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客改天:《左传》里的几场饭局

    近来再读《左传》,前半部依然让我看得有滋有味,而后半部血腥欺诈趋重,看得人心里满不是滋味。

    “华夏第一史书”的《左传》堪称《三国演义》的启蒙,主要记录春秋时期两百多年的一些史事。每每翻阅下来,前半部的几场饭局给我留下回味最多。若写《左传》的读书笔记,我必定先捡这些早年的饭局说一说。

    对饭局感兴趣,无非是它让我想到一句常挂在今人口头的客套话:“改天,请你吃饭”。听到对方这样说,我就有不指望这顿饭的心理准备。看过《左传》该有这点自知,请客的人有改天之需,而我作为一枚凡夫俗子有何德何能。

500

(一)

    郑武公娶了一位姜姓女子,名叫武姜。春秋时期,姜姓大概就是指古代羌人后裔,诸多姜女活跃当时的历史舞台。

    武姜生了两个儿子,一个是庄公,一个叫共叔段。庄公出生的时候难产,脚先下,头后出,使姜氏受了一番惊吓,所以给他起名叫“寤生”,意思是倒着出生的。姜氏为此很讨厌庄公,而喜欢小儿子共叔段。她曾多次请求郑武公立共叔段为太子,武公没有答应。做母亲的偏心,谁有办法,虽说手心手背都是肉,但肉有不同。

    等到郑庄公继位后,姜氏要求把“制”这个地方封给共叔段。庄公知道制是个险要去处,有先人曾封于此地而丧了命,所以请姜氏另选他处。姜氏提出封给京城(今河南荥阳东南),庄公答应了。共叔段住进京城,为所欲为,还私自将西部、北部边境的城邑划归己管,屯聚粮草,修造兵器、战车,约好姜氏做内应,图谋不轨。公元前722年,共叔段失事而逃亡共国(今河南辉县)。

    庄公对姜氏的怨恨终于爆发了,就把她安置到城颖去,并且发誓“不入黄泉,绝不相见”。可是不久,庄公感到自己这样做太绝情,有些后悔了。可是,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仁君的优点和缺点常常是同一个,就是心软。

    颖考叔是颖谷(今河南登封西南)的地方官。他听到了庄公母子的事,就特地来向庄公进献贡物。庄公请他吃饭,他一边吃一边把肉留出来放在一旁。庄公很奇怪,问他为什麽这样做。颖考叔回答说:“小人家有老母,凡是小人弄到的食物,她都尝过了,惟独没吃过君王的肉汤,希望君王能让我把这肉带回去孝敬她。”庄公感触极深,说:“你有老母可以孝敬,偏偏我就没有。”颖考叔说:“请问君王,这说什麽意思?”庄公把事情原原本本地告诉了他,并吐露了自己现在的后悔心情。颖考叔说:“这有何难!只要挖一条地道,深入黄泉,君王和太夫人在地道中相见,谁敢说君王违背誓言?”庄公觉得有理,就照他说的做了。

    庄公走进地道,见到母亲姜氏,心头一阵高兴,随口赋诗道:“进入地道中,母子乐融融。”姜氏走出地道,抑制不住喜悦之情,也赋诗道:“走出地道外,心情好畅快。”从此,他们恢复了母子关系。

    此外,最让我挂心的是颖考叔带肉回去孝敬母亲的示范。过去,上人宴席动筷之前,我是爱干这档子事的,也曾为没法将一碗热气腾腾的燕窝打包回来孝敬母亲而遗憾了多年。

(二)

    公元前701年夏,郑庄公去世。当初,封在祭(zhai)地的仲足很受庄公宠信,庄公任命他作卿。祭仲曾被派去邓国(今川鄂交界处的古国,隔着楚国)为庄公迎娶一位叫曼的女子。邓曼生下太子忽,后来被祭仲立为郑昭公。邻国宋国的雍氏也把女儿嫁给庄公,名叫雍婮,然后生了公子突。

    雍氏族人在宋国很得势,因此诱骗祭仲到了宋国,逮捕了他,说:“不立公子突(后来的郑厉公)为国君,就杀死你。”同时还逮捕了公子突,以便索取贿赂。这真是一举两得啊。祭仲和宋人订立盟约,让公子突回国并立为国君。昭公逃亡卫国,厉公上位。

    公元前697年,郑厉公不满祭仲专权,就派祭仲的女婿、厉公的娘家人——雍纠去杀他。雍纠准备在郊外宴请祭仲,乘机下手。祭仲女儿雍姬知道了,就问她母亲:“父亲和丈夫哪一个更亲?”母亲说:“任何人都可以做丈夫,但父亲却只有一个,这怎么能相比呢?”于是,雍姬告诉祭仲说:“雍纠不在家里却到郊外去宴请您,这事我很疑心,特地奉告。”祭仲杀死雍纠,陈尸周氏水池示众。

    郑厉公用车装载雍纠的尸体离国出走,说:“国家大事却和妇人去商量,雍纠该死!”厉公跑去靠近楚国的蔡国去了,昭公回国复了位。

    看完这顿没有请成的饭局,作为一个有妻子和女儿的男人来说,心情会复杂,不光是看到“鸿门宴”比鸿门还早,也应看到饭局之外隐藏的危机。虽然明知不能细想太多,但我还是忍不住好奇,假如雍姬再多一些智谋,听了母亲的话,又去找雍纠问这样一个问题:“我和你母亲同时掉进河里,您会选择先救谁?”等得到雍纠的回答再做决定,那么结局又将会如何呢?

    历史是没有如果的。我也是有女儿的人,希望我的女儿遇到类似问题应该多一点周全思考,而不是仅仅听从或尊从母亲的看法。

(三)

    公元前672年,陈国人杀死他们的太子御寇。陈公子完带人逃亡齐国。齐桓公想让公子完做卿,公子完辞谢道:“寄居他国的小臣,幸获宽恕,得以在宽松的政治下生活,心满意足了。君王赦免臣的放荡不羁,使臣免受罪罚,减轻负担,臣所受恩惠已经够多,怎敢再妄贪高位,以致招来诽谤。”于是,齐桓公改任他做了工正,相当于如今的建设部长。

    公子完设宴招待桓公,酒饮得十分畅快。看看天色已晚,桓公说:“点上蜡烛接着喝。”公子完委婉地拒绝说:“臣只占卜过白天的宴饮,没有占卜过夜宴,委实不敢奉命。”

    《左传》的评论员说:“用酒宴完成礼仪,但不持续无度,这是义;完成礼节,而又不使君王酗酒,这是仁。”

    虽说君命不可违,但天命更不可违。孔子(前551年~前479年)曰:“当仁不让于师。”意思就是,面对做仁义之事,即便是老师,也不用与他谦让。

    陈国第一次灭亡时,公子完的五世孙陈桓子开始在齐国昌盛。等到楚国第二次灭亡陈国,他的八世孙就掌握了齐国的政权。在史书上,陈成子的另一个大名叫田常,曾任齐国大夫。田常弑弑而夺人之国没有仁义可言,此后的齐国则改称田齐。

    这祖孙几代表面上有天壤之别,但是我一直觉得公子完寄人篱下时的种种表演都是伪善之举,他推辞做卿只是不想在要害部门得罪人罢了,鸠占鹊巢的城府可见一斑。

(四)

    公元前607年,郑国接受楚国命令攻打宋国,郑宋两国激战于大棘(今河南睢县),宋军大败。郑国囚禁了宋军副帅华元。这华元成阶下囚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自己宴请不当造成的。

    战斗开始前,华元杀羊犒劳将士,给他驾驭战车的军士名叫羊斟,不知什麽原因没吃上羊肉。战斗打响后,羊斟说:“分羊肉的时候,先生作主。今天作战,却是我当家。”他把战车驰入郑军之中,因此华元遭擒,宋军战败。

    《左传》的评论员说:“羊斟不是人!为了个人私怨,不惜祸国殃民,这样的行为,应受最重的刑罚。《诗》所谓‘人中的坏人’,害群之马,不正是羊斟这种人吗?用残害民众来图一时的痛快!”

    我认为评论员的说法欠妥,华元遭擒怎么可以完全怪罪于下人呢?华元自己恐怕要负很大的责任。后来发生的事可以很好地证明我的看法。

    宋国人用一百辆兵车、四百匹毛色漂亮的马匹向郑国赎回华元。赎物交了一半,华元自己逃离回来。他站在城门外,报明身份,然后入城。见到羊斟,他说:“是您的马出了毛病吧?”羊斟回答:“不是马,是人!”说罢,他逃奔鲁国去了。

    华元回来后督工修筑城墙,筑城的民众唱道:“鼓瞪着眼,挺个大肚,丢盔弃甲回故土。络腮胡,络腮胡,败军之将还跋扈。”华元让随从回唱道:“有牛就有皮,犀兕(si,雌犀牛)多得很,丢了盔甲不要紧!”筑城民众继续唱道:“纵然有牛皮,哪还有红漆!”在牛皮上刷红漆大概是指死要面子吧。华元听了,赶紧对随从说:“他们人多口杂,我们说不过。快走!”

    看吧,宋国的群众不仅歌唱得好,眼光更是犀利。不做深刻的自我剖析和批判,而以替人脱罪的方式掩盖问题、维护一团和气,不是明智之举,而是亡国之兆。

    有伟人说,革命工作就是请客吃饭。请客吃饭搞不好是要惹来天大的祸事的。郑国却一而再、再而三引火烧身。

    公元前604年,楚国人献给郑灵公一只大鼋(鳖的美称)。公子宋和子家来见灵公,公子宋的食指忽然自己动起来。他让自家看自己的食指,说:“以往出现这种情况,我一定能吃上珍奇的美味。”二人进宫之后,看见厨子正在屠宰大鼋,二人相视而笑。郑灵公问他们笑什麽,子家把刚才的事说了。到了大宴群臣分享美味时,灵公把公子宋召来,叫他站在一旁却不给一点鼋肉给他吃。宴会还在进行中,公子宋很生气,把手指头戳到盛鼋的鼎里面,再拿出来舔一舔,拂袖而去。郑灵公勃然大怒,扬言要杀死公子宋。

    公子宋找子家商议,想先下手杀死灵公。子家说:“牲畜老了尚且不忍杀死,何况是国君!”不料,公子宋反过来在灵公面前诬陷子家。子家害怕了,只好跟公子宋合谋。当年夏天,他们杀死了郑灵公。

    孔子编撰的《春秋》记载:“郑公子归生(子家)弑其君夷。”这是因为子家权力不足,没有制止公子宋。然而,换个角度讲,不成人之美而祸起萧墙,说的不就是郑国之流吗。

(五)

    与人为善,关键时刻会因当初的一顿饭让自己逢凶化吉,这事说的是晋国的三朝元老赵盾。

    晋灵公是个顽劣的主子。历史上,称呼中凡带个“灵”字的君王,一般都是不得好死的。

    晋灵公不仅横征暴敛,还以滥杀取乐。一次,厨子燉熊掌不熟透,他就杀了厨子,放在畚箕里,让女人用头顶着走过朝廷。赵盾和同僚士会看见了死人的手,问起缘由,十分担心。两人准备进谏,士会说:“让我先去,他不听,您再接着进谏。”

    士会进宫,入门、进庭、升阶,三进之后到达堂前檐下,晋灵公才看了看他说:“寡人知错,正要改正。”士会叩头答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国君真能这样,善始善终,国家就有了保障,臣子有了依靠,万民也有福啊。”

    可是,晋灵公说改却仍然不改。赵盾屡次进谏,晋灵公很讨厌,想派人刺杀他。一大早,派去的人前往赵家,只见卧室门已经打开,赵盾穿戴整齐准备上朝。时间还早,赵盾正襟危坐,闭目养神。来人退出赵家,叹息一声说:“时时刻刻不忘恭敬,真是民众的主人。刺杀他是不忠,违背国君的命令是不信,二者触犯一条,不如自己去死吧。”说罢,他撞死在槐树上。

    公元前607年九月,晋灵公请赵盾喝酒,宫中埋伏好刀斧手,准备杀死赵盾。赵盾的警卫提弥明察觉到异常,快步上殿说:“臣子侍奉国君饮酒,超过三杯就是失礼。”于是,他搀扶赵盾下殿。晋灵公唤来恶狗追扑赵盾,提弥明拦住,与狗搏斗,杀死恶狗。赵盾说:“不用人而用狗,虽然凶猛,有什麽用?”赵盾边战边退。提弥明当场战死。

    当初,赵盾曾在首山田猎,看见一名叫作灵辄的汉子饿倒在地。赵盾问他有什麽病,他说:“饿病。三天没吃饭了。”赵盾给他饭吃,他把饭留出一半。问他为什麽这样做,他说:“我做奴仆已经三年,不知母亲是否还活着。现在离家不远了,请允许我把这些饭留给母亲吧!”赵盾让他全部吃完,另外准备了一盒子饭和肉,放在袋子里,让他带回家去。后来,灵辄当上晋灵公的宫中侍卫,这次也参与对赵盾的伏击。他掉转戟头,救出赵盾。赵盾问他为什麽要救自己,他说:“我就是您当年路遇的那个饿人。”问他姓名住址,他不回答,转身逃亡去了。

    没过几天,晋灵公被人杀死在桃园。赵盾还没走出国境,听到这一消息就匆匆赶回去,重登卿位。太史董狐记载“赵盾弑国君”,并在朝廷上宣布。赵盾解释说:“不是这么回事。”董狐回答:“您是正卿(位同宰相),逃亡而没有出境,回来又不讨伐叛贼,弑君者不是您又是谁?”

    孔子后来评论道:“董狐是个好史官,秉笔直书,不加隐讳。赵盾是古代的好大夫,为了法规而蒙受恶名。可惜,如果出境了,就可以避免弑君的罪名了。”

    综合以上饭局内外来看,春秋还算是个好时代!在一个好时代,请人吃饭,何烦改天。(完)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