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正在退化,东北尤其严重

作为“地球皮肤”,土壤是我们95%食物的源头。然而,就是这些默默奉献的土壤,如今却面临短缺的境地。

根据联合国新闻报道,全球每五秒钟就有一片足球场大小的土地受到侵蚀。照这个速度,到2050年前,全球超过90%的土壤都可能出现退化危机,进而导致粮食减产、清洁用水减少、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等一系列连锁反应。

水力,重力,风力,冻融等都会造成土壤侵蚀

其中水力侵蚀是常见且最主要的一种

(图:图虫创意)▼

500

对于仅占世界10%的耕地面积,但需承载世界约20%人口的我国来说,土壤“变累”、“变瘦”、“变薄”等退化问题也同样严峻。

既然土壤都是经历沧海桑田而来的,为什么还会退化呢?我国土壤健康现状怎样,我们又是如何应对的呢?

土越耕越返贫,地越种越不行

(图:壹图网)▼

500

土壤,从何而来?

在自然界的各个要素中,土壤可以说是最低调的一个了。虽然平日里总是静悄悄地,但土壤却有着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能力。

据统计,全球土壤中的碳含量是大气中碳含量3倍以上,比现存动植物所含碳总和的四倍还多,是名副其实的地球最大碳库。

作为土地最常见的碳库——化石能源

自人们发现这一遗产以来,已经完全离不开它

(图:shutterstock)▼

500

然而,在距今5亿-4.4亿年前的奥陶纪,广布地表的土壤还并不存在。

那时,地球表面出现海退,陆地面积增长,这给一些生活在岸边的绿藻(如今大部分陆生高等植物的祖先)提供了上陆的机会。

绿藻陆地化事件,从一个单细胞藻类进化出如今的大家族

(来源:Shifeng Cheng, 2020)▼

500

到距今约4亿年前的泥盆纪早期,真菌、地衣、苔藓逐渐走上风化壳,促使地表岩石风化积累有机质,成为土壤形成和发育的原始开端。

石炭纪末到2.7亿年前二叠纪后,随着地壳运动加剧,浅水域和沼泽地消失,蕨类植物演变为裸子植物并逐渐成林。

植物通过逐步演变,占用更多的土地资源

(图:壹图网)▼

500

这一时期,随着自然条件的改变,土壤也进入到了多样化发展阶段。例如当时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的煤系和红色岩系,就是如今铁铝土和富铁土的祖先。

从1.35亿年至1.1万年前的中生代白垩纪到新生代第四纪,随着古地中海消失,喜马拉雅山等大型山系隆起,我国东南湿润、西北干旱的格局也在基本形成,土壤类型也变得更加复杂,并让我国成为包含12个土纲,61个土类和231个亚类的土壤大国。

中国幅员辽阔,地域差异明显

土壤类型极其丰富,可因地制宜用于不同途径▼

500

这些土壤与全球各地的土壤一起,形成具有一定连贯性的土壤圈。

土壤圈这一概念最早由马特森于1938年提出。之后这一概念便加入到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和岩石圈共同构成的自然圈层大家庭中,并在其中充当着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重要纽带。

例如,对于岩石圈来说,土壤的存在能最大程度减少外营力,对岩石起到保护作用。

对生物圈来说,土壤也是重要的生存环境

是许多生物赖以生存和繁衍的家园

(图:壹图网)▼

500

不过,虽然土壤由岩石发展而来,但与岩石仍大有不同——

肥力是土壤与岩石的最大区别,是土壤本身最显著的标签,也是供应植物生长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储蓄库。

土壤的原生肥力下降,现在种地不施肥不行

(图:Flickr)▼

500

当人类对土壤进行开发、改造、施肥、播种等操作后,会让本就拥有一定自然肥力的土壤再加上一层人工肥力,二者叠加后的有效肥力,就是衡量农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

然而,随着人口增长、城市化加剧,人们对土壤资源开发利用的强度逐渐增加,这就导致越来越多的土壤不仅肥力没有增强,反而出现“变瘦”、“变少”、“变累”等退化现象。在我国,土壤退化就不少。

种地就用金坷垃,一袋更顶两袋撒

(图:wiki)▼

500

热门评论 7

  • 说土壤退化,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化肥”!但这只是一个因素,而且通常还是次要因素。在平原地最大的影响因素是深耕,在西北黄土丘陵地则是水土流失和风蚀。并非所有的积土都可谓“土壤”。“土壤”实际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有其特定的要素、结构、功能、机制。各因素交互一体,综合平衡;其中任何一项失衡,都将改变整体的性状。早年,深耕曾经作为标准的农业技术,但其对于土壤系统的破坏是致命的。可以说,正是这一技术的滥用,才导致对于化肥的依赖,进而陷入一个恶性循环。
    西北的问题在农田基本建设。直至今天,从电视上还可以看到黄土高原那许多的“自然农田”,几乎没有任何的平整,更谈不上水利了。当年“农业学大寨”,一个最基本的内容就是农田基本建设,典型型态就是那漫山的梯田。我们老家丘陵地,自古就是完全的梯田;农业学大寨那阵子,又进一步规范。山西还好,再往西就梯田越来越少了。可能根本原因恰恰又在于自然条件。我们老家土壤高度珍贵,千方百计地保护;而梯田无疑是最好的方式,只要管理跟得上,那真的可谓“万古千秋”。西北最丰富的就是黄土,也就自古不把黄土当个事。现在如果真的重视耕地问题,国家应该有专门的标准,组织全面深入的技术辅导与资助,而且列入基层绩效考核之中。
  • 星海小卒 道虽迩,不行不至
    我看到文章最后提到无土栽培了。无土栽培所使用的基质中的最多的原材料就是东北的“黑土”草炭啊。常年累月,从东北三省的地下挖出来的草炭,源源不断地运往全国各地,用来做蔬菜育苗,水稻育秧,无土栽培,园林绿化的重要原材料。以前还曾经出口国外。辽宁的草炭基本挖差不多了,吉林只剩下东北部靠近延边那一块了。以前黑龙江的草炭因为太细,没多少人愿意用,但现在,黑龙江草炭也在大规模开采外运。记得十多年前,日本丰田公司还试图开发川西毛儿盖草地地下的草炭资源,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做成。
  • 农业产业化15年来的经验和教训两方面都值得关注。 
    积极的结果,一是在化解工业过剩压力的同时加速推进了农业现 代化,设施农业为主的农业现代化憧憬初步得到体现。二是形成了一 批有规模的涉农企业。三是体现了农业市场化改革的效率,凡商品化 程度比较高的农产品产量都大幅度提高。 
    消极的后果是产业化农业的三重负外部性愈益明显。具体如下: 
    其一是农业过剩:中国人口占比约19%,相对而言中国农产品占 世界产量的比重数倍于人口比重,其中蔬菜67%、猪肉51%、淡水养 殖70%、大宗果品40%等。事实上,中国鲜活农产品大部分过剩,社 会上发生大规模浪费型消费,增加了物流、垃圾等环境成本和诸多社 会问题。近年来,中国产业化龙头企业大部分已经没有盈利可能,其 行为与近年来工业过剩压力下的一般企业没有利润、却不得不勉强挣 扎恶性竞争的情况几乎一样。

    其二是污染严重:种植业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和养殖业 的添加剂、重金属等,都造成农业污染愈演愈烈陈锡文指出,2013 年我国的化肥使用量已达5900万吨,农药使用量达到180万吨。遭受 中重度重金属污染的土地,已经达到了5000万亩。此外,北方广泛使 用的塑料地膜每年回收的不到40%,剩下有100万吨的地膜碎片留在了地里;大量抽取地下水造成地下漏斗的有22万平方公里,主要在华北。这种农业生产模式造成的污染大大超过城市生活污染和工业污 染。农业源污染在我国面源污染主要指标中占比在一半以上。并且成为碍难化解的环保瓶颈。 

    文中提到的陈锡文是国内长期研究农村问题,18年以前是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兼办公室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现在是
  • 打酱油吃瓜群众
    有一说一,我觉得除了气候,东北真的是个好地方。冷还不是主要的,毕竟北方有暖气,我一上海的去北京,我都觉得太干了。
    估计您对东北没有恶意,但仍有一些误解。分享一些观点与事实供您参考:
    1.东北怎么可能都一样?!“东北”最北面黑龙江漠河,到“东北”最南端辽宁大连,大约1900公里。什么概念?北京上海之间大约1200公里,北京广州之间2000公里。如有有人认为东北气候是一样的,是不是也认为北京和上海、广州的气候是一样的?
    2.一年又不是只有冬天,夏天东北相对而言是非常舒服的。寒冷不好,炎热就好了吗?事实上夏天有热射病、空调病,但是现在基本没有人会被冻到了,出门多穿点或者坐车,而且大部分人的生活和工作毕竟是在室内。而且湿冷和干冷是完全不同的概念,“魔法攻击”和“物理攻击”不可同日而语;而且要了解一下体感温度和实际温度的区别哦!
    3.年降水量方面,全国平均是700毫米,全中国大致来看,东南偏多,西北偏低,几年前的数据是沈阳大概是700毫米,和全国平均水平基本持平,北京大约600毫米。(而且要考虑到东北并没有受惠于南水北调。)您作为上海人,去其他很多地区肯定觉得太干了,这能理解。。。但不能认为“太干了”就是不好,这是一种潜意识的居高临下,其他“太干了”地区的人到您那里也会觉得“太潮了”、衣服干不了、虫子太多什么的(我本人大概去过7、8次上海,其他季节还好,夏天真的很难受)。。。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各地之间有不同,但是不能唯我独尊。
  • tutu1
    农业工业化改造的必然后果。还有无数人乐此不疲。
    你刚好说反了。现在的土地问题就是那样小农化的结果,真正农业工业化改造才能真正挽救土壤退化。你一个小农先不说有没有土壤保护知识和能力,就算是有,你有钱来搞吗?
  • 农业工业化改造的必然后果。还有无数人乐此不疲。
  • 全部楼层
    比较胖狴犴
    你刚好说反了。现在的土地问题就是那样小农化的结果,真正农业工业化改造才能真正挽救土壤退化。你一个小农先不说有没有土壤保护知识和能力,就算是有,你有钱来搞吗?
    其实还是种的太多的原因,温铁军说过,土地是需要休息的,种一年休息三年,这种时候麦秆也不在是问题,埋土里烂掉就完了,问题就是国内人口太多,一土地就是得年年种,肥就是得使劲撒,这种情况不管你是那种种植方式,对土地的破坏都是无法避免的

我要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共同营造“阳光、理性、平和、友善”的跟评互动环境。

全部评论 155
最热 最早 最新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