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本溯源:为什么玄奘寺出现往生牌供养、长生牌供养等这些民俗变通?
原始佛家,释迦摩尼尊者,破斥一切信神崇拜,在根本世界观层面,以缘起论为思维模式,思维观察世界一切无常,现证世界处于“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状态,所以根本不可能有不变的主宰、灵魂本我、鬼、神。佛陀本人思想是反信神崇拜的。
随着释迦牟尼尊者涅槃,古天竺的后世佛家受婆罗门影响,在开始探索思维原始佛家规避的十四无记问题,比如个人修行解脱与众生乃至与整个世界关系时,开始吸收婆罗门世界观、智慧,并有所融会贯通衍生如来藏智慧时,终于被婆罗门多神信仰的文化传统影响至深,毕竟婆罗门讲梵我合一,在佛家这里就化成了转识成智的委婉解说。
佛家不共之智——无常观、无常证量、无常观、无常世界观。
在融会贯通过程中,是发挥了作用,且比较合理的以缘起论为思维模式,阐释了世界在有为法层面的生住异灭、成住坏空。
并在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并进一步证出第三印的寂静涅槃,能够很好的与梵、道这类层次进行殊途同归的融会贯通。
其实梵、道这类层次,全是超越有为法层次、超越后天人为意识形态的。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 差别。所以转识成智的如来藏智慧,在婆罗门看来,就是婆罗门的东西,历史上,古代的婆罗门,现代的印度教,把大乘佛教看作是婆罗门分支之一。婆罗门在回答世人探索世界的终极答案,就是无为法层面的梵(我们中华文明是道),但在世俗谛、有为法层面,也吸收了佛家的无常观、无常智慧,婆罗门把无常的世界观换了个术语,叫幻。未勘破世界实相者,都处于世界如幻网、幻海中。这种婆罗门思维模式。修法路径就是先观修幻网(即无常),再观悟梵,最后融会贯通,真幻不二。
从理论与实践来看,这种修法非常强大,以无常之幻思维模式,比较无弊端的勘破迷执之根本,给予后天意识形态的凡俗有个可靠的下手路径,又能步步印证终可梵我合一。全面解决、回答古天竺人探索而原始佛家规避的十四无记问题。因果学说、轮回学说是佛学产生之前就存在于古天竺中,轮回主体是什么本质?释迦牟尼尊者的无常观智慧,是不承认有个不变的我在承载轮回主体的。且对于修行者,又涉及个体修行者的解脱与世界关系,修行到世界观能够以整体观去观察世界时,必然会触及全局性问题。比如为什么会日升月落旦古不变,为什么会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为什么胎卵湿化就是胎卵湿化?按现在科学的发现,说是基因导致。这仍然不是终极答案,但已经可能初步回答这个问题,古天竺没有基因的思维,而是从梵、道的层面去全局性思维,原始佛家专讲无我。反对梵我合一,所以在大乘佛家,吸收婆罗门智慧时,仍不讲梵,而是以阿赖耶识相对应,集一切信息的摄入、封藏储备、调用识别于一体。并绕了个弯,发明出转识成智的修法。
在下融会贯通儒释道梵,认为主要是原始佛家不懂梵、道这类本身就是无为法层面的。
这是原始佛家根本性的缺失。
这必然导致佛家发展过程中,释迦牟尼尊者的徒子徒孙们,对第三印寂静涅槃,理解、印证不全面!
所以会出现南传上座部规避十四无记,主要是个体修行解脱与众生、世界、法界的关系。随着一部分佛学弟子在与婆罗门辩法时不可避免吸收婆罗门智慧,而后开始融会贯通无常智慧与梵的智慧,发展出大乘佛法的中观与唯识等。大乘佛弟子认为小乘佛弟子专注于个体解脱,为小我,而大乘佛弟子已经过了这个阶段,开始触及整个世界为什么会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为什么会七情六欲催生七情六欲,乃至为什么存在六道轮回,涉及全局性的轮回之根本、本质。这种修法为大我,所谓回小向大。大乘佛学催生了成就众生离苦得乐的思想,众生得度,大我真正解脱。法界周遍,无数亿亿万万尘剎众生得度,无有滞碍。其实这些就是对道、梵层面的不同角度观察所得。比如平等智慧,众生平等,法界平等,彼此息息相通,平等无际。这不就是道的观察角度吗?只有修行认识,到了全局性的格局,才会触及并去探索道的层次,佛家叫阿赖耶识并需要转识成智。相对道家一切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的彻底无为法,佛家这种转识成智相对还是带有有为法的味道。
回到佛家从无神论,受到婆罗门宗教外壳的信神崇拜深刻影响。不可避免转变成大乘佛学存在大量信神崇拜。
所以地藏王菩萨的信仰,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发愿,玄奘寺出现往生牌供养、长生牌供养等这些民俗变通,我们正本溯源,也就可以理解了。
题外话
历史上,有些僧人比如明代的憨山大和尚,判道家之道最高仍不脱第八识阿赖耶识。在下多年研究,身心验证,认为憨山对道的体证存在误区,把道可道非“常道”理解为真常之道。其有这种误区,根根是认为道家并没有无常观、离相灭诸相的智慧,所以无法脱离阿赖耶识。这绝对是对道的状态并无亲身实践,也就是对天地万物大格局之大道,并无道家正统的见道悟道。所以,以有为法之无常现量去判无为法之道。真体证过道层次的无为状态,能够清晰的认识到世界运行状态是怎样的本质。这时候佛家讲的俱生我执、俱生法执,都会在见道悟道后,顺其自然随顺无为的状态中,潜移默化地能够不修而自行淡化以至虚无。我无为而民自化。
水流
2022-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