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库里与杜兰特在持球投技术上运用的区别
讨论下库里与杜兰特在持球投技术上运用的区别。提到两人持球投,一般球迷印象就是,杜兰特身高臂长,库里出手快,射程远。就是照着脸拔,就是不讲理呗。
其实也不尽然。
从投篮动作分解来说,持球投为起球,合球,拨球三个步骤。持球投为什么远比定点投篮更有难度,关键点在于第一步单手起球角度,空间,速度的均是变量,比起定点投篮来说不可控因素更多。而起球的质量位置也顺势影响到合球的角度力量与最后出手拨球环节的技术动作,可以说持球投技术水准也决定了球队王牌得分手的质量。
从持球投技术动作区分有四类:
顺步接非惯用手
交叉步接非惯用手
交叉步接惯用手
顺步接惯用手
这里稍微探讨一些关于篮球位置淆以及技术淆思路探究的话题。上古混沌时期,篮球规则技术打法位置理念尚未成型,比尔拉塞尔以及张伯伦硬是凭借铁指长臂靠运动量“高举高打”碾压同类凿出一片天。直到70年代中后期,贾巴尔一手“天勾”绝活,才确立了前转身/后转身结合惯用手/非惯用手近筐终结的四招技法,至此,篮球技术终于在脚步结合手型上有了技术雏形,而后奥拉朱旺将这一套脚步技术变换着COMBO玩出了花。
同时,芝加哥飞人受此启发,在背身投射上悟出前转身/后转身结合惯用手/非惯用手四招背身技巧。同时在持球面框进攻技巧上,理清了顺步/交叉步接惯用手/非惯用手的四项招式。时至今日,如果论乔丹对篮球这项运动最伟大的贡献成就,我觉得是其终在技术领域确立了背身以及持球的八项标准技术动作范畴,这远比起老流氓诸如六个总冠军,十次得分王,十个一阵,九次一防的荣誉本身更加伟大。
来到新世纪初,那些飞天遁地的锋线摇摆人便终是有迹可循。麦迪,科比继承衣钵是其中佼佼者!再往后,技术模板的框架已彻底定型,球员只能绞尽脑汁尽可能从单一技术细节里挖掘深度,比如,交叉步接非惯用手的技术运用上,很多人领悟到第一步踩虚不压重心可以大幅度接后撤形成后撤步技术。
以及杜库现如今做的事:在保持技术完整度的前提下,调整发力模式,精进身体动能更为合理的运用释放。
提到身体动能,先探讨一个概念,形成持球投动作的阻力有哪些?我个人倾向于解读这个问题分两块,一是地心引力的重力外因,简明扼要就是体重。二是人体肌肉骨骼关节对完成一次投篮动作时为了保持技术动作的稳定发力形成的左右动能“对冲阻力”内因。
一很好理解,二有点拗口。从持球投动作分解剖析,起球,合球,拨球。在合球瞬间,左右手对球体施加力的对冲,同时左右核心肌肉群力量形成对冲,作用力都是相反的。而合球瞬间,受到对冲强度最大,距离最近的是左右手大鱼际肌群部分,而身体为了缓冲这种阻力,会应激产生协调。以右手球员举例,因为投篮手以及出手点位置的习惯,一般球员在合球对冲时通常左手大鱼际肌会适当“妥协”泄力以及部分关节处形变形成角度来辅助右手完成拨球发力。
例如:很多人在对比科比与乔丹的差别,运动量是一方面,以及观察合球的手型姿势来看,科比的合球“对冲阻力”是要大于乔丹的。这便导致在完成同样难度的技术动作下,乔丹的观感是“游刃有余”这种余量体现的是身体动能的余量,科比少许有点“勉为其难”的意思。
乔丹合球后左手大拇指大鱼际肌端更贴合球体,手掌接触的面积更大,科比则明显压腕扣指发力更狠。
而一旦当运动员在完成技术动作存在“动能”缺口下,大脑便会条件反射给到身体每个单元部分去尽可能“压榨”出身体余量,比如,科比是手指,麦迪是腰腹,保罗乔治是肩膀,久而久之,当这些余量转化为肌肉记忆常规“纳税”,便容易形成伤病隐患。
一段式以及二段式投篮的解释区别
先抛出结论,我并不是非常认可这种说法,因为所谓的二段式投篮指的是感官上球员拨球时有顿感。首先从动能角度来说,人体的肌肉记忆以及大脑神经会下意识判断一次出手投篮的完整动能是否留有余量,例如乔丹那次经典“the shot”在空中足足停滞了一秒有余,这种停滞感便是机体对消耗地心引力的重力外因以及动能“对冲阻力”内因的综合判断。而科比大部分时候是所谓的“二段式”,但是极限飘逸绝杀韦德那球,明显就不是这个路子了。说明不同环境不同技术运用区别下,同一个球员的投篮动作都会有差。
另外,从人体学架构来说,起球,合球,拨球的三步骤必然是会有顿挫感的。这里解释得从人体小臂的骨架结构来分析,人体小臂有两块细长的管状骨头构成,位于大拇指一侧的骨头叫做桡骨,位于小拇指一侧的骨头叫做尺骨。尺骨略粗于桡骨,而人体在做翻腕动作时,尺骨桡骨会形成交叉,带动双骨的前臂肌肉群同样形成交叉。于是连贯发力就会觉得“膈应”。所以在很多控运动作习惯里,例如翻腕的角度过大,很多球员会下意识放空大鱼际肌一段的发力,这便是放空桡骨一侧的肌肉群发力来减少这种“膈应”感,投篮同样涉及到上臂的扭矩,同样这种“膈应感”也可以理解为力的传导过程。
哈登运球在翻腕的角度过大时,哈放空大鱼际肌一段的发力。
杜兰特的持球投进化方向:泄力
KD的起球合球姿势非常有意思,起球至合球的过程,KD可能仅仅依靠四指定位发力,左右手大拇指也仅仅以虚接触的方式交集碰撞。再到合球至拨球的过程,大拇指带动大鱼际肌逐步协调发力完成投篮出手!
前面提到因为投篮手以及出手点位置的习惯,一般球员在合球对冲时通常左手大鱼际肌会适当“妥协”泄力以及部分关节处形变形成角度来辅助右手完成拨球发力。但是终究左右手大鱼际肌还是会存在一定对冲阻力。而KD则是罕见的,为了将这种内因阻力降到最小,右手大鱼际肌也近乎以一种虚接触的方式来迎合合球。
KD的投篮姿势对比过往是微调了,注意右手大拇指端的发力以及手型
正是因为KD合球的力道调的极轻,拨球投篮观感,让人觉得很“轻”似蜻蜓点水,出手触感变得极薄,上赛季一度你甚至感受不到拨球时的压腕弹性。好处是,完成技术动作的“能耗”极低,经过大伤躯体保持轻装上阵,保养的极其讲究,对应过往那种大幅度体前变向,左右脚急停急起的技术动作几乎摒除。一旦起步后不浪费一点身体能耗,甚至一度开发出三分线外骑马射箭的新技术。KD是彻底把高举高打,对应球迷期望中直接拔就完事了那套臆想完全实现了!而坏处则是,过于轻量化到没有弹性,一旦打到季后赛高端局,肌肉棒子上上强度,直接被顶到球都拿不稳。当然毕竟再往前一年,杜兰特还以一种“不相信长夜降至”以及“官方认证美国队长”的姿态在高端局自证身价,仅仅一轮系列赛便把这个级别的超巨定性失败显然也有失公允。
再以KD技术调整的思路反向推测,毕竟跟腱大伤伴随年龄增长,身体机能下降也是不争事实。如果身体机能给予的动能在持续减少,首当其冲便是减重来减少外因消耗,这也解释了为何KD愈发显得“人比黄花瘦”,而从骨架来看,KD的手臂明显是“单骨”单骨架构,这种骨架的特征,小臂怎么练都挂不上肉,为了消减小臂尺骨桡骨翻腕交叉形成的扭矩阻能以及合球时的对冲阻能,KD这套技术路子可以看作是根据自身骨架特点量身定制!
KD在对字母这套COMBO连招后放声怒吼宣泄,更是技术转型后依旧能打的自信!
库里的持球投进化方向:加力
对比KD的轻,库里上赛季的比赛观感打的愈发重量化。这里的重,一是增重后的直观感受,一双手臂更是铜浇铁铸。其实库里技术动作本就吃球的力道极重,库里在起球至合球过程,触球力道极大,所以库里手指经常会出现脱臼的现象。而库里真正厉害之处在于对起球至合球过程中的对冲阻力可以顺势调整为合球至拨球中的额外发力!即是合球的吃力越重,出手的发力越狠!
当然贸然再提升一级强度,也不是没有风险,转型就必然会遇到挣扎与排斥。库里在漫长赛季中也一度因为技术动作的“微调”投篮准星波动极大。甚至对身体的负荷到达极限,交叉步做投射动作因为步子踩的极重一度出现无对抗下崴脚的危险情况。
其实说来起球至合球过程中的对冲阻力可以顺势调整为合球至拨球中的额外发力的技术细节,很多球星都悟到这个窍门。比如地平整活欧神仙,持球投运用时常会在拨球动作里加入左手大拇指外拨助力的细节,但是我也并不觉得欧文的持球投技术可以比肩的了库里。欧文的合球力道比库里更重更沉,也就是所谓的“压腕”更狠,但对此“对冲阻力”也要更大,对膝盖,腰胯,肩膀的负重加剧。而同样的发力模式,库里对身体动能的“耗能”就显然更合理!
的确,“下赛季没人愿意碰我们”一番豪言壮语,库里是言出必行!季后赛生突约基奇;顶着霍福德强杀篮下;生杠住了灰熊青年军的“血气方刚”,这是非典型的库里,这也是深深执念的,不得不让人尊敬的库里。球迷在乎的永远都是荣誉,背后的血与泪便只有当事人自己深知。
总结:杜兰特持球投技术精进的细节在于起球到合球的过程中不断作“减法”,尽可能减少左右手大鱼际肌对持球力道对冲的势能“节能减排”,而库里恰恰相反,库里打磨技术的方向则是在合球到拨球的过程中不断作“加法”通过左手大鱼际肌带动拇指的助力“涡轮增压”带动投篮发力体系!
所以杜库虽然走的技术路子背道而驰,但是本质核心思想都是对身体动能的充分运用,到了这个级别的运动员,轻易调整转型技术风格有风险!毕竟杜库这个类别“划时代”的超巨之前没有模板可以借鉴,杜库在技术领域的开发精进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
这里不得不引发另一种思考:过往大体以身高体型来划分球场位置定性球员职能的理念是否已经相对落伍了?巴克利仅仅身高196便在内线翻江倒海,而塔比特似乎都熬不过新秀赛季便不得不泯然众生...所以杜库可能正在篮球技术发展史上做着同迈克乔丹一样甚至更伟大的课题:1.定义不同骨架体型的球员投射技术能力上限。2.不断将持球投的动能消耗优化到最优解。
可能在很多人看起来2是相对抽象且没有卵用的故弄玄虚,但是我觉得这可能恰恰是杜库技术倾向度的基本盘。
通常来说我们过往无论怎么形容一个球星如何投突结合威胁大,进攻万花筒。但是从进攻倾向度来说,杀篮下攻筐永远是进攻最优选。为什么?其一自然是攻筐把握大,但是另一方面,身体机能会潜意识输出信号:投篮比上篮扣篮来得“膈应”。这里的“膈应”便是投篮动作时为了保持技术动作的稳定性形成的左右动能“对冲阻力”。而如果将投篮技术动作不断精进优化直到身体潜意识默认一次持球投与攻筐的“动能”消耗大致平衡呢?这就是库里,杜兰特在做的事情。仅从持球投技术来说,这两人真正做到了无视环境,任何角度任何防守对位,任何区域内持球投威胁与倾向度都与攻筐55开,甚至持球投威胁更甚的地步。
从结果来说,库里转型的更成功,库里有一次完美的总冠军之旅给为生涯后期这次技术优化背书,他封住了很多人不断质疑库里不再轻灵,不再神奇的揣测。而杜兰特呢,显然结果来看球迷不会满意,但不得不提,赛季中被布朗误伤膝盖受伤前,杜兰特一度得分榜占据第一,甚至篮网战绩保持的相对可观,只是篮网场内外的负面新闻,一地鸡毛已经多到不再会有人再去关注球队做过什么,杜兰特技术上改变过什么。这是比悲伤更悲伤的惋惜...
好了,聊了这么多,很多球迷早就被绕的云里雾里,说点你们爱听的~
我本人非常非常喜欢的一位女歌手是林忆莲。有意思的是纵观演绎生涯似乎永远都是“第二”,选秀前跟陈慧娴同窗,自小没人生得好看,直到陈慧娴出国留学前便一直被压制,80年代中期出道时梅艳芳依旧如日中天。待梅不领奖后,歌坛尚有出道较早的叶倩文坐镇一姐之位,林遗憾的是90-92年连续三年惜败叶倩文与最受欢迎女歌手奖失之交臂,彼时叶倩文风头正盛一时无两,四夺十大劲歌金曲最受欢迎女歌手MVP奖杯连庄。林忆莲考虑再三便不得不选择一条最艰难的路被华纳唱片公司安排去到中国台湾发展,终于熬到叶倩文嫁人隐退,95年前后歌坛却又迎来了红到发紫的王菲,随后张惠妹横空出世同样火的一塌糊涂,期间终是耗去了林最巅峰的年华,而后唱片业萧条,薛凯琪,邓紫棋等便又是另一番光景。
调侃归调侃,林的业务能力一直没得说。通常评价一个歌手唱歌水准,可以细化成音色,唱功,情感三个维度。论音色,林确实不及王菲那股子空灵慵懒里带着清冷,也没有梅艳芳宽厚的中音音域特色。林是典型的小嗓,不亮,不厚,不沙哑,整体略缺乏辨识度,所以林忆莲90年代但凡跟其他天后同台合唱,除非独自SOLO副歌超难部分,不然就显得很吃亏。
而林最大的长板是唱功,但唱功这东西,你可以看作是个准入门槛,但是过了一定阈值,对歌手的加成毕竟有限。再看林那些传唱度颇广的曲目,“至少还有你”是原本看不上的歌,“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当爱已成往事”等都是以叙事的方式娓娓道来,层层递进的架构。所以先天天赋点加持不同决定了王菲可以一开嗓就秒人,林忆莲就得铺10几层BUFF才能出伤。
而林忆莲最厉害的一点其实是在于音色对比同时期天后级对手吃亏的先天劣势下,将唱功技术以及情感维度拉满到了极限。
唱功技术上,林忆莲早期基本就已经是天花板的级别,但是歌手的声带机能毕竟是会随着时间流逝慢慢退化的。大致到2010年前后,会少许感觉林的音色对比早期显得略带沙哑,但是林在发声技术的愈发精进以及头腔,鼻咽腔共鸣处的细节拿捏,保持音色音准依旧轻细而圆润,甚至高音能力达到生涯巅峰。
再说情感,林的吐字清晰度一直都是女歌手T0档维度,更是少数不用对着歌词序幕对照便能完整听懂完整曲目的流行歌手。而林的情绪抒发宣泄给人的体验感很真很自然,如水到渠成般恰到好处,似是独有的天真,温柔的天分里不带一丝矫揉造作般无病呻吟,对比如今一众选秀网红乐手中动辄为赋新词强说丑般植入诸如海豚音,靡靡之音,天籁之音,烟嗓等等炫耀技巧着时叫人生厌,这种喧宾夺主本末倒置般的情感迸发往往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就拿“至少还有你”此曲来说,无论发声还是技巧难度对于女生甚至部分男生而言“友好度”颇高。但就我听过无论线下或是专业歌手翻唱诸多版本都是绝对没有超过林忆莲本莲的。从某种角度来说,林忆莲靠情感的准确拿捏把这首简单的歌定位到了一个“很难”的高度。而每每现场LIVE,此曲更是还未唱罢便已哭到不能自持。
爱有多销魂,就有多伤人... ...
所以林忆莲的歌曲自始至终刻着鲜明的个人烙印,时而丝丝入扣的纤细,时而哀而不伤的隐忍,时而醇厚婉妙的低音,时而精巧玲珑的高音,轻重交替自如,起伏如此婉妙,收放恰到好处。或许她始终没有在华语音乐史上任何一个节点成为“一姐”,甚至一度27年遗憾与金曲奖擦肩而过,但林忆莲真的是不折不扣的乐坛常青树,46岁凭借“盖亚”终是觊觎许久的金曲奖揽入怀中,52岁发布专辑“0”,伴随其余天后随着年龄增长,日渐远离歌坛一线。直到视线变得模糊,直到不能呼吸,她却依旧是那个最爱唱歌、最能坚持唱歌,亦是最能打的歌者。
我怕时间时间太快,不够将你看仔细,生怕错过每一帧每一秒的痕迹。
我怕时间太慢,日夜担心失去你,担心一个转身,你便就此别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