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之道》:讲透普惠金融,助力小微企业、实体经济发展

1976年,一位经济学教授在孟加拉国调研时,碰到制作竹凳的赤贫妇女苏菲亚。他吃惊地得知,苏菲亚所在的乔布拉村的大部分居民,收入的六成以上都要交给高利贷者,剩下的钱根本难以维持生计。

于是,教授用一周时间搜罗了像苏菲亚这样依赖高利贷的贫困者的名单,一共是42名妇女,她们的借款总额折合27美元。教授拿出27美元借给这些妇女,帮她们还清了高利贷,并将还款期限设置为“还得起的时候,什么时候都行”。

不久,他就收到了这些妇女归还的27美元。这就是“格莱珉模式”的开端,而这位教授就是诺贝尔奖得主、格莱珉银行的创办者、小额贷款之父——穆罕默德·尤努斯。

27美元开始的路,充满了艰辛,但尤努斯坚持“将春天带给苏菲亚们”。截至2019年年底,格莱珉银行已覆盖孟加拉国81678个村庄,发放贷款近300亿美元,还款率超过97%。

与此同时,具有中国特色的“格莱珉模式”和普惠金融也在探索实践当中。

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普惠金融。在各级政府、监管机构、商业银行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的普惠金融实现高质量发展,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普惠金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天地之大德曰生。”《礼记·礼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中国历朝历代宣传的价值观中,都蕴含了大同、和谐、普惠的思想。普惠金融的理念正是源于“人人生而平等”的思想。所谓普惠,大而言之,来自天下大同的人类理想;小而言之,来自人皆有之的人文关怀。

 

普惠金融是百年探索的传承积淀

“点点普惠心,拳拳家国情。”纵观近现代金融发展史,仁人志士很早就开始了对普惠金融的探索,例如晚清状元开办的“小额工资储蓄”,近代民族银行家开办的“一元钱储蓄”,我党早期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发放的“耕牛贷款”“种子贷款”,以及近年来出现的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扶贫贴息小额贷款等金融体制和业务模式,都是对普惠金融的传承和发展。

 

普惠金融是金融机构的使命担当

“仁与仁同频,善与善共振。”普惠之“道”在于“仁”,“仁”构成了商业银行服务普惠金融的精神内核。仁爱之心是银行人发展普惠金融的精神内核,是我38年金融从业历程的心得,也是我与方合英同志主编《普惠之道》的初心。

 

500 

《普惠之道》(李庆萍 方合英 主编 中信出版集团2022年8月出版)

在《普惠之道》这本书中,我们认为普惠金融是推动经济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选择。新时代中国经济的主要矛盾要求提高经济发展的包容性,金融发展过程中的结构性矛盾和资源错配要求进一步推进金融深化,这两大问题融合在一起的答案,便是发展普惠金融。

 

在编写《普惠之道》这本书时,我们在可读性、参考性和实操性上做了综合考虑。书中有理论分析,也有实践案例;有国内外成功经验,也有中信银行发展模式和转型案例;有大量中信银行深入市场一线和基层机构的调研访谈,也有大量生动的材料和鲜活的数据,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帮助。

 

在《普惠之道》这本书中,我们详细阐述了普惠金融是什么、服务谁、谁来做、难在哪、怎么做等问题,呈现了我国普惠金融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变强的发展历程。

 

我们希望,读者读这本书时就像是在看一部纪录片,从中可以看到普惠金融蹒跚起步时的无措迷茫、遭遇挫折时的苦闷彷徨、攻坚克难时的坚毅果决以及初战告捷时的欣喜昂扬,从而更加坚定我们对美好前景和光明未来的信心,为支持小微企业、服务实体经济和推动共同富裕不断贡献力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