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京哭了,他再也回不来了

作者|小乔

来源 |  视觉志

  一次采访中,记者让吴京讲讲陈木胜导演。

  吴京沉默了许久,哽咽地抛下一句“对不起,我不录了”,跑离了录制现场。

  过了一会儿,心情平复的他再次回来,说了这样的话:

  “陈木胜…导演…永远在心里。”

  “Banny(陈木胜的英文名),谢谢你。”

  在场的工作人员都红了眼眶。

500

  今天是陈木胜导演去世两周年。

  可能对很多人来说,这个名字并不熟悉,但他拍的电影,你一定看过。

  两年前他的突然离世,留下诸多不舍与遗憾。

  今天想从吴京开始,讲一讲这位令他“破防”的男人,以及那个维护了香港电影最后荣光的导演。

500

500

  永远欠下的10部电影

  2003年,“出道即巅峰”的吴京遇到了事业瓶颈期,于是决定港漂。

  可到了香港才发现,这里也不好混。

  2000年后,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早已过去,肉眼可见地在走下坡路。

  成龙、李连杰等老牌动作演员去了好莱坞发展;

  同样在香港闯荡过的赵文卓,早就重新回到内地发展。

  于是,吴京面临着无戏可拍的尴尬境地。

  之前在内地积攒的经验与名气,在这里也毫无用处。

  只能各种跑剧组、送资料,机会还是少得可怜。

  后来,他的经纪人给他找了个在《杀破狼》里的杀手角色,没有一句台词。

500

500

  图源:《杀破狼》   

  他还是抓住了机会。

  通过自己利落的身手和狠辣的表现,让这个角色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因此让一位导演看到了他的潜力。

  这个人便是陈木胜。

500

500

  当时他正在为自己的电影《男儿本色》寻找反派,一下子看中了吴京。

  “吴京,我想让你做一个有情有义的反派。”

  这是吴京进组后,陈木胜对他的要求。

  于是,孤儿出身、注重兄弟情义的经典的反派角色“天养生”出现。

  吴京在片中的风头,甚至盖过了三位主角:谢霆锋、余文乐、房祖名,还为他带来了第一个金马奖最佳男配角的提名。

500

500

  图源:《男儿本色》   

  此后,两人还陆续合作了《全城戒备》《新少林寺》《危城》。

  虽然每次吴京都会“领便当”,但也因此两人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

  陈木胜非常爱惜吴京的才华,但此时的他,非常清楚香港电影的辉煌早已不再。

  因此留在这里发展,对吴京来说,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作为最早发现吴京身上另一种可能性的人,他也成了最早劝吴京回内地发展的人。

  同时,他还将自己的好友,来自“成家班”的实力派动作指导李忠志,介绍给吴京认识。

500

  而经历迷茫的吴京也终于想通。

  他回到内地,以“动作片导演”作为新目标而努力。

  2017年《战狼2》上映,席卷56亿票房。

  在影片中,吴京特别感谢了陈木胜和李忠志对电影的支持。

  据说电影刚剪辑好,吴京就迫不及待地拿去给两位导演看。

  他们看了三天三夜,提了很多意见和建议。

  最终影片大获成功,陈木胜开心地说:“吴京这下欠我10部戏啦!”

  只可惜,这10部电影的约定,终究是无法完成了。

500

500

500

  喜欢拍爆炸的“绅士导演”

  年轻时的陈木胜,长相颇有些港星的风范。

  一头家族遗传的白发,给他增添了一丝沉稳的气质。

500

500

  小时候的陈木胜很喜欢看电影,尤其是邵氏和嘉禾的动作片,百看不厌。

  李小龙是他的偶像。

  “想拍这种类型的电影”,这个想法更是从小便在他心中生根发芽。

  不过,他却并没有进入科班学习。

  高中毕业后,陈木胜去做了汽车销售。

  只不过心中的电影梦,他一直没放下。

  机缘巧合下,他在报纸上看到丽的电视台(后来改名为亚视)正在招聘工作人员。

  虽然没有任何相关工作经验,他还是决定去试一试。

  好巧不巧,当时的面试官,正是一手捧红徐克的金牌制片人施南生。

500

500

  施南生   

  她录用了没有任何经验的陈木胜,安排他在《大内群英》剧组做场记。

  进组之后,陈木胜感觉自己仿佛进入另一个世界,与他以往的生活完全不同。

  他看到程小东在烈日下,反复蹦跳、测试弹床;

  其他人就挤在车里,争分夺秒地补觉。

  因为工作连轴转,演员们常常几天几夜没办法洗澡,身上脏兮兮的就像乞丐。

  整个剧组,就像一个“疯人院”。

  从这时起,他便明白了要在影视圈里混,首先得能吃苦。

500

500

  还好,陈木胜有天赋,又肯努力,很快就从场记升到导演助理。

  后来丽的电视台因为母公司投资失败被收购,他便转战到TVB(无线电视台)。

  在这里,他结识了影响他一生的老师——杜琪峰。

500

500

  杜琪峰   

  陈木胜给杜琪峰当了9个月的副导演。

  后来每当说起杜琪峰时,他表示对方自己的影响非常大:

  “在电视台我是跟他的,所以他对我影响很深。他对每一个镜头、每一个演员的要求都很严格,这样的风格直接影响了我。” 

500

500

  据说杜琪峰为人脾气火爆,但他在片场骂过所有人,就是没骂过陈木胜。

  23岁时,陈木胜第一次有了做导演的机会,拍摄《雪山飞狐》结尾大场面。

  这是他第一次执导筒,紧张极了。


  好在最终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开启了他的导演生涯。

500

  后来,杜琪峰表示想拍一部赛车电影,当作送给自己老师王天林的退休礼物。

  而赛车刚好是陈木胜的另一大爱好。

  他带着杜琪峰去西贡看赛车,并提出了很多自己的想法。

  杜琪峰觉得很有意思,决定把这个项目交给陈木胜来拍。

  于是有了这部《天若有情》。

500

500

  图源:《天若有情》   

  后来这部电影不仅在香港本土获得成功,更是在韩国创下多次重映的纪录。

  片中刘德华骑摩托带着吴倩莲的场景,更是成为华语电影史上的经典。

  在成为导演的过程中,陈木胜得到很多导演的提携和帮助。

  老师杜琪峰对他影响很大;徐克鲜明的个人风格也给了他诸多灵感;偶像吴宇森更是被他分析得淋漓尽致。

  但他并没有去复制这些前辈们的风格,而是在吸取经验的同时做自己。

500

500

  他不像杜琪峰那样冷峻凛冽,也没有徐克那种奇险诡谲,也不会像吴宇森将暴力美学浪漫化到极致。

  他的电影,有着最鲜明的“陈木胜”特点:

  刺激的爆炸、真实的动作、正邪的对立。

  最开始确立这种风格的,是他在1996年拍的那部《冲锋队之怒火街头》。

  在很多影迷眼中,这仍是他们看过最好看的港片之一。

500

500

  图源:《冲锋队之怒火街头》   

  里面的人物塑造以及动作场面的设计,你都能在他日后的电影中看到这片的影子。

  因为太会拍爆炸场面,他甚至有个绰号叫“爆炸陈”,也被称为香港的“迈克尔·贝”。

  除此之外,他非常善于挖掘演员的另一面。

  除了前面说到的吴京,在他另一部经典作品《新警察故事》里,他的这种能力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500

500

  图源:《新警察故事》   

  作为后港片时代的经典,《新警察故事》上映时,很多人大呼无法接受:

  战无不胜的成龙怎么可以“输”得那么惨,变得那么颓废。

  可恰恰是这种设置,让人们第一次看了突破性的成龙。

  成龙甚至凭借此片拿到了金鸡奖,用他的话说“想都不敢想”。

500

500

  同时,该片也塑造了吴彦祖从影以来最经典的一个反派形象——阿祖。

500

500

  还促成了谢霆锋作为动作片演员的转型,以及高光时刻。

500

500

  一部商业电影,创造了三人突破性的表演与经典形象。

  这大概只有陈木胜能做到吧。

  陈木胜是个很少拍出“烂片”的导演。

  当然,他也不是没有折羽过,只不过每次失败之后,他都会选择沉寂,思考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再重新出发。

  在娱乐圈快节奏的浮沉中保持初心,这点非常不容易,也影响了很多人。

500

500

500

  香港电影最后的体面

  陈木胜一生提名无数,从未获奖。

  但他的电影却把众多演员送上领奖台。

  《天若有情》中,吴孟达拿到金像奖最佳男配角,这也是他从影以来唯一一次获奖。

500

500

  《三岔口》中,从偶像歌手转型成偶像演员的郭富城,再次成功转型,凭借此片登上了金马影帝的宝座。 

500

  对于自己总是拿不到奖,他看得很开:

  “动作片导演很少有机会去拿那个最佳导演,因为动作片导演你讲故事的时间会少,讲一个好的、动人的故事的时间就更紧。有六次提名,我自己已经觉得很难得,在类型中其实是很难的。”

  令人唏嘘的是,在他去世一年后,他的遗作《怒火·重案》,横扫了金像奖的四个重磅奖项。

  只是他再也没法站上领奖台。

500

500

  有人说,《怒火·重案》代表了香港电影最后的体面。


  在港片辉煌不在的今天,仍然有像陈木胜这样的导演,在坚守自己的风格,努力做好每一部电影。

500

  时间恍惚间回到了去年7月30日,《怒火·街头》的首映礼上。

  当陈木胜导演的空椅子被抬上来的时候,在场众人泪洒现场。

  40岁的谢霆锋哽咽地说:

  “好不容易有这样一个导演,我可以把自己的命交给他……不知道还有没有缘分遇到一个这么好的导演。”

  “香港已经没有陈木胜。”

500

500

  是的,世间再无陈木胜。

  但是,正如他所说的那样:

  “拍电影是一场马拉松,你真的爱这个行业的话,你要跑好几十年,慢慢跑,不光是一次两次。”

500

  “尽皆过火,尽是癫狂。”

  曾经,人们喜欢用这句话来形容香港电影。

  “港片已死。”

  如今,人们经常用这句话唏嘘香港电影已逝的辉煌。

  但就像陈木胜说的,电影是一场马拉松。

  只要在赛道上,还有那些坚持跑马拉松的人;

  在癫狂之火燃烧殆尽的地方,总会留下“春风吹又生”的希望。

  怀念陈木胜,期待香港电影。

  策划:视觉志

  编辑:小   乔

  微博:视觉志

 点击「视觉志」阅读原文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