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查没有边界也会出名作,但不代表这样合理

【本文由“吃好喝好”推荐,来自《我不反对审查,我反对审查模糊,让本来一个好本子,被删改得前言不搭后语》评论区,标题为吃好喝好添加】

  • 我真是个笨蛋
  • 这个锅甩的好。原来没有好书,好电影,是因为“审查制度”。

    那,解释一下,前苏联的高尔基的《我的大学》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电影《莫斯科不相信眼泪》,《战争与和平》《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苏联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有审查,红色内容的好的作品不是没有呀!

    ====

    作品的好坏是由作品的立场决定的

    《过秦论》,将秦朝失败简单的归于奢靡,观点过于偏颇。但也是千古名篇呀!

    ====

    不好好拍电影,写文章,写好书。

    一门心思专注题材问题,才真的是“中华文化,很大可能,就折在我们这代人手里了”

你说得很有道理,在“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的文字狱时代,清朝不是也出了很多好的文学作品吗?那时候的“审查制度”是直接砍头,也没有影响中华文化的传承啊!只是:

第一,以俄国自己的文化文艺成就传承来看,前苏联的作品,是不是好作品,见仁见智。

第二,历史名篇都是经过千百年的筛选,“上下五千年”留存下来的。作品的好坏是不是取决于立场,不知道,但是如果不符合所谓的“立场”,那我们今天就根本看不到的。

第三,今天的中国,还有多少人可以为了自己的理想,不顾社会大环境的约束、不拘一格、奋不顾身、终其一生去写一本书、一篇文章、拍一部电影呢?理想这个东西在当今这个时代,都是可以被金钱来衡量的,不能快速变现的东西,社会不会认可,个人也不会接受。

所谓“审查制度”,无非是要捂住一部分人的嘴巴,只听自己爱听的赞歌,这毋庸置疑,也无须美化。问题就是:你承认了“审查制度”,就是允许了公权力去捂住一部分人的嘴巴。当“审查制度”的门槛越来越高,被捂住嘴巴的人也会越来越多,那时,可能就真的只能接受另外一种“八股文”了——不知道您是不是认为八股文也有优秀的名篇?是不是也可以认为这些名篇也能代表中国文化。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