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督工《睡前消息》三周年视频观后感
一大早起来就看到马督工发布了三周年总结,利用上班通勤的时间听了一下,发现槽点还是挺多的,下面挨着挨着说一下:
1. 有流量有热度我任冲昊上,有争议有问题推工作室员工挡刀
首先,马督工起手给自己搞了一波无辜人设,列举了自己几个争议比较大的视频背后的真正作者(就是他工作室的员工),然后表示自己只是个念稿子的,却要承担被网友骂的职责。
马督工此番起手行为,颇有一种将自己工作室员工抬到台前来作为挡箭牌使用的味道。
按照马督工的说法,这些稿子都是我自己小编写的,里面的内容都是他们自己的个人观点,我任同学就是个念稿子的。
潜台词大概就是:你们骂错人,要骂骂我家小编去。
讲真,你作为睡前消息的老板,员工写出来的内容不经过你的审核和同意,能发出来?你难道忘了在高超那几期节目你是怎么跟高流闹分歧的?
敢情被人称呼为媒体战士的时候,就你上;视频有争议的时候,你就把员工实名抬出来背锅?而且这个实名抬出来真的是绝了,难道你就不怕某些网友去网暴这些为你辛辛苦苦码字的下属吗?
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领导,难道不该是告诉公众:这些就是我马督工个人的意见,你们有本事冲我来就是了。
有流量有热度有督门就我任冲昊来,有争议有问题就推工作室的员工到前面顶着,我任同学就是一个念稿的。如此操作,马督工不愧为PUA员工的典范。
2. 模糊挨骂的核心原因
接下来,马督工分析了自己挨骂的原因,认为是因为社会发展,使得原先的无产阶级都成为了所谓的有产阶级,进而大家有了自己的利益,对于所谓的社会改良方案就有所顾忌,就会屁股决定脑袋。因此只要马督工提出改良方案,那么就一定会因为触动某方的利益而被骂。
马督工的这个看法对吗?
对,也不对。
对在于确实有人是因为屁股而反对他。但不对的地方在于他还有很多例子是选择性地不举的。
譬如“嘲讽新党”、“乌克兰人民战争”、“马超”这些,而对于这些争议内容的分析,恰恰能让人看到大多数网友真正讨厌马督工的原因。
实际上,就如同马督工在分析“贵阳妞妞事件”中采取的“利益至上”的分析方法之谬误一样,他错误地将人民群众对于某个人的不喜欢简单地归因为“利益使然”,却忽略了可能大多数人就是看你不顺眼这一个最浅显的事实。
而看一个人不顺眼,往往并不全是你与我发生了所谓的利益冲突,也有可能是这个人做人做事的方式方法触碰到了当事人所认可的某种社会伦理道德的底线。
就譬如,马督工在文章开头这种将锅甩给下属的行为,就触犯到了我对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公司领导该有的形象的认知底线。
又譬如,没事就把评论区里的小白言论挂起置顶,还美其名曰是“认真阅读了读者的反对意见”,对于真正直至其要害的言论却避而不谈;又譬如,在高超武器上犯了连自家编辑都无语凝噎的常识性错误,却仍然死不认错,装逼到底。。。
至少在今天这种饱暖思淫欲的社会环境下,人民群众对一个人的反感,从来都不是单纯的利益使然,个人朴素的伦理道德认知因素也占了大头。
说实话,大多数网上吃瓜群众,跟你马督工有个屁的利益冲突。大家上网冲浪,与人交流,很多时候就是一种社交与情感的需求。之所以不爽你,多半也是因为你这个人的某些行为令人不适。
就像贵阳妞妞事件中,我始终认为妞妞家长那种过于高调的、标新立异的、不合群的Standing Flower的行为,是使得大多数家长不站在他这边的核心原因。
当然,就马督工自身来看,大抵也是如同贵阳妞妞家长这种“不太合群”、“棱角分明”的性格,因此不能理解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奥妙,这也并不奇怪。
总之,马督工被骂,绝对不是单纯地提出某个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得罪了某些既得利益者。归根结底还是马督工这个媒体大V的行为出了问题。
在我看来,如果要认真分析马督工被骂的原因,不如做如下总结:
1)中国网友对于公知批判的惯性,毕竟马督工的所作所为,特别是把目光焦点集中在国内问题上,但却忽略外部问题与内部问题的相关性,这种行为模式基本延续了南方系公知的套路,由此产生的既视感,是会导致部分网友把对于公知的情绪转移到马督工身上。
2)马督工双标、饭圈、以及错而不认的行为,进一步强化了网友在第一点中对之的情绪。
3)马督工的一些常识性的错误,特别是用搜索引擎量产出来的知识内容,让人对其专业水平产生质疑。
特别是搜索引擎这块,这是马督工引以为傲的看家本领,也是马督工做节目追求量产,追求广度的必然结果。
然而正是因为对于搜索引擎的执著取代了深入地、就地地做学问,使得马督工对于问题的分析总是不够到位,对于人民内部矛盾的认知就会有所偏差。
而对于我个人而言,马督工还存在一层思维层面的谬误,使得我对之产生批判。
顺便提一句,我的很多批判基本上都是围绕马督工的思维问题出发的,这点马督工很显然是刻意对之进行了回避,最终只挑出最软的那几个柿子来掐。
他将自己被骂的原因,简单粗暴地归纳为“自己关注国内问题大于国外问题”、“自己提出了具有争议性的解决方案,触动了部分人的利益”,却模糊了我上面提到的一系列更接近真实的因素,此番话术,看上去有逻辑有条理,但根本上还是他一贯的狭间辩经。
而说到狭间辩经这点,这也是本人对于马督工批判的精华所在了。一旦看明白狭间的存在,所谓马氏话术的逻辑诡辩就会瞬间崩塌,这也是为何我在《评马督工《睡前消息410期》:如何用思维武器解构马氏辩经》文章中提醒大家,要用思维茧房来破解马督工的信息茧房。
如果大家能够深入学习,深入思考,越过现象看到真正的本质,即思维的本质,那么对于这个擅长于在狭间中搞辩经的马督工来说,我们就具备了一种极强的辨识能力。
关于这些问题具体如何,我在《为什么那么多人讨厌马督工?》一文中已经说得足够详细,在此也不做赘述,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
3. 关注国内还是国际并不是问题的核心,核心在于预设立场明显以及分析质量的差强人意
大家先看这段话,看完我们再说。
很显然,我在《马后炮地谈一谈马督工跟傅正老师围绕解放新疆的争论》一文中才批判了马督工“对外棉花团,对内金刚锤”的毛病,并且用成本转嫁论告知了马督工分析国际问题的系统性与复杂性。
而马督工本人却在本期节目里,用一种“逆成本转嫁论”的方式,反过来将国内问题压在了国际问题头上。
然而事实是,无论是解放新疆还是俄乌战争,甚至是高超音速武器与航天,都不是单纯的国内问题。我们批判马督工只看国内不看国外,往往也是发生在他拿自己看国内问题的狭窄视角去看待国际问题的时候。
这本质上来说不是你讨论国内还是讨论国际这么二元对立,而是你讨论国际问题的时候,应该具备国际格局,而非小市民格局。
马督工的节目所覆盖的领域,远远超出了他自诩的国内民生领域---这点他却闭口不谈。
而且即便抛开上述情况,单单拿报道国内问题来压看国际问题,并且有意识地用配图来讽刺那些带着国际视野看问题的人“大棋党”,这本身没有立得住的逻辑。
因此,对于马督工拿国内踩国外的逆成本转嫁论的操作来说,我这里可以梳理出下面几个点进行反驳:
1)诚然,如马督工所说,小国没法左右国际局势,所以小国公民优先关注国内问题,甚至只关注国内问题,那很正常,毕竟小国的格局无法支撑其国民普遍地撑开更大的国际视野。但中国是个大国,我们是大国公民,如果要系统性地了解大国身边发生的事情,那么一定程度地关注国际问题就显得有必要。
2)其次,关心国际问题还是国内问题只是表象,根本在于“对于一件特定的事情的分析需要用到哪种格局下的认知”。比如我要分析“我家自来水管怎么爆管了”,这自然不需要国际格局;但如果我要分析“俄乌战争问题”、“分析航天与高超音速武器的发展”,那么对于国际格局的认知就显得非常必要了。
马督工扯普通公民应该优先关注国内,却模糊了国际国内两种视野的使用本身,其核心决定因素不在于“谁去关注”,而在于“你在关注什么”。
就算是国家领导高层,在面对自己居所水管爆管的问题上,也不必用上所谓的国际视野;反过来,即便你是一个普通的上班族,当你试图把“俄乌战争的本质”讲透,试图指导“航天产业发展”的时候,你也不得不拿出国际视野,才能将其扯清楚。
3)再来,关心国际问题还是国内问题只是表象,根本也在于“分析问题的质量”。
马氏思维存在的重大缺陷,使得其分析问题总会被预设的立场所影响,这反过来影响其分析问题的质量。虽然在国内一些问题的分析上,马督工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但此种思维层面的错误,使得他对于国际问题的分析存在明显的立场倾向,与他所标榜的理性客观中立不符,故而被批评。
马督工试图将问题的核心模糊为“关注国内与关注国际的矛盾”,进而营造出“我马督工是因为关注国内才被人骂”的舆论氛围。
然而事实是,马督工在国际问题这块被人骂,恰恰是因为他用“关注国内的小市民格局”去分析“国际问题”,去搞马超,与他关注的是国内还是国际关系其实并不大。
比如我对他在“独山县”、“鹤岗”的报道就基本是认可的,也从来没有拿这两件质量还可以的事情去批判他。
而从更为大的视角去看,马督工被人骂,根本原因还是“分析出现明显的质量问题与预设立场问题”,且此种问题与他标榜或者被标榜的“媒体战士”、“业界良心”的形象不符合所产生的反差给观众带来的不适感。
因此,马督工将自己被骂的原因简单粗暴地总结为“只因为自己过多地关注国内问题”,这明显是在避重就轻。
3. 逼你思考?还是逼你撕逼?
马督工很自豪地认为,自己的节目是在抛砖引玉,是在逼观众去思考。
但问题是,从结果来看,马督工的节目不仅没有起到逼人思考的作用,反而起到了逼人撕逼的作用。
对此,马督工将问题归结于“这届观众不行”。
然而真的是观众不行吗?还是马督工做媒体的方式存在问题?
在我看来,马督工其实是不实诚的。他没有对观众开诚布公地说出自己节目运行的底层逻辑。
睡前消息的运行逻辑,遵循着“几期中性节目”+“几期争议性节目”交替出现的引流模式。中性节目是用来保住马督工“理中客人设”底裤的,而争议性节目中往往夹带着马督工本人的私货。这种私货可能是其固有的思想钢印,也可能是甲方的合作要求。
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这种中性与争议性交替的结构,决定了马督工的节目会在“逼你思考”与“逼你撕逼”之间左右横跳。
马督工通过逼你思考的中性节目来维持住自己的基本人设,再通过逼你撕逼的争议性节目来获取流量与提纯粉丝。一左一右的操作,就是马氏流量密码的真面目。
而在互联网这种非理性大于理性的环境下,马督工此种操作,最终能起到的作用是可以预见的,即“逼你撕逼”一定会压过“逼你思考”。
这是人类社交活动的本质所决定的,即从人类作为一个社会性群体运作时,“需要共识远远大于分歧”的基本面。
最好的例子就是,上海抗议时,共存派和清零派之间的各抒己见,远不如大家协同抗疫,统一调度听指挥来得有效。
战争也是同样的逻辑,组织能力极为核心,而组织能力有一个关键的前提,那就是统一指挥统一调度。
将马督工此种媒体操作放到舆论环境下,激起的一定是撕逼压过思考。这是人类的社会性所决定的,与你是哪国人,用哪种体制无关。
真正能够有利于保存批判精神与合理反对意见,是在高位共识下包容低位分歧。即我们在高位上统一认识,在低位上就事论事地提出不同的意见。
比如在高位上我们认可美帝国主义就是我们最大的敌人,统一爱国、爱自己文化的基本认知(而不是像马督工那样认为我们的老教材是在“输出爱国主义”),然后在低位的具体问题上,我们提出不同的意见,哪怕直接指出体制内的问题。
然而马督工的问题就在于,他善于制造分歧,但却不善于或者说不屑于塑造高位共识。亦或是他试图在塑造的共识,是一种极度脱离现实,缺乏群众基础,且与大势背道相驰的共识。
譬如马督工想全面否定中国的文明史,用工业史替代一切,构建出一个工业乌托邦,这就违背了文化复兴的大势与广大人民对于文化自信的心理需求。
又譬如,马督工想弱化中国和美国客观存在的矛盾和冲突,让网友要么只关注国内,不关注国际,要么就当一个火星视角的世界公民。这与中国近代以来被西方列强欺负,且至今仍然在“去依附”的客观过程背道相驰,也与中国老百姓希望彻底的民族独立的情感背道相驰。
因为不善于塑造一种符合当下形势的高位共识,所以马督工所谓的“通过争议性话题逼观众思考”就失去了现实基础,最终不仅起不到逼你思考的作用,甚至起到了逼你撕逼的反作用。
马督工批判同行,说他们只会讲好听的,讲“一直赢”,认为自己这种唱反调的行为才是良心媒体该有的样子。
这话显然是偏颇的。因为那些讲一直赢的营销号固然存在,但大多数认真分析中国问题的正能量大V也并不少。
譬如温铁军和陈平老师就经常批判国内问题,其批判力度比你马督工大多了,也深入多了。怎么就没见到有人给他们扣“公知恨国党”的帽子?
而卢麒元也批判官僚垄断资本主义,一样不扯“一直赢”,也没见到他被你这样给骂?
在我看来问题的核心不在于“一直赢”,而在于这些大V在批判的同时也注重了高位共识的塑造,即全局且有格局地对国内的问题进行批判。
而你马督工在批判国内问题时,却忽略了塑造符合时代的,高位共识的重要性。这最终发作用在了你节目的传播效果上,即没有起到你所谓“逼人思考的作用”,反而造成了“逼人撕逼”的效果。
总结的来说,马氏诡辩术,将自己缺乏塑造“高位共识”能力的问题模糊为“自己不讲一直赢,不说国内好话”,进而将自己的媒体同行抹黑成了“只会恰爱国流量的流量贩子”,进而将自己标榜为“说人话的媒体战士”。
此种操作,既没智商,又没情商。
没有智商的地方,我已经指出;没有情商的地方,各位马督工的媒体同行可以自行品味。
PS:认为通过分歧,即观点碰撞来寻找智慧是大多数公知认同的一种思考范式。然而这种范式放在舆论环境里,却未必能够发挥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效果。
因为舆论场和学术圈、智库分析是不一样的,前者明显更情绪化。
在舆论场上,没有绝对的理性人,这是一个最基本的事实。
这就如同在现实的经济系统中,古典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无法成立是一样的。
我们国内一些公知,以所谓的理性人假设为前提,鼓吹学习西方搞的媒体第四权,舆论场的分歧化,那么最后的结果,必然是如同“查理周刊”那般,从理性探讨问题变成情感层面的对立与冲突。
然后公知把问题归结于“乌合之众”,这就有些耍流氓了。
不正视舆论场非理性的事实,就无法正确理解舆论工作该怎么做,为何高位共识的必须先于低位分歧存在。
其实道理也非常简单,人心齐,泰山移;人心不齐,精英荟萃也会是群魔乱舞。
启发我此番认知的,恰恰是2006年世界杯英格兰队的表现。当年从前锋到后卫的顶级豪华阵容配置,什么鲁尼、欧文、杰拉德、兰帕德、贝克汉姆、乔科尔、费迪南德。。。每一个球员单拿出来都是其联赛队伍的佼佼者,然而就是这么一群精英,放到一堆反而不如没几个球星的德国队打得好。
作为熬夜看完英格兰与葡萄牙点球大战,心痛玉碎的前英格兰球迷,在后来的人生阅历中我渐渐明白了:
所谓球星之所以是球星,那是因为一个队伍都在围绕你而创造战术体系。球星的强大,本质上是战术体系的强大,是战术体系将球星的特质发挥到了极致。
有红花,就必须得有绿叶,红花与绿叶的协调,就是一个球队的高位共识。而当你将这些不同战术体系下的球星强行凑在一起,却失去了与之协调的绿叶,那么即便是群星璀璨,一个失效的战术体系,一个失效的组织架构都无法将球星真正的价值发挥出来。
因此,看单兵素质的百花齐放,远不如整体队伍的合理协调。
这也是“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真实涵义。
国内公知推崇的,在舆论场环境下的,缺乏高位共识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本质上就像是强行塞满球星的英格兰队一样,看上去世界级,但缺乏协调整体的战术体系,因此观点虽多,但无法协调,碰撞虽然能出些许火花,但那更像是副产物,这些缺乏高位共识的碰撞,往往更多带来社会人群的对立,而且越碰撞,对立越强。
西方所谓的身份政治玩到今天,大抵也印证了我上面的论述。
譬如我今天看到《魔兽世界》在10.0开放跨性别角色,引来一堆吐槽。这就是西方近几年LGBT运动搞出来的结果。这样一个结果,表面上看去是保护了LGBT群体的利益,但实际上是加剧了主流对于LGBT的厌恶。
LGBT运动就是典型的身份政治,身份政治的本质就是以国内南方系媒体为代表,推崇的“各说各话”地还原论视角下的原子化叙事。
这种叙事的特征就是,支持意见不同的尖锐观点(即暴论),鼓励人群争论,鼓励互骂,希望以碰撞出真知。
个人在这里结合上面的论述,总结一下此种思路的问题:
1)理念不对局。即放在学术圈智库可行,放在舆论场不适合,因为舆论场是非理性的(其实学术圈智库本质上也有非理性的色彩,只是相对比较弱)
2)因为缺乏高位共识,所以缺乏整体的战术体系,协调性,最终会增加内耗,降低组织系统的运行效率
马督工那么喜欢在言论自由,各抒己见上辩经,那还请麻烦正面回应回应我这段补充论述。
4. 只有挨骂的媒体才是好媒体?
只有挨骂的媒体,才是好媒体。
那么我要反问一句:你马督工是因为什么才被骂?
在这一小节里,马督工将“翻垃圾桶话术”与“狭间辩经”玩到了极致。
翻垃圾桶话术体现为:
他将舆论环境中,某些极左或者极右的言论拖出来鞭挞,说有些媒体喜欢把矛盾转移到某个“坏人”身上,以此回避社会真实的,结构性的矛盾。然而却忽略了这部分人即便在你口中那些正能量的媒体同行那里都是被批判的。
拿出一个最糟糕的典型来进行“田忌赛马”,以此彰显自己的正确性,这是翻垃圾桶话术的基本形态。
然而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爱国正能量媒体大V都是以如此低劣的方式去叙事的,至少你冷嘲热讽过的卢克文就不是这么搞的。
马督工不承认自己对立面那些优秀的内容,反而拿出一个最低劣的内容来进行批判,此种掐软柿子的行为,似乎与媒体战士天不怕地不怕的刚毅形象有些许不符合。
狭间辩经则体现为:
马督工说挨骂的媒体是好媒体,却不全面地去复盘这个媒体被骂的原因。
他挑了一些自己质量相对较高,私货相对不多的节目(比如谈税收,谈社会化抚养)所产生的争议,来论证自己被骂的合理性。
对于那些错误明显的,甚至带有明显预设立场与私货的节目(比如新党、四九中、俄乌战争、高超音速武器、航天、联想),他避而不谈,选择性无视。因为这些事实不利于他构建“被骂才是好媒体的逻辑链条”,反而会让他被骂显得合情合理。
选择有利于自己的论据,得出在此论据中无懈可击的结论,马氏狭间辩经,向来如此。
而对之的反驳其实也很简单,就一句话:
这个媒体为何被骂?能否全方位地复个盘而不是选择性地摆出有利于你自己的论据?
这句话马督工没法完整回答,我估摸他多半又继续装死。没办法,毕竟在他的狭间里他是无敌的。
此外,马督工还有一句看似义正严词的话:
对此,我还是用同样的方法回应他:
这个挨骂的媒体是怎样要求人民进行自我批判的呢?
问题的核心永远不在于你是否贴了一个自我批判的标签,毕竟挂羊头卖狗肉嘛,这年头连汪精卫都可以说自己是爱国的。
问题的核心在于你是以怎样的方式去要求人民自我批判。不把这个方式讲清楚讲明白,那就是在耍流氓。
我在《马督工事件的后续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人民立场?》一文中反驳过马督工这种精英主义下的人民立场。即表面上看去像是在为人民考虑,在引导人民思考,实际上不过是高高在上,用一种启蒙的姿势塞私货罢了。
这点,在马督工A-SOUL那期视频中就可以窥见一般,分析了一大堆,结果最终落点仍然在“各位打工仔忍一忍,你想争取权力,那么你可能连当耗材的资格都会失去”上。
乌有之乡有一篇文章诚声情并茂地批判马督工形左实右。在我看来,这还没有说到问题的本质。
问题的本质在于观友祭风凌提出的观点:即马督工的思想内核是“万物皆由利所驱使”的机械唯物主义,基于利益至上的思路,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下,他的观点自然会产生一种慕强的倾向。
此种慕强,在劳资问题上就会体现为倾向资本;在国际问题上,就会体现为倾向所谓的发达国家。
而对于自媒体行业,特别是睡前消息这种盈利模式极为不明朗,上限较低的政论节目来说,基于驱利的需求,那么他就一定会恰一些不太见得光的饭,说一些符合甲方需求的话。
我批判人,向来都是从思维层面入手,因为思维直接影响人的行为,是驱使人执行其意志的工具。
以机械唯物主义为思维基调的马督工,在引导人民进行自我批判的时候,那必然会引导人民以一种“利益至上”、“小市民格局”、“精致利己”的方式去思考。
此种自我批判,并不能给人民带来真正的,思想上的解放,或者说,仅仅是将新自由主义对于“个体理性主义”的放大给进一步强化罢了,走的还是公知们的老路,遵循的还是西方社会那种各说各话的套路。
最好的例子就是,连花清瘟胶囊作为还有那么点用的,能够帮助大家缓解疫情的中成药,马督工为了激发小市民格局下,鸡毛蒜皮的得失计较(比如他玄学地扯到了中成药暴雷带来的社保基金崩盘的问题),用“夸大营销”这种中国大多数上市公司都会犯的错误去苛求。
最终起到了什么效果?让人民进行了怎样的自我批判?反正除了撕逼,我真没看到什么效果。
批判是一门学问,站在全局上去批判,既能批判也能团结人心;站在狭间里去批判,那就是饭圈撕逼,各说各话。
光谈教人民自我批判,却不谈教人民怎样的自我批判?是“集体理性主义”下的全局批判?还是“个体理性主义”下的,精致利己算计下的批判?两者是有很大区别的。
尊重人民,不是放大人民群众内心那自私自利、勾心斗角、精于算计的一面;而是要把他们组织起来,团结起来,用一种能与之共情的高位共识,使其融入社会化大生产之中。
如此强调社会化大生产的马督工,却试图分化人民群众可能的共识,此番自相矛盾的逻辑,充分暴露马督工的逻辑思维水平与脸皮的厚度。
关于这个问题,我之前也写了一篇文章,做过相应的阐述,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浅谈个体理性主义与集体理性主义,从华尔街日报造谣东航背后的大飞机自主权之争说起》
总结一下:
被骂的媒体一定是好媒体?不一定!关键看它因何而被骂。因揭露社会阴暗面被骂,那是好;但因为马超这种死不要脸的执拗被骂,那就活该。
要求人民自我批判就是良心媒体?不一定!关键看他教人民怎样的批判方法。如果教会人民的只是精致利己地、小肚鸡肠的算计,那么这种媒体教的就是个寂寞,不过是马克斯韦伯对于资本主义演化之理性人产生预言的一个印证。
结语:
在逻辑诡辩这块,马督工可谓是玩到了极致,超越了所有前时代的公知们。
现在看来,批判这种狭间辩经的诡辩,对于提升中国人民整体思维水平来说,恰恰是有价值。
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也算是马督工存在的最大的正面意义。
如果广大网友能够普遍地,广泛性地看穿马督工的套路,从思维层面降维打击,那么中国人民的认识就算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更加接近唯物辩证的思维领域。
基于这点,我们允许保留马督工,哪怕他自诩为就是一个念稿子的,但我们需要这样一个念稿子的人供我们磨炼自身的思维水平。
本来还想多说点啥,但鉴于2.8已经更新,要去卡池里捞万叶了,所以就此打住。
戏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