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高等教育,本科阶段没有强调运用,感觉大多数人学的像无头苍蝇

【本文由“观察者网用户_360404”推荐,来自《查尔斯·肯尼:美国要想赢,比起拼基建,我还有个更好的办法》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老马识途
  • 大学毕业后,是单位公派来美国读的研(PS:这可以认为是国家给的机会,也是一种待遇,条件是:你必须为此服务一定年限。实不相瞒,老马的幸运是被某次机遇转制成了原央企所在部委的机关公务员,这样与原单位就没有直接的合同关系了,而原来的学费又不是行政单位出的,一下子成了两不管人员,这个漏洞让老马下海时讨了个巧)。

    美国的高等教育,感觉也简单:就是老师不会管你,没有所谓的班级,没有班长什么的,自己就是单独的一个个体,自己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美国高校比起国内(母校北航)的最大不同,应该就是根本不能混吧。在国内高考考上了大学,再不济走走关系也是能毕业的;但在美国可能是另外一回事,成绩太差太混会被开除的。所谓宽进严出,毕业证还是有含金量的。

    另外,美国的政治是一回事,中美关系是一回事,但不要说美国学生蠢,不学习。可以这么说,因为美国的精英教育,选择上大学的都是愿意学习的人。那些蠢人不学习的念完高中就去星巴克什么的打工养活自己没问题了。

    而且美国人学习起来比中国人还拼命,至少不差。像图书馆到凌晨2-3点都是坐满人的,垃圾桶里都是像monster,5hr energy,红牛等各种能量饮料的空瓶,司空见惯。

    学校里还会有药童,卖smart pill(一种帮多动症集中注意力的处方药),图书馆楼下经常看到救护车,每学期期中期末都会被抬走几个。他们都是在用生命换成绩,而且是没人逼迫的,自律的,自发的学习。在大家都是这样子的学习氛围大环境下。而且越是排名靠前的所谓世界名校,这种现象越是家常便饭。

    做为中国的高考生过来人,不得不承认,在中国,高考是一个非常公平而且竞争相当激烈的考试,从里面筛选出来的人进入到了中国的大学,特别是名牌大学之后毫无疑问在学科基础上是不错的。从小学到高中基础学科来看,我认为中国是做的是要比美国好的。

    但是中国和美国的教育差距就是在大学被拉开的。

    而且很多美国人他们上大学的时候基础确实也很一般。这个差距个人我觉得是从大学的学习压力开始缩小的。

    就本人的专业(应用数学)而言,美国的大学会从比较基础的东西讲起,但是讲的速度会很快,假如你跟不上,你就需要自己花更多时间去补回来,而且考试难度一般远高于课堂上讲的。假如你想不落后,就必须花大量的时间做课后阅读和自学,并且假如你的gpa很低,到了某一个点之后,美国大学时会让你直接退学的。

    但是在中国,大的压力其实我认为是在中高考,反而到了大学之后压力变得没有那么大(考研除外),拿我的母校,中国航空航天领域著名的985院校,每天的确需要上不少的课,但是上完课基本上就出去玩了。因为:作业容易而且基本不需要放太多心思,因此上课也就经常滑水,这样子学到的东西得不到巩固,很容易就白学了;而且在期中期末考的时候考前突击一下就可以得到高分。

    而且还基本没有淘汰率这种说法(母校在南方某城市与合作校区,他们假如成绩很差的话,只会被推到一个类似于预备班的东西,并不会被淘汰)。

    学生在压力小的情况下,不松懈才叫有鬼。所以听到看到国内上课一排睡觉坐后排打游戏混日子,如果说美国高等教育比国内强,本人认可。

作为一个只读过中国的大学本科和研究生的,如果只用读书馆坐满人来评价爱不爱学习的话,可以说中国稍微正规点的学校读书馆都是要开门就去抢座的

中国的本科学习就是教授书本的知识,让知识如何去用大学中基本没有,精工实习和大四的毕业论文,本科的就是水,有不过么?本科没听说。学了不知如何去用,硬灌谁都不太爱学,最后大多数人都是抱怨自己的专业不好。但是真到了社会,大多数的运用型工程师也没见那个本科毕业的干了一年也入不了门搞不定的

我还是怀念我的研究生生活,考研真苦,进去happy睡了一年,第二年开始论文,导师也就指点了这个研究是否有价值,剩下的全是靠自己去查,那时才知道自己连一些名词都不明白,也要查,看一本书结果变成两本书、三本书一大堆书,一年半的论文有一年多是在天天的焦虑中度过,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弄出来。不过真的是学到了东西。博士没有想过去读,想工作赚钱了。师兄弟有推荐去中科院读博的,研究要求更高,基本没有三年毕业的。

中国的高等教育本科没有强调运用,感觉大多数人学的像无头苍蝇,最后只能死盯考研那几门。研究生要是遇到好导师,真的能学到太多东西。可惜的是那些年扩招,太多的水教授,只知道捞钱了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