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质学角度谈一下流浪地球

还是先从批驳地壳奶皮论开始吧,督工文章中居然直接写明地幔主要成分是流体。研究固体地球很重要的一个手段就是研究地震波,地震波又分横波、纵波、面波。对于地球成分划分主要靠横波,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不能在流体中传播。
地壳与地幔划分的主要依据是横波的突然增速(地壳成分与地幔不同),地幔与地核划分是横波突然消失(固液分界)。
岩浆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熔融体,恰恰是地壳的主要成分硅和氧。而地幔成分根据横波突然增速只能判断地幔成分与地壳成分有差异,而且横波依旧存在说明地幔仍然是固体为主。岩浆被一般人理解为流体,于是想当然的认为软流圈作为岩浆的发源地就是一层液体。在软流圈这个深度(80~120km)高温确实足矣熔融硅酸盐,但在高压下软流圈依旧保持固体形态也就是岩石而已。说白了,地壳与地幔成分存在差异你地壳被熔融了不能说明地幔成分就要被熔融。在高压下,绝大部分地壳地幔都保持固态。事实上只有一些特殊的构造才能产生岩浆(俯冲带,地幔柱热点,大洋中脊....)。
在地质条件稳定的地方,在地壳和地幔这个界限内你怎么挖都是岩石。地壳和地幔其实站在一个大的角度来看都是岩石啊,都是固体啊,岩浆其实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地幔多厚啊,近2800km啊,地球半径大概是6000km啊。你管这个叫奶皮?管这个叫鸡蛋?

地基承受不住行星发动机的压力?怕个劳什子的地震?可以站在地球角度来看地震灾害,地震对于地表破坏是极小的。你会认为珠穆朗玛峰或者是泰山啥山会被地震给震垮?
认为地震危害大仅仅是站在人类这个渺小的尺度上思考问题,行星发动机多高?11km啊,已经是珠穆朗玛峰级别的地质体了,在这个级别下会怕地震?
可以参照艾菲尔铁塔思考一下,艾菲尔铁塔其实对比同类建筑是非常轻的,别看是铁塔但铁塔绝大部分结构是镂空的。行星发动机同理,绝大部分成分是钢铁镂空的。而地表的高山都是实心的岩石,论绝对重量是高山重。那高山怎么就不把地壳给压破呢?那我把高山全挖走,留下地基建行星发动机不就hold住呢?实际上在建设行星发动机这个级别的地质体的时候,本身的重量就在改造地基。
就像港口建设的时候拿吊锤锤击地面把地面压实一样,这个级别的地质体本身就在改变地基。连珠穆朗玛峰这种实心的地质体都没垮,我整一个镂空的钢结构总体质量比这些大山级别的地质体重量轻多了,为啥就要垮啊。

浅谈沧海桑田,地质历史的基本单位是Ma(百万年)。珠穆朗玛峰从海底爬升到现在这个高度用了几十个百万年,变化大吧。但站在人类角度这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流浪地球计划才2500年啊,连1/400个地质单位时间都没有。人类过于太高估自己的时间尺度了!
地球脆弱吗?脆弱!在几十个地质单位时间啥都能变化。地球坚固吗?坚固!在人类这个渺小的时间尺度长太坚固了,100代人时间2500年连1/400个地质单位时间都没有。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