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率地讲,滴滴要凉。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李大大饼”

今天下午 1 点,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官方公众账号 “ 网信中国 ” 发布了:

对滴滴全球股份有限公司依法作出互联网安全审查相关行政处罚的决定。

决定中提到,对滴滴全球股份有限公司处以罚款:

80.26 亿人民币。

并且,对其董事长兼 CEO、总裁柳青处人民币 100 万元罚款。

同时,网信中国还发布了滴滴所存在的具体违法违规行为,包含

违法收集用户手机相册中的截图信息:

1196.39 万条。

过度收集用户剪切板信息、应用列表信息:

83.23 亿条。

过度收集乘客人脸识别信息:

1.07 亿条。

过度收集乘客年龄段信息:

5350.92 万条。

过度收集乘客职业信息:

1633.56 万条。

过度收集乘客亲情关系信息:

138.29 万条。

过度收集乘客 “ 家 ” 和 “ 公司 ” 打车地址信息:

1.53 亿条。

过度收集乘客评价代驾服务时、App后台运行时、手机连接桔视记录仪设备时的精准位置( 经纬度 )信息:

1.67 亿条。

以明文形式存储司机身份证号信息:

5780.26 万条。

在未明确告知乘客情况下分析乘客出行意图信息:

539.76 亿条。

在未明确告知乘客情况下分析乘客常驻城市信息:

15.38 亿条。

在未明确告知乘客情况下分析乘客异地商务/异地旅游信息:

3.04 亿条。

根据网信中国的表述,滴滴公司违法处理个人信息的总数量,高达:

647.09 亿条。

此外,滴滴还未能准确、清晰说明用户设备信息等 19 项个人信息处理目的。

更重要的是,根据网信中国的表述,滴滴公司违法违规运营给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和数据安全带来严重安全风险隐患。具体信息因涉及国家安全,依法不公开。

至此,七部门从 2021 年 7 月 16 日起进驻滴滴进行的审查,算是有了一个结果。

500

图源:国家网信办

本周二,本编辑部得知关于对滴滴处罚靴子将要落地的相关小道消息,其中提到了罚款金额为 10 亿美元,与现在实际公布金额相似,该消息同时提到滴滴将重新上架,并可重新开放新用户注册。

500

而目前,罚款消息已实际公布,但滴滴重新上架及开放注册的消息,还暂未出现。

这,距离滴滴及其相关 App 被下架已有 1 年之久。

500

图源:国家网信办

在这一年内,发生了很多很多事,对滴滴来讲,最大的改变可能是从美股纳斯达克主板退市,沦为一只粉单股。

500

图源:雪球

有趣的是,滴滴粉单价格近两天涨了不少,媒普遍认为这是受到了前文所提 “ 10 亿美元 ” 消息的影响。

500

图源:investorplace

或许,滴滴将很快恢复上架及新用户注册,市场上有一部分人预期滴滴的状况将转好。

但,滴滴的未来,真的会好吗?

坦率地讲:并不乐观,甚至没准要凉。

首先,由于滴滴在美股上市,而美国 SEC 并不强制要求非美国本土上市公司披露季报,所以我们仅能从滴滴 2021 年第三、四季度季报窥得滴滴在被下架及停止注册后的状况。

2021 年第二季度( 出事前 ),滴滴中国出行业务的总业务量为 25.7 亿笔。

500

2021 年第三季度( 出事后的第一个季度 ),滴滴中国出行业务的总业务量为 23.56 亿笔。

500

2021 年第四季度 ( 出事后的第二个季度 ),滴滴中国出行业务的总业务量为 23.07 亿笔。

500

也就是说,出事之后,滴滴在中国的出行业务总业务量下滑了:

10.23% 。( 截至 2021 年第四季度 )

在这之后的数据,滴滴选择了不发季报,这可能就意味着:

滴滴的业务有进一步的损失,发出来并不好看。

在有限的信息里,我们可以看到,不仅是最重要的出行业务有问题,他们还在 2021 第三季度记了 207.72 亿人民币的巨额投资亏损。

500

这个亏损,是他们投资的 “ 橙心优选 ” 社区电商所带来的。

500

不少人在解读这一块亏损的时候,认为并不影响出行主业的经营,问题不大。

但,本编辑部认为这么想的人都忽略了一个问题:

滴滴为什么要花这么多钱进行这项探索?

很简单,因为出行业务不赚钱,要想出路。

根据滴滴的招股书,它在中国网约车业务上的利润率只有 3.1% 。

500

所以,橙心优选的失败,那不叫单纯的投资失败,那应该叫在自身盈利疲软情况下,寻找新的盈利点的失败。

不过,在滴滴的战略上来讲,橙心优选的确是小头,在招股书中,滴滴是把盈利寄希望于自动驾驶的研发成功上的。

因为导致滴滴现在利润低下的原因,是司机成本很高。

根据他的招股书,每获得 10 块钱的收入,要有 8.5 块被拿出去作为司机收入和补贴。

500

可能大家平时都以为司机在给滴滴打工,其实根据这个数据,某种意义上来讲,滴滴其实是在给广大司机打工,起码暂时看是这样的。

为了解决司机的问题,滴滴想用自研的自动驾驶技术,取代司机。

这样,它的盈利能力就能瞬间暴涨。

那么滴滴的自动驾驶有机会么?

本编辑部认为,并不是很乐观。

首先,在技术人才上,曾有韦峻青作为滴滴自动驾驶公司 CTO,并且由贾兆寅和郑建强分别担任美国研发团队和中国研发团队的 Leader。

然而,2020 年贾兆寅和郑建强相继从滴滴退出,其中一个人甚至跳槽到了自动驾驶相关的对手公司 Cruise ,在此之后,并未有新闻提到该业务迎来新的大牛。

其次,由于未知原因( 可能跟滴滴的网络安全审查有关 ),滴滴的导航电子地图制作甲级测绘资质被撤销了自动驾驶是非常需要高精地图的,缺失了高精地图,滴滴丧失了一部分自己的竞争力。

500

最后,滴滴在研发速度上,不确定性太大了。

根据上海市交通委发布的《上海市智能网联汽车开放道路测试报告(2020年)》来看,滴滴自动驾驶技术在当时比较一般,避险脱离率为最高,说明滴滴自动驾驶的可靠性较低,需要人工介入的频次更高。

500

这是两年前的数据,或许现在滴滴已经奋起直追,追上了同行们,但,还是那句话:

滴滴还要多久才能做出可以真正取代司机的自动驾驶?做得能不能比同行们快?

这不确定性太大了。

根据滴滴的 2021 年年报,自己业务的一大风险是:其他竞争对手先于自己一步研发自动驾驶成功。

500

因为一旦这样,滴滴最后的结局,可能是送走了真司机,但抱回了同行研发的电子司机。

钱,还是被别家赚去了,利润,还是没办法提高。

不能在司机方面降本,就很难在其他方面降本了,网约车的用户都十分价格敏感。

还记得前面提到的滴滴出行业务量下滑吗?人们打车的需求按理来讲不会有太大变动,那这部分业务去哪里了?

滴滴被下架之后,包括 T3、曹操、享道等同行,都纷纷开始撒优惠券抢用户。

根据极光 2021 年第三季度移动互联网行业数据研究报告,曹操和 T3 出行都迎来了 MAU 的暴增。

500

其中涨势最好的曹操出行,较去年同期增长了:

62.5% 。

对于打车的用户来讲,滴滴的地位,是相对没那么稳固的,可替代性比较大的。

而且,网信办发布了滴滴实际违法违规行为以后,用户对滴滴的信任度,可能会进一步降低,倾向于尝试别家。

市场上有一部分声音认为,国家对滴滴的处罚落地了,属于是不确定性因素解除,可以看好滴滴的未来。

但,即便监管完全解除,滴滴盈利能力差、利润率提高遥遥无期的事实,还是客观存在的,监管只是在某种意义上,掀掉了狂奔的滴滴的遮羞布罢了。

根据 2021 年年报,2021 年滴滴烧了 134 亿元。

年底账上有现金 440 亿元,节约点还可以烧 3-4 年。

500

这些时间,够滴滴烧出自己的 “ 灵丹妙药 ” 自动驾驶吗?

或许,可能像滴滴在年报中自己说的那样:

500

“ 我们需要额外的资本来支持我们业务的增长,而这种资本,可能无法以合理的条件获得,或是,根本无法获得。”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