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护城河文化起源以及一些关联古名的认知

对土生土长的老北京人来说,提起老北京的护城河记忆中总有一些美好的童年往事,而那些往事是与和平日子的出行或生活相联的。其实,上下五千年,中国古城开凿的护城河初衷是与城市军事防御相关联的,它是中国古代城池防御的第一道防线,是城池防守体系的重要一环。

笔者认为护城河即古代围绕城墙而人工挖掘注水后形成的、具有军事防护作用的池、濠或沟。古书里提到的“城壕”不全是现在意义上的“护城河”;古代所称的“城隍”不是现在意义上的“护城河”;古代所称的“城池”类似于现在意义上的“护城河”;古代所称的“城濠”演绎为现在意义上的“护城河”。

500 

对护城河文化起源以及一些关联古名的认知

作者 艾君 

有这样一条河,在数千年华夏古城建设发展岁月里,几乎今日所有的古城或多或少会留下其历史的轨迹。在古代它有许多不同的称谓,而今人们习惯称它为“护城河”。

护城河是中国古城建设中必须考虑的规划布局,其目的防患于未然,防御外敌侵略,也防守自然界猛兽侵扰。据史料考究,护城河的广泛使用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孟子·梁惠王下》记载,孟子在回答滕文公如何在齐楚两国间生存问题时答道:“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而法家代表人物管仲在《管子·问》也有言:“若夫城郭之厚薄,沟壑之浅深,门闾之尊卑,宜修而不修者,上必几之。”还有墨家代表人物墨翟曾提出“壕池深以广”的守城理论。上述的“池”“沟壑”“壕池”就是今人所说的护城河。可见,先秦时的“儒、法、墨”三大家都重视护城河的防护作用。其实,在古代城市防御中,护城河与城墙一同成为一座城市军事防御体系是否完备的根据之一,被视为城市的第一道防线。秦汉后,利用沟壑、壕沟等措施护城越来越普遍,其称谓也在实践和积累中出现纷杂多样化。在今天,提起护城河,一些文章或辞书里,则会注释为“濠”“壕沟”或“池”,而提起“池,濠,壕、淢、洫、壑、禁沟、黄池、城隍、汤池、城河……”等,也会有“护城河”的释义。于是,当今学者认为“护城河”的古名很多。不错,“护城河”在历史长河里多些不同称谓不足为奇,但如果忽视护城河的本义、起源和作用而将其内涵无限扩延甚至泛滥,则不利于对古城防御历史的认识,不利于对护城河文化的保护和赓续。

 

500

中国汉语博大精深,华夏文化底蕴深厚,有时仅从学者们编辑的词典里是很难找到对文化现象的认识,这需要从历史和社会现实、从考古和人类发展去辩证思考后寻找答案。以下,笔者以“池,濠,壕,河……”为例,看看与“护城河”存在的联系—

先看看“池”义。提起“池”,一些词典或文章里常解释,一般指护城河或积水的凹地。譬如,《左传·僖公四年》说,“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这里的“池”应为今日“护城河”。而《庄子·逍遥游》里说,“南冥者,天池也。”这里的“池”指园林中或景区方形水塘。在《说文解字》中对“城池”有如下解释,“有水曰池,无水曰隍。”这说明“池”是有水的,没水只叫“隍”,而“隍”古指城墙。象形看,“阜”与“皇”结合即“王者率领大批人马建造之墙”。如把“城隍”解读为护城河的古名,则偏离护城河本义。在古代,城池主要指城墙和护城河(后来也被引申指城市),是中国以及周边国家古代的军事防御建筑,又因城墙和护城河为古城外周,也被称“城郭”。譬如,“华夏第一城池”或“天下第一城池”,其实是指古城襄阳的城墙和护城河。

500

再看“濠”和“壕”义。濠,一些词典或文章里解释为,从水,从豪,“豪”意指背部有刺毛野猪,转义指“刺”。而其“水”部即指“护城河”。而“水”与“豪”合起来表示“底部安放有竹刺的护城之河”。《康熙字典》中有“城下池也,通作壕”之解。今几个版本的《现代汉语词典》中都解释为“护城河”之义。譬如,城濠,古代往往指城墙和底部安放有竹刺的护城之渠。

壕,一些词典或文章里解释指护城河,也指壕沟、沟渠、防空洞等。字从土,从豪,豪亦声。“豪”义同上所解。“土”指“土沟”。而“土”与“豪”合起来表示“底部安放了竹刺的土沟”。 譬如,唐代诗人杜甫在《新安吏》里有“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诗句。这里指城墙外安有竹刺的土沟。从今流行辞书看,《康熙字典》有“城下池也”之解。而今几个版本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壕”和“濠”的释文基本相同,解释为“护城河”之义,不同的是在“壕”里又加了条“壕沟”释义。可见,《现代汉语词典》是受《康熙字典》里“濠通壕”之影响。

500

最后“河”是什么?河,即为天然形成的或人工开挖的水道。如果从造字角度看,“河”字从水、从可,“可”字象形字可理解为“一人徒肩挑东西之形”,也可理解为“一个人扛着石斧之形”,傍边一个“口”表示口干舌焦之辛苦。如果结合远古对黄河治理历史,可理解“河”字是“肩挑土石方以巩固河堤”,即为治理水道形象为“河”。所以,“河”之本义是指人工治理水道。而今被引申为河是天然形成的或人工开挖的水道。

关于“护城河”一词到底怎么来的?从何时产生的?笔者暂无法查证,不过其使用历史不会太长,也可能来自于近或现代。而根据历史和今日社会认知看,当今认知的“护城河”,有两个涵义是不能缺少,其一,开挖目的起到防御护城作用;其二,是有注入水的城外围开凿的人工河。

500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护城河即古代围绕城墙而人工挖掘注水后形成的、具有军事防护作用的池、濠或沟。主要作用是防止敌人或野兽入侵,之后,随着历史和社会发展以及其防护作用减弱,在当今城市里成为疏通城市水道、运输或美化城市景观之河。因此,笔者认为,古书里提到的“城壕”不全是现在意义上的“护城河”;古代所称的“城隍”不是现在意义上的“护城河”;古代所称的“城池”类似于现在意义上的“护城河”;古代所称的“城濠”演绎为现在意义上的“护城河”。至于后来那些开挖的为解决城市用水、运输或美化城市景观而形成的城市河道,因缺失历史“护城防御”功能,所以,不应视为“护城河”范畴,只能算作“环城河”或“观光河”等。

 

500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古代护城之宝。利用水开凿护城之河以保护城市之安,是古城规划建设中做好防守体系的重要一环......

自人类出现部落聚居区后,开始有意识地建立聚居区防御设施。早期原始人部落己有意识地围墙或掘土沟等以防猛兽侵害或其他部落攻击。近年来,在黄河流域等地考古发现了一些环壕聚落。对此,考古学家认为,壕沟是一种最为原始人类防御性设施。到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发展和私有财富出现,部落、部落联盟间常发生掠夺战争,筑城自守、围城而住成为必然,此时乡村式城堡应运而生。譬如,“黄帝始立城邑以居”“帝既杀蚩尤因之筑城”“黄帝为五城十二楼”等。大约夏初到西周前,历史上出现部落或部落联盟之间财富交换,以物换物的买卖交易和交易场所的“市”诞生,此时,城堡之军政功能与市之经济功能是剥离的。西周开始,随着城堡里人口发展,设施完善,“市”渐向“城”靠拢, “城”和“市”逐渐融合,从单纯军政中心的“城堡”发展为军政、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城市”。于是,壕沟其防御作用日显突出。

500

最初壕沟是单纯挖个环聚落的旱沟为“壕”,随着城市出现,其军事防御设施便出现壕沟和城墙一体化。大约春秋战国时期,战乱动荡,出现有名的“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随着战争经验积累和军事科技发展,城之壕和城之墙已无法阻挡敌方攻城,于是开始往壕注水并藏陷坑、尖器等,这样就形成“濠”即为现在涵义中的“护城河”,无水“壕”变注水“濠”,这种注水护城河沟提升了古代城市的防御能力。可见,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城市大兴护城河的重要时期,以“城之濠”为基础构筑防线成为守城手段。譬如,《墨子》中提到守城之计说,“凡守围城之法,城厚以高,壕池深以广。”“去城门五步大堑之,高地丈五尺,下地至泉,三尺而止,施栈其中,上为发梁而机巧之,比附薪土,使可道行,旁有沟垒,毋可逾越,而出挑且败,敌人遂入,引机发梁,敌人可擒。敌人恐惧,而有疑心,因而离。”“渠长丈五尺,其埋者三尺,矢长丈二尺。”墨子这里提到的“壕池、堑、沟垒”应是现在意义“护城河”。

500

隋唐开始,护城河开凿防护体系进一步完善。唐初期军事家李靖的《卫公兵法•攻守战具》篇中有介绍护城河的开凿之法:“城濠,面阔二丈,深一丈,底阔一丈,以面阔加底积数大半之,得数一丈五尺,以深一丈乘之,凿壕一尺,得数一十五丈……”而唐肃宗乾元二年的《太白阴经》、唐代宗时期的《通典》、宋真宗时期的《虎钤经》等书中,也有类似内容记述。到宋朝,北宋主要敌人为契丹辽朝和西夏党项,因其擅野战而非擅攻城,北宋对城之濠开凿没像唐时重视。到了明清时,火器发展迅猛,明清城市攻防战中火器被广泛使用,这对城濠广和深有了要求。明代出版的《武备志》中说,“城河阔必三丈五尺,愈阔愈好,深必一丈五尺,或二丈,愈深愈好,有水为第一,无水者次之,水深泥陷者更妙,水浅泥硬者次之,临警水中加以刺柴、竹签、铁锋皆妙。”可见,此时,护城河的军事防护体系达到历史高度,这在明代所开凿的古城南京、北京、西安等地护城河中可见一斑。【注:此文节选自“艾君北京文化讲座”第十二讲讲稿概要,2022年3月25日初稿于北京释雅居,全文刊发于《工会博览》2022年11期(四月中旬)原题《对护城河文化起源与发展历史的回望和思考》】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