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选专业和择业的问题

又到高考时分了。突然有人问我,孩子要高考了,应该如何报志愿。我跟他不熟识,对他的孩子更是一无所知,当然什么建议也提不出来。但后来想了一下,高考报志愿还真是个学问。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嘛。实际上,现代社会了,嫁错郎可以改嫁,独处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倒是女也怕入错行。

高考选专业和择业是连在一起的。高考报志愿说到底是择业问题,择什么业好呢?这是个问题。

估计谁都会觉得“每天睡到自然醒,数钱数到手抽筋”的就是好行当。问题是,除了富二代,或者贪二代,数钱数到手抽筋的不大可能每天睡到自然醒,每天睡到自然醒的不大可能数钱数到手抽筋。但富二代不是行当,贪二代更是高危,入行要谨慎。

有道是“行行出状元”,这是真的。但另一件事也是真的:不管哪一行,当状元不容易。对于一般人来说,慢说状元、榜眼、探花,进士已经超过期望,举人和秀才更现实一点。但行行出举人或者秀才吗?不一定。有的行当太小,除了状元,就没有别人多少位置了。像故宫文物修复,个顶个都是顶级专家,但全国都不需要几个。天体物理研究大爆炸起源也是一样,干这行就只有状元一条路,否则啥也不是。

对于有志、有质青年,本来就是直奔状元、榜眼、探花去的,起码是进士,那选什么就是海阔天空了。有“高考选什么”的问题的,大多是奔举人、秀才去的,就要考虑行当的容量和上升空间了,也就是说,“有前途的专业”。

什么才有前途的专业呢?这是不好说的。大多数人看前途是根据过去历史或者当前的时尚来推断的,但前途、前途,这是面向未来的。要是谁都轻易看准未来,世界上很多事就完全不一样了。有些一时火爆的专业,转眼就成夕阳职业了,像早些年好些学外语的;或者入职要求根本不是那回事,像好些“学金融”或者“企业管理”的,本科金融、管理啥也干不了。有些冷门的专业,甚至前人“泣血劝退”的专业,转眼就成大热门了,如眼下的芯片设计、制造。

有些专业是千年蓝筹股,增值不快,但稳妥,如各种工科,像机械、电气、化工、土木等。不管风云如何变化,这些专业永远是刚需,永远是添花时的锦,但非但永远不是挣大钱、挣快钱的地方,入行要求还挺高,各种数理化硬科目一样不少,偷不了奸、耍不了滑。好处是这一脚站进去,站住了,那还真是站稳了,不会随风云变幻而突然发现脚下的硬土变流沙了。

对于中国这样以制造业立国的国家,这些工科将是长期刚需。具体的技能会与时俱进,尤其是数字化的压力,但从专业前景来说,还真是常青的。

纯理科的出路和工科不一样,搞研究的是钻象牙塔,永远是少数人的事,但有了理科基础,转工科是有优势的。学物理的转机械、航空航天的不少,学化学的转化工更是熟门熟路,生物科技是新质科技很火热的分支,更是理论与工程高度融合的行当。

有意思的是学数学的。过去认为这是象牙塔里的象牙塔,但大数据突然使得各种数学人才很抢手,数值仿真和可视化也是高度依赖数学的,人工智能在本质上也是数学。这样转一转在时间上好像是走弯路了,但现在很多工程领域里,本科不够用了,硕士、博士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是象牙塔里的人物了,由理转工未必不可取,何况有多少工科本科进入读研时,深感数学不够用的,请举手。

事实上,搞金融的有不少数学、物理出身的,物理和数学本来就是交织发展的。还有不少搞自控的,自控理论在本质上就是应用数学。

在科技发展速度快、流动性大的现在,本科学什么依然重要,但不是决定性的。哪怕专业对口,入行后也很快会发现知识跟不上,需要更新、升级。要紧的是打好基础,以便灵活转型。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快,旧的机会不断消失,新的机会不断涌现,从一而终少了,职业转型是常事。不管是精钻专家,还是高素质全才,机会青睐有准备的人,这个准备永远是基础。

中国人素来青睐理工科,有道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但文科的重要性不应低估。世界说到底是由人和自然组成的,文科就是管“人”的那一部分。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下到人情世故,上到军国大事,都需要对人和人之间的事有足够的理解。学好数理化很重要,但蔑视文艺史哲就不对了。这不是高冷,而是轻狂。

但要学文科作为安身立命的本事,和纯理科差不多,需要有直取状元的本钱,否则有可能啥也不是。但学一门安身立命本事的同时,研习一点文艺史哲,对于修身养性和事业,都是有好处的。哪怕泡靓妹帅哥都有用。靓妹帅哥多看就乏味了,只有知书达理的魅力是永恒的。理科是基础,文科也是基础,文转理、理转文,都是通途,不存在文科生低于理科生一等的事情。

文科在很多方面不具备理工科的可重复性和可独立验证性,但文科思维不是天马行空、自由心证,是需要缜密的逻辑思维和考证的。文科思维重视创意和联想,是理工科思维的推理和归纳思维的有用补充。

但安身立命的本事千千万,什么才是有容量的举人、秀才行当呢?

不断有一波又一波的的热门行当,网商、自媒体、教培、手游都曾经是很热门的行当,但由于各种原因,来的快去的快。机会来了要抓住,但要切记,成功的门槛是双向的,容易跨进去的,也一定容易被挤出来;反之,难以跨进去的,也不容易被挤出来。

机会也是稍纵即逝的,要及时抓住,不仅要看准机缘,还需要有足够的本事来接着。很少有人能在合适的时候正好拥有合适的技能,但基础宽泛的话,适应能力就强,就能抓住机会。

同时,兴趣与行当的匹配非常重要。工作狂不是失心疯,而是兴趣爱好与工作正好重合。游戏狂找到电竞的工作,还不得如饥似渴、没日没夜啊。但大多数人的兴趣都是在“不来钱”的地方,兴趣爱好与工作重合的机会很少。相反,兴趣爱好还是耗钱的地方。

兴趣和工作干得好坏也是密切相关的。不喜欢的时候有可能干得不错,但只有喜欢的事情才可能干得出色。做事出色是差异化的基础,做不到差异化,做不到你能做到而别人做不到,就别谈事业成功。哪怕溜须拍马,也得差异化,否则免不了马屁拍到马脚上。

但兴趣爱好与工作大体对接还是可能的,这需要兴趣爱好广泛,才能“广种薄收”,拉大网抓鱼。这和饮食一样,有人特别挑食,要吃得高兴不容易;有人吃嘛嘛香,到哪都吃得高高兴兴。

从事有兴趣的工作是重要的。很多人对工作很怨,成天想着退休,除了996,最大原因可能还是工作只是看在钱的份上,实在不是自己想做的。这样的苦难行军即使赚了很多钱,人这一辈子也就没了,得不偿失的。

当然,有一个问题:孩子常常对喜欢什么最多只有模糊的概念,成人也只有具体做了一门工作才能确定是否喜欢。这里的兴趣与喜欢只是大门大类,不是具体的。十几岁的高中生是不会“我这一辈子非数据库不嫁”的。但一心想从军的人,去了比较文学,这就是对错口了。但从军如愿了,甚至如愿到海军了,到底是上驱逐舰,还是下潜艇,或者是当海飞,这个能对准最好,偏一点也算正常。

不过中国教育有一个大问题:天天灌输“你要好好读书”,但为什么就语焉不详了,弄得很多聪颖好学的孩子到后来都在不知道终点、不知道目的的苦难行军里挣扎,厌学了。选专业也由不得自己,被家长或者老师安排进“有前途”(实际上只是有钱途)但无感的专业,学业有成但丧失目的成为令人沮丧的常态。

但是,凡事总有个但是。有些人唯一的兴趣就是赚钱,什么来钱爱好什么,没有太特别的一技之长,但很会抓机会、赶潮流。对于他们来说,选什么专业不重要,赶上潮流就是一切。

其实,能永远抓住机会,也算是“赶潮流”专业里的状元了,是真本事。问题在于很多并没有弄潮儿的本事,但想借潮头的光,那就要看运气了。赶上了,跟在资本后面割一茬韭菜根;落下了,就呛了一肚子苦水。

其实不必哀怨。谁都希望出人头地,但看看左右,要是没有比别人优秀,比别人高一头只是运气,撞上了不是本事,错过了也没什么可说的。这一点对一些投身互联网经济的人特别要注意。

互联网经济最大的特点在于创意。有些创意具有技术门槛,像抖音、头条不光是视频、文字网站,还有人工智能的推送技术,能想到不解决问题,能做到才行,这些实际上还是状元的活儿。有些创意就没有技术门槛,像网上带货、团购。但这些行当不是举人、秀才的行当。除非能永远有新的重大创意,永远赶在潮头的前面,分分钟被同质竞争内卷是必然的。这些高内卷行当很难成为理想择业的对象。

绕了半天,应该怎么择业呢?

1、 选自己爱做的职业,而不是“别人”说的好职业,否则是一辈子苦难行军,赚再多的钱也抵不上失去的时间

2、 要差异化,而不是大路化,这才可能避开内卷

3、 世上无捷径,知识基础和工作、专业是金字塔的底座和塔尖的关系,底座宽大,塔尖是不是在正中都是稳当的;但基础与从事的专业成了水管子对接的话,对不上才是常态

4、 人生不能靠运气。撞上大运了,自然要紧紧抓住;但更多时候是撞不上,或者运气来了,运气又走了。笨办法才是最可靠的好办法

做到这几点,择什么业都不大重要了,做不了状元,秀才、举人还是做得到的。再说,不是行行出状元嘛,状元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是从秀才、举人过来的。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