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是秦国进攻韩国引起的连锁反应

【本文来自《赵括——两千多年前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战神和军魂》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既然你要说一个历史问题,就应该把整个历史背景和来龙去脉说清楚!最关键的是什么,这个确实是有史料可查的!大背景是什么,战国时期,范雎觐见秦昭襄王阐述其秦一统天下的战略。范雎认为,只有做到“得寸即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才能真正消化所取得的领地,主张“远交近攻”策略。这一策略得到秦昭王的积极推行,并任范雎为相。“远交近攻”策略即先把斗争重点放在离秦国较近的韩赵魏三家,而暂时对较远的齐楚置之不顾。“远交近攻”这一策略不仅巩固了秦国所攻取的土地,还破坏了东方诸侯国的“合纵联盟”,加快了秦国统一的步伐。到了秦昭王时,秦国加快了兼并六国的战争步伐。垂沙之战,大败楚军 ;伊阙之战,战胜韩、魏两国,扫平秦军东进之路  ;鄢郢之战,获得了楚国大量国土  ;华阳之战,大败赵、魏联军,攻取了魏国的几座城池和赵国的观津。

而长平之战是秦国进攻韩国引起的连锁反应,而秦国之所以会进攻韩国,在秦国尽力隐藏的“并吞四海”之意外面,还有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韩国出尔反尔!战国策《赵策一.秦王谓公子他》中,秦王历数了韩国的两大罪状:一是在诸侯联合伐秦的战争中,韩国人担任中军,是主要力量;二是当年在秦、楚作战时,韩国本来是秦国的盟友,但在秦国战事不利时,背弃盟约倒向了楚国。韩国如此可恨,关键是力量还很弱,秦王认为给韩国一个教训的时刻到了,在公子他的建议下,秦王开始派军队攻打韩国。可攻击韩国的战争,各种史料说法不同。《战国策》说的是“一军临荧阳,一军临太行”,《资治通鉴》说的是“武安君伐韩,拔野王”,《史记》说的是“四十六年,秦攻韩缑氏、蔺,拔之”。但可以确定的是,前262年韩国的野王失守,导致上党地区与韩国本土被分割,韩国无法为上党地区提供援助,所以为了避免战争升级,韩桓惠王阳成君到秦国求和,表示愿意把上党献给秦国。同时,韩桓惠王派臣下韩阳到上党通知太守靳黈[tǒu],但靳黈认为太守的职责就是守卫国土,不愿意让秦国人接管,并说出了“挈瓶之知,不失守器”的名言。后面《吕氏春秋》记载的很简洁:秦虽大胜于长平,三年然后决,士民倦,粮食竭。——(从秦国出兵使韩国割让上党到秦国获胜,耗时三年。)

史记稍微补充了这里面的史料,《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四十七年,秦使左庶长王龁攻韩,取上党。上党民走赵。赵军长平,以按据上党民。四月,龁因攻赵。赵使廉颇将。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六月,陷赵军,取二鄣四尉。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赵王数以为让。而秦相应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子赵括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赵王既怒廉颇军多失亡,军数败,又反坚壁不敢战,而又闻秦反间之言,因使赵括代廉颇将以击秦。秦闻马服子将,乃阴使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而王龁为尉裨将,令军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赵括至,则出兵击秦军。秦军详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军逐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后,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而秦出轻兵击之。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至九月,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来攻秦垒,欲出。为四队,四五复之,不能出。其将军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计曰:“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