军打残,自然不愿意出头。

  另一派,以老将小早川隆景为主,主张主动出击迎战明军。

  小早川隆景心里是憋着火的:

  自从明军来了之后,就天天在撤!

  现在(此时汉城已经集结了四五万日军)你们还想做缩头乌龟?!

  武士的荣誉哪去了?八嘎!

  所以,日军计划:

  先派出1200人小部队诱敌深入,把明军引到汉城以北15公里的碧蹄馆加以聚歼。

  为了这场战斗,日军下了老本——

  除了小西行长领着自己的残军守城之外,汉城日军全部出城作战,共计41000人。

  第一队:立花宗茂、高桥统增3000人

  第二队:小早川隆景8000人

  第三队:小早川秀包、毛利元康、筑紫广门等5000人

  第四队:吉川广家4000人

  第五队:黑田长政5000人

  第六队:石田三成、增田长盛、大谷吉继5000人

  第七队:加藤光泰、前野长康 3000人

  第八队:宇喜多秀家8000人

  ——数据来源于《日本战史·朝鲜役》

  03

  面对日军的前哨,查大受像吃了兴奋剂。

  为啥?

  明军在国内打蒙古人,一颗首级朝廷标价五十两。

  不过蒙古人的脑袋很难拿。

  辽东的弟兄们发现,拿日本人脑袋的难度比蒙古人低了好几级。

  这可是白花花的银子啊,不砍白不砍。

  查大受没有任何迟疑,提刀就干,三下五除二,就解决了这伙诱饵。

500

  打扫完战场,查大受向后援部队报告:本次行动畅通无阻,你们快跟上!

  得到消息的祖承训立即加速行进。

  收到捷报的李如松也跟着兴奋了起来,决定亲率两千骑兵前去汉城视察,以便组织下一波攻势。

  就这样,失去诱饵部队的日军反而达成了战前的预定目标之一:

  明军的大部队真的来了!

  朝鲜领议政申钦《象村稿》载:

  二十七日晓,由德津下营于坡州。黎明,贼数百出阵于弥勒院前野。查大受击斩一百三十级,驰禀曰:贼已夺气,愿速进兵。

  不过当大军行进距离汉城90里的马山馆的时候,李如松下了个命令:

  再次分兵,自己带着1000人先走,副将杨元押后,遇到特殊情况见机行事。

  《李如松揭报》载:

  本月二十六日,职先遣原任副总兵孙守廉、祖承训,游击李宁等选领精兵三千前锋哨探王京道路,以便进兵埋伏攻取去后。

  二十七日,职率副将杨元、李如柏、张世爵等选带兵丁二千亲去看,至马山馆,离王京九十里,留杨元领兵一千继后,职与李如柏、张世爵等领兵一千前行至碧啼馆,离王京五十里。

  从后来发生的事情来看,正是这个举动决定了整个战役的成败。

  04

  等到李如松的部队开进到碧蹄馆的时候,发现查大受和祖承训部已经陷进日军的包围圈里有一段时间了。

  因为事先计划是敌情侦查,所以李如松并没有带步兵和重武器部队,全是骑兵。

  但没有见死不救的道理,李如松当即冲了进去。

  日军本来只想弄死个把副总兵找找场子,却不料明军总指挥亲自来了。

  小早川隆景当即命令部队全线压上。

  不过碧蹄馆的两边都是山,地形大大限制了日军行动,所以明军总可以保持局部的优势,不至于被日军吃掉。

  但问题是:4000多人面对40000多人,如何翻盘?

  李如松的策略是:反冲锋!

  李如松知道,只有给日军造成心理上的压力,逼小早川隆景产生战略上的误判,才有可能反败为胜。

  不然自己肯定交代在这儿了。

  但是,明军发起反冲锋的代价是巨大的。

  交战中,李如松的坐骑被铁炮惊吓,李如松被掀翻在地。

  日军看到了,冲上来就要砍死他。

  幸亏李家家丁李有升拼死营救,李如松才逃脱一劫。

  李有升则被日军掀下马来,乱刀砍死。

  ......

  明军多次反冲锋之后,杨元率领的后军1000骑兵也终于赶来加入了战斗。

  见此情况,一时半会儿又占不到便宜的小早川隆景,深怕后面还有大队明军持续赶来,于是下令日军退出战场。

  演戏要演全套。

  李如松让骑兵稍微追了追,明军才交替后撤。

  不追?

  那就露馅儿了。


  05

  整个碧蹄馆战役中,明军阵亡264人,伤49人,马匹损失276匹。

  (以上数据来自宋应昌《经略复国要编》一书中的《叙恢复平壤开城战功疏》)

  日军损失多少?

  没有记录可以佐证。

  但在战后退到釜山的时候,日军曾做了一则统计——碧蹄馆主要参战日方各部剩余兵力为:

  小早川隆景部,6600人;

  立花宗茂部,1133人;

  高桥统增部,290人;

  筑紫广门部,1230人;

  小早川秀包,1900人。

  虽然不能武断的说以上日军损失完全出于碧蹄馆之战,但估计也差不太多了。

  日本人算是被打残了。

  不过,必须承认的是,在平壤、开城两仗胜利之后,明军已经没办法将足够的兵力,投送到汉城方向。

  朝鲜人更是指望不上。

  明朝替朝鲜打仗,朝鲜连马匹草料都不提供。

  这一点,被完整的记录在朝鲜史料《李朝实录》上:

  “叆阳、清河、广宁、辽东等处步兵,一万二千当来。尔国无草料,马军不可调来。”

  所以,碧蹄馆之战后,中日双方全都偃旗息鼓。

  万历朝的天下第一大忽悠沈惟敬就又等到了工作机会,继续出来为中日两国的“和平大业”奋斗了。

  到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十二月,为表示明廷的议和诚意,万历下诏,让李如松率部撤回辽东。

  李如松回朝,论功被加封为太子太保。

  扩展阅读>>>

  荒诞的正史(沈惟敬)

  06

  事出反常必有妖

  说说李如松的死。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李如松正式接过了父亲李成梁的衣钵,专任辽东总兵。

  来年的四月份,蒙古土蛮部侵入辽东腹地。

  李如松亲率骑兵迎战,却不料中了埋伏,力战而死。

  《明史·李如松传》载:

  “二十五年冬,辽东总兵董一元罢,中旨特用如松。如松感帝知,气益奋。明年四月,土蛮寇犯辽东。如松率轻骑远出捣巢,中伏力战死。”

  一代名将,竟然是这种儿戏的死法?

  时任内阁首辅的赵志皋曾经给李如松写过一篇墓志铭:

  “业已明知当有伏,提五千人深入转战数百里,誓不还缩一步,斩馘不下数百,往来出捣万众中如无人。

  使李平胡、张玉辈有一军策应,虏乃亦不知少多仓卒,一转瞬,腹背夹击,岂不更成奇捷?

  临敌不用命,委帅与敌,矢竭力尽,慷慨杀所坐马。

  万里功名,百战残躯,坐令狼藉,又足悲已,呜呼伤哉!”

  从这篇墓志铭可知,李如松早在战前就已经料到了土蛮部会设伏的情况,也做了相应的准备。

  但是和碧蹄馆的情况不同的是,辽东副总兵李平胡、张玉等人并没有像上次杨元一样接应的那么及时,以致于整个战役功亏一篑。

  而明朝火器专家、鸿胪寺主簿赵士祯所著的《神器谱》中,直指李平胡是其实是个内奸,是他把李如松出兵的日期提供给了蒙古人。

  赵士祯《神器谱》载:

  “臣见辽左降虏李平胡者,以朝廷高官厚禄,以宁远两世抚育之恩,竟阴泄主帅出塞之期,使李如松身膏草野,曝骨塞外。中国有殒将覆军之辱,伊谁致之?平胡受恩深重者如此,余可知矣。”

  说得是有鼻子有眼的。

  不过老王可以肯定的是,在李如松中伏这件事情上,明军内部并没有出叛徒。

  为什么呢?

  1、

  虽然李平胡是鞑靼人,但他此时的官位是辽东副总兵,仅次于李如松。

  跟着李家,功成名就,荣华富贵。

  实在没有必要投靠穷的要饭的土蛮部。

  叛变是要讲条件的,没好处,谁投降啊?

  2、

  此前李平胡曾经射杀过泰宁部首领速巴亥。

  速巴亥正是土蛮部五执政之一。

  不共戴天的大仇人,根本尿不到一个壶里去。

  3、

  李平胡最后和李如松是死在一块儿的。

  谁会在出卖完上司之后,会把自己的命也跟着搭进去?

  太反人性了。

  谈迁《国榷》载:

  “虏寇辽东,太子太保左都督总兵官李如松以五千人逐之。深入中伏,死之。裨将李平胡、张玉等并阵没。”

  以下纯属开脑洞

  请轻喷

  07

  那真正导致李如松中伏身死的原因是什么呢?

  早在万历十六年(1588年),就有大量的御史给皇帝吹风,说李家兵权给的太大了。

  一定要小心提防他们变生不测巴拉巴拉。

  这话,其实万历是听进去了。

  虽然没动李如松,但李如松的二弟李如柏的职务当即被解除了。

  《明史·李如柏传》载:

  “万历十六年,御史任养心言:

  “李氏兵权太盛。姻亲厮养,分操兵柄,环神京数千里,纵横蟠据,不可动摇。

  如柏贪淫,跋扈尤甚。

  不早为计,恐生他变。”

  帝乃解如柏任。

  于是成梁上书乞罢,并请尽罢子弟官,帝慰留不许。

  不动李如松,那是朱翊钧给自己手上留着一张最大的牌。

  比如宁夏哱拜之乱、第一次援朝抗日战争,万历就不得不借助李家这种专业打手出去平事儿。

  但,李如松从朝鲜回来之后,李家的兵权又被大幅度削弱。

  至于第二次援朝,因为大明对日本已经有了经验,万历根本就没考虑让李如松继续带兵去朝鲜。

  08

  李家在辽东将门系统中的心腹宿将,也被朝廷拆的七零八落。

  来看几个人:

  1、

  李如松战死的前一年,李如柏辞官回家。

  表面上的理由是养病,从此杜门不出。

  一呆就是二十多年。

  李如松战死之后,按资历,李如柏是可以接手辽东总兵职务的。

  可朝廷宁愿让已经年过八十的李成梁占着位置,也不把兵权交给李如柏。

  这是什么意思?

  明显不想让你们家二代继续在军中坐大啊!

  直到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萨尔浒之战,朝廷实在没有人可以用了,李如柏才被再度调回。

  而李如柏所率领的南路军故意在半道上磨磨蹭蹭,刚见到一队后金军哨兵就慌忙撤退了。

  这就有点怪——

  在朝鲜的时候,李如柏和李如松一样,是能冲敢打的。

  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

  大概就是因为大哥的死和迟到了二十年的辽东总兵头衔,让李如柏决定破罐破摔。

  纯粹是在演戏给万历看。

  2、

  李如松的嫡系部将杨元,在第二次援朝战争中,被新上司麻贵派去坚守南原。

  遭遇了十倍以上日军的围困,实在坚持不住才从城内撤回。

  按说这种兵力对比下,打了败仗很正常。

  可杨元却被万历下诏处以极刑。

  且行刑地并不在朝鲜境内,而是在几百里地以外的后方:辽东总兵驻扎地辽阳。

  也就是李如松的大本营。

  万历搞这一手,明显是做给李如松看的。

  意图也很明显,我不管对面来了多少敌人,我只看你能不能打赢。

  不赢,就死。

  李如松并没能把杨元救下来。

  此时是万历二十六(1598年)年正月,距李如松自己战死的时间,也就四个月不到了……

  3、

  其余像祖承训、查大受等跟随过李如松参加第一次援朝战争的将领们,在如今的现存史料中,基本上查不到他们在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之后的事迹……

  出现这种情况只有一个可能:

  他们都被调离了原先的岗位。

  后面的事情无足轻重,可以不记。

500

  万历画像

  09

  综上,李如松中伏战死这个事情,幕后的黑手很难排除不是万历本人。

  面对土蛮部的大举进犯,李如松来不及调兵,不得不带领亲卫前去作战,不然杨元的下场,也就成了李如松的结局。

  正是由于万历的刻意打压,才造成了辽东彻底无人可用的局面。

  辽东将门李家寒心了,李如梅等人在任上一事无成。

  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李成梁再任辽东总兵时,做的第一件事也是唯一一件事,就是放弃辽左六堡,彻底放任努尔哈赤坐大。

  等到辽东都归了建州女真,这笔烂账也终于不用再吵了。

  因为,大明该收摊了......

  点击「历史教师王汉周」阅读原文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