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首都突然出现集体中毒,谁是案件制造者?政府又该如何处置?

500

民国南京

1934年5月9日,中华民国首都南京突然爆发一桩离奇的集体中毒案件,百余名南京市民中毒后被送往医院,情况十分危急。中毒案迅速点燃社会舆论,无数媒体对此进行持续跟踪报道,但这也给政府带来极大压力。一场争分夺秒的案件攻坚战就此展开。

一、社会舆论发酵

1934年的5月9日,对于大部分南京人来说,这是再普通不过的一天了,但就在这天下午,在南京汉西门外的凤凰街、石成桥等区域,却出现了一个又一个被担架抬到医院的中毒病人。顿时南京各大报社均派出记者前往事发地点进行采访调查,次日,南京《新民报》记者便根据在卫生所对医生与患者的调查,撰写成一篇详细的新闻报道。原来这些患者都是因中毒而被送往医院或者卫生所的。消息一出,顿时引发了南京各界的广泛关注,官方媒体《中央日报》以及上海的《申报》、《时报》等国内知名报纸也开始关注这一集体中毒案件。

500

中央医院

根据报纸的相关记载,有大约近百名南京市民在不同地点分别中毒,他们吃的也不一样,有吃完茼蒿菜、菊花菜中毒的,有吃完猪肉后中毒的,还有吃完莲藕后中毒的。中毒患者吃的东西竟完全不同,其中像莲藕、猪肉都是寻常人家经常吃的食物,应该不会出现集体中毒事件。根据新闻报道,《中央日报》记者曾前往南京中央医院,对内科主任进行过采访,根据医院方介绍,这次的中毒患者吃的是不同食物,肯定不是蔬菜或猪肉有毒,毒物应当是附着在食物之上,跟随蔬菜或猪肉一同进入患者体内的。既是如此,真正引发这次集体中毒事件的毒源究竟是什么呢?一时间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报道,给政府带来了很大的破案压力。

恐慌的气氛笼罩在南京城上空,民间也出现了许多传言与谣言。根据新闻报道,当时的南京城曾多次出现爆发瘟疫与传染病的谣言,甚至有人说这次的中毒是因为有人往水里投毒。这些谣言的出现进一步加剧了民间的恐慌情绪,也进一步增加了政府寻找毒源的压力。

500

二、毒源竟然是……

此次集体中毒事件一旦处理不好,则将给政府形象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并可能由此引发一场更大规模的集体骚动。为此南京市政府立即采取相应政策,首先是立即将所有病人根据中毒程度的轻重运送至不同级别的医院,最严重的送往中央医院进行全力救治。在南京各大医院的全力救治之下,中毒病人大多被抢救过来,身体也在医院调治之下慢慢恢复。

500

国民政府

救治病人是政府应尽的义务,寻找毒源则更加重要。南京市政府先是立即搜集病人的呕吐物并将其送往中央卫生试验所,随后派专员前往发生中毒事件的区域,搜集中毒者家中的食物,并对其周边邻居家中的各种食物进行抽样调查。根据南京市卫生事务所的调查发现,中毒的南京市民在购买蔬菜与猪肉时,购买地点大多不相同,往水里下毒的可能则微乎其微,除此之外,能够引发中毒的似乎只剩下烹饪的调料了。

经调查之后,南京市卫生事务所发现,中毒最严重的的市民大多在相同的商店购买过食盐。卫生所随即秘密派人前往这些杂货店进行调查,不调查不知道,这些商店售卖的食盐都是从走私船上购买的盐,品质相当差。而附近民众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又贪图便宜,所以购买了这些食盐。卫生所将这一情况随即通报给南京市社会局与警察局,他们立即派人前往这些杂货铺,立即停止商店的一切货物售卖,等待调查结果出来后再进行处理。5月12日,经中央卫生事务所的调查,证明中毒居民所吃食盐内含有硝酸,这种盐一旦食用将有毙命危险。实验员做过实验,将有毒盐给兔子注射很少分量后,兔子在20分钟内即当场死亡。

500

工业用盐食用可致死

三、盐制改革的开启

确定毒源来自食用盐之后,南京市警察局立即上报南京市政府,在其批准情况下将涉案商店全部查封,与此同时,南京市政府通过公告向全体南京市民做出解释,劝告市民不要图便宜购买走私盐。为了清除南京城内出现的恐慌,南京市卫生事务所的公务人员主动联系媒体,希望通过媒体将此次中毒事件的来龙去脉讲解清楚,以避免谣言再度出现。

针对此次涉嫌买卖非法走私食盐的商贩,南京市警察局连同司法局、卫生事务所等多家部门联合对此案进行审理,最终对两家商铺的拥有者处以相应的罚款。其实这件中毒案反映出的是当时国民政府在盐务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中毒案件查清之后,媒体开始将重点转移到国民政府的盐务制度,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发表一系列评论与批评文章。根据媒体报道,当时的官产盐由政府与盐商一同垄断,质量差且价格高,在垄断的情况之下,许多人铤而走险从事非法走私,民众为购盐方便,贪图便宜,也不管盐是不是官产的盐。在这种情况之下,经走私产出的盐很有可能是一些假冒伪劣或含有致死物的工业用盐,食用一点即可致死。

500

民国时期的警察(剧照)

针对媒体提出的有关盐务存在的诸多问题,国民政府决定对既有的盐务体制进行改革。1935年1月,国民党在五届一中全会上通过了盐务改革方案,决定废除目前的食盐专商制度,打破食盐行业的垄断,推行食盐自由行销。但凡其销售食盐经政府核查不存在质量问题之后,便可以从政府处获取销售食盐的牌照。除政府之外,工商界人士也对这次事故十分震惊,商界中从事食盐销售的相关人士专门召开“盐政讨论会”,推动食盐行业进行质量方面的自查,以杜绝假冒伪劣产品的销售。

文史君说

1934年的南京食盐集体中毒事件引发社会各界的关注,这不仅关乎人民的生命健康,还折射出政府存在的诸多不足。面对这次浪潮,南京市政府与国民政府采取积极态度予以应对,最终将事情圆满地解决。通过这一看起来并不算太大的风波,其实可以发现如果在社会舆情面前,政府能够与民间一同解决问题,而不是选择掩饰事实,不但会解决一个问题,还能够推进更为深入的改革。

参考文献

朱英:《1934年南京市民食盐中毒事件述论》,《史学月刊》2021年第1期。

陈开江:《利益汇聚与舆论抗争:国民政府新盐法通过前后的民众舆论探究》,《盐业史研究》2019年第4期。

(作者:浩然文史·小太阳)

点击「浩然文史」阅读原文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