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和错的思考

衡斋问:我听说问题的答案不是'对'就是'错'?

专家答:是。

衡斋问:我现在问您:'你是一个说真话的人还是一个说谎话的人.'你怎么回答我呢'?

专家答:'我是一个说真话的人呀'。

衡斋问:有没有不是回答'我是一个说真话的人'呢?

因为说真话的人回答当然是:'我是一个说真话的人';

一个说谎的人为了说谎,他同样会回答:'我是一个说真话的人'。

专家答:应该没有。

衡斋问:这就是说对于任何一个人<说真话和说谎话的>回答都是这句话:'我是一个说真话的人'。

这句话即然是任何一个人回答的标准答案,那他是'对'还是'错'呢?

专家答:当然是对了.。

衡斋问:'我是一个说真话的人呀.'的相对答案是'我是一个说谎话的人呀.'?

专家答:是。

相对的也可以说'我是一个说谎话的人呀.'是错误答案?

专家答:是。

衡斋问:'A岛上的有一个人说:A岛上的人都是说谎话的人.这句话也一定是错的?

专家答:不对,'A岛上有一个人说:A岛上的人都是说谎话的人'这是悖论。

衡斋问:但'A岛上有一个人说:A岛上的人都是说谎话的人'实际上就是'我是一个说谎话的人呀.'

可您刚才明明说'我是一个说谎话的人呀.'是错误答案呀?

专家答:不是呀。

衡斋问:那'我是一个说谎话的人呀.'到底是错还不是错呀?

专家答:是悖论。

衡斋问:那您就是说;'你是一个说真话的人还是一个说谎话的人.'回答的答案有三个,对,悖论,错?

专家答:是吧。

衡斋问:可您在开头明明说'问题的答案不是'对'就是'错'.'?

专家答:............。

衡斋问:好了,我们还是回到开头的问题来;'你是一个说真话的人还是一个说谎话的人'。你的回答'我是一个说真话的人呀.'这个回答对吗?

专家答:对呀.

衡斋问:我当然相信你的人品呀,因为你是专家呀.但问题是一个说谎话的人也是这样回答的;我怎么分辩出'我是一个说真话的人呀.'是您说出的,还是说谎话的人说出的。

专家答:我也不知道。

衡斋问:那就是说'我是一个说真话的人呀.'这个回答即是'对的'也是'错的'.对您说是对的,对说谎话的人说是错的。

专家答:是吧。

衡斋问:这就是说;一个问题的答案是存在,即'对'又'错'.这种状态的。

专家答:不是。

衡斋问:为什么?

500

二:上节说到一句话可以是对,是错,但还存在一种情况是'对错共存态'。

比如'我是一个说真话的人'这句话即是对的,也是错的。

探究这种'对错共存态'是否有意义呢,回答当然是肯定!这是由于我们在讲述道理时往往都是引用这些即对又错共存态中的句子作为语言,这就使得道理解释即使在正确逻辑引导下产生的结果也是可能是对或错的,因为基础如不完备,那结果也是不完备的。

人一方面面对的是纯粹的自我,另一方面是外部大众各种信息的刺激;而自我和大众的协调才是最主要的。陷入自我可能偏急,陷入大众却也太过无趣!所以协调是必要的,这样'对错共存态'是一种必要也是必然现象。

因些正确认识到对错共存态的存在就会少许多偏执,当人们在洋洋自得自己的对和他人错时,如静下心仔细想一下,绝对的对和错也许只是一种自我感觉吧了;他来源于不完备,结果也是不完备的!

那么有多少句话是对错共存态呢?回答当然是很多很多很多了!

'我是一个说真话的人'是'对错共存态'的,另外如鸡生蛋,朱元璋是一个男人,汉奸是坏人等等等!

下面以问答形式说明鸡生蛋,朱元璋是男人,汉奸是坏人这三句话也是'对错共存态'的。

问:鸡生蛋这句话对吗?

衡斋答: 对呀,但又错了。

问: 为什么这么说呢?

衡斋问:公鸡是鸡吗?

答:是呀

衡斋问:公鸡能下蛋吗?

答: 不能.

衡斋问:鸡生蛋的鸡可以指公鸡吗?

答:不能.

衡斋问:鸡就是指母鸡

答: 不是.

衡斋问:即然这样鸡生蛋就有一半是不完备的,如果公鸡和母鸡各占鸡的一半的话;鸡生蛋这句话一半对一半错了.

我再问你:母鸡生蛋这句话对吗?

答:对呀

衡斋问:三黄鸡,杏花鸡,芦花鸡是鸡吗?

答: 是

衡斋问:三黄鸡,杏花鸡,芦花鸡各下了三黄蛋,杏花蛋,芦花蛋;我们可以说三黄鸡下了杏花蛋,芦花鸡下了三黄蛋;杏花鸡下了芦花蛋吗?

答: 当然不行.

衡斋问: 难道三黄鸡,杏花鸡,芦花鸡里没有母鸡?

答:有呵

衡斋问:可刚才不是说母鸡生蛋这句话对吗?

答:噢,'母鸡生蛋这句话'这句话也是'对错共存态'。

可是这有什么用呢?鸡生蛋是表述鸡的一种属性而己,用得着这样教条吗?

衡斋答:鸡生蛋虽然是某鸡生某蛋的外延,但实际上仅是对各种鸡的一个共性的反映和表达;但实际上鸡并不是就一个生蛋的性质,鸡之间即有共性又有独立的个性;如果不把鸡生蛋当作一个'对错共存态'对待,那么感觉的延伸就会陷入混乱不可解中.

问:能举个例子吗

衡斋答: 到底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你知道这个没有结果争论吗?

答:知道

衡斋问:每个蛋有一个生他的鸡,而且这个鸡是唯一的;同样每个鸡有一个生他的蛋,而且这个蛋是唯一的;所以任何一个鸡和蛋都有明确的蛋和鸡来生他们;这个答案是非常明确的.

答:是的.

衡斋说:可是由于鸡和蛋是一个'对错共存态';故他们产生的命题即可以是真的,也可能产生'鸡生蛋还是蛋生鸡'这样伪命题.

问:难道'鸡生蛋还是蛋生鸡'是否就没有意义了吗?

衡斋答:不是呀;我们可以将'鸡生蛋还是蛋生鸡'这句'对错共存态'内敛到具体的因果完备性上;那结果就是一个具体鸡的起源问题而不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这个容易让人无法回答的问题.

当然从'感觉获得'的角度讲,凡存在皆可产生'感觉获得';因些凡存在皆有其意义;但从科学研究来讲那是一定不行的;科学一定要最大限度地撇除意识上的干扰;比如'鸡生蛋还是蛋生鸡'延伸的意义虽然也有起源这个性质,但他更容易让感知认为所有的鸡都有一个共同的祖先.可是如果说鸡这个物种是物质运动的结果,那么凭什么说他仅产生一个鸡作为鸡共同的祖先呢?

科学研究在'对错共存态'引导下必然产生不完备的结果;科学家如果没有认识到这种不完备性那必然对自己的研究结果非常自满,因为从逻辑上科学家的研究是没有犯错误的;错误是他采用的基础理论可能是'对错共存态'的.....

衡斋问:说的有点远了,现在问'朱元璋是男人'这句话对吗?

答: 当然对了,难道朱元璋是女人?

衡斋问: 朱标是朱元璋的儿子,但我们能说朱标是男人的儿子吗?

答: 不能.

衡斋说: 当然朱元璋不是女人,但'朱元璋是男人'这句话是'对错共存态'的;常识中男人是性别特征的描述,男人只是代表朱元璋的性别特征.因些'朱元璋是男人'只说对了一部分;因些'朱元璋是男人'是一个'对错共存态'的句子.因些这个句子的逻辑结果必然有不完备句子产生;这种不完备句子明显了就会被感知出.比如'朱标是男人的儿子'好象对但却认人感觉不舒服.

 

衡斋问:汉奸是坏人吗?

答:是.

衡斋问:一个孝顺父母,爱护家庭,多才多艺的人是坏人吗?

答: 不是.

衡斋问:汉奸都是孝顺父母,爱护家庭,多才多艺的人吗?

答: 不是呀,周作人很有才呀,汪精卫和他老婆感情很好呀...汉奸孝顺父母,爱护家庭,多才多艺的人很多呀.

衡斋问: 那汉奸是好人?

答:当然不是,一个为了私利投告外族或者面对外族的恐吓骨头就变软了的软骨头当然是坏人.

衡斋问:这就是说从国家'大我'的角度讲汉奸是坏人;但从小家'小我'角度讲汉奸中也是有好人的.甚至从侵略者角度讲;汉奸是好人呀.

答: 是啊

问:所以'汉奸是坏人'这句话也是'对错共存态'的.

答: 是啊

..................

衡斋说:'对错共存态'是一种客观存在现象,只是人的意念中却没有这样的认为;在人的意识中;不是对就是错;为了这种对错之争不昔牺牲他人的生命来达成自己观念是对的.而许多时侯自己观念只是一个'对错共存态',在这个角度是对,而从另一个角度是错.

比如制度本就是'对错共存态',.在人类社会存在的各种制度中每种制度总有对一部分人有益,而对另一部分人是受损的.绝对不存在一种制度对全人类都是有益的.即然这样不同制度的信仰者为什么非要通过战争,辱骂来针锋相对的斗争呢?

..............三:一种属性如果外延,在外延过程中会加入相互冲突的概念.这样这个一种属性的外延就是矛盾共存态.

比如某个鸡外延到鸡中,很自然加入了公母等等概念,鸡这个概念中包含公母,黑白以及一和多之间的对立和矛盾;这就使鸡这个外延概念中包含了外延过程中进入的公母等等概念的矛盾共存态;从而使鸡这个概念如再外延下去容易产生错误的命题;因为这个时候,鸡之内所有属性都可以同步外延的.

对和错是矛盾的一种类型,对错共存态也是矛盾共存态一种.

一种属性的外延也是完备性变为非完备性的过程;非完备性的存在是必须的,因为他可以简化语言的表述,将紛繁复杂的众多不同作为一种概念进行表述,比如石头,它可以代表所有石头;但是我们也不要忘了石头是'矛盾共存态'.因为石头即可代表黑石头,也可代表白石头;即可代表一个石头,也可代表多个石头等等;这里黑白,一和多这个矛盾是隐藏在石头这个概念中.在这里如果将石头进行外延就有可能在正确的逻辑引导下产生错误的结果;

比如我用英石雕了个鹰,这个石雕鹰只放在不放石头的桌子上;显然这句话是错误的,因为英石也属于石头一种.如果桌子不给放石头;那显然这个英石雕鹰也不能放.如果我们将这个句子内敛一下,这个句子就可以不是错误.

我用英石雕了个鹰,这个石雕鹰只放在不放太湖石头的桌子上;把石头内敛到太湖石头上;这句话才可以不是错误.

一种属性的外延也是完备性变为非完备性的过程;非完备的外延可能达成更多错误;但如将非完备性内敛到完备性上才有可能尽量消除错误.

或者说:一种属性的外延也是完备性变为非完备性的过程,非完备性的过程的再外延是对非完备性的放大,如些只有通过内敛使来减小非完备性的程度;严格的非完备性的内敛过程才可达成完备性.

因果本是一个完备性的概念,但在对因果进行外延后因果己面目具非,而当人还不自知继续将以外延的因果再不断外延,终于连最讲完备性的科学界也开始否认因果律了.

因果本是很单纯的;他就两个属性,1:时间的顺序性,先因后果.2:一因结一果,这个因必须具体到客观世界的独立事件上.

当然因果必须通过外延达成意义;通过外延我们知道某种属性的规律;但是如果不去考虑由于外延中加入的诸多其它元素造成不完备性;并继续通过逻辑延伸;最终的果一定是最初因的否定;所以时刻考虑'矛盾共存态'存在,才会尽量少的犯错.

 

问:在物质世界中,石头存在吗

答:存在呀.

问:他这个人象石头一样木讷这句话中石头存在吗?

答:不存在呀,那是对人反应迟钝,呆头呆脑,话语不多的一种比喻呀.

问:1+1+1=4对吗?

答:不对.

问:你的桌子上放着英石,太湖石,昆石;你桌子上放着几块石头?

答:三块呀,你的意思我明白,如果石头存在我应当说看到4块石头,但我只看英石,太湖石,昆石这三块石头,所以石头不存在.可是英石,太湖石,昆石也是石头呀,我虽然没有看到石头具体样子,但是我从具体的英石,太湖石,昆石中感到了石头这个抽象概念的存在呀?

问:很好,你说石头是对各种石头外延产生抽象概念吗?

答:是呀

问:在物质世界中;抽象存在吗?

答:抽象是通过分析与综合的途径,运用概念在人脑中再现对象的质和本质的方法,分为质的抽象和本质的抽象。分析形成质的抽象,综合形成本质的抽象(也叫具体的抽象)。抽象是外延的不是具体的,而物质世界中的物都是具体的,抽象当然不存在了.

问:好了,刚才你说过石头是对各种石头外延产生抽象概念;那么石头在具体的物质世界中存在吗?

答:不存在.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