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的军功和皇帝的军功,不是在一个评价体系内的
【本文由“观察者网用户_369427”推荐,来自《唐太宗能够快速评定突厥,刘彻打下的基础是非常重要的,主要几个原因》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王白蔹
君王家的名正言顺和财主家的名正言顺不是一回事,君王家所谓名分,是讲不能政出多门,要有必要集权。和血统无关,而是和能力,德行挂钩。最早提出名分观的荀子在《王制》中这样解释:“人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穷矣。”李世民和支持他的人认为唐朝有危机,该有一个核心,舍我其谁,这个认识没毛病。
我国古代的道统观念是贤者行仁政,故有天下。韩愈在《原道》中这样解释:“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改朝换代都要流血,但只要能遵天道行仁政,新主就是天下之主。李世民和唐代士人将其比作周公,说明他的正统性。后人有论及李世民的缺点,也是提到他有违孝悌之道,而绝非认为他缺乏成为皇帝的道统。因为孝悌之上还有天道,大义,社稷。
判断一个帝王做一件事的动机,不能完全靠捕风捉影,而要他年轻的时候志趣是什么,实际在做什么。比如你认为朱棣是因为考虑名声而不断北伐,这个肯定是错误的。因为朱棣做燕王的时候北伐也是非常频繁的。
洪武23年,朱棣率军出古北口,打败北元军,收降元将乃儿不花。
洪武24年,朱棣率军北伐,打败北元军,收降元将阿失里。
洪武28年,朱棣率军北伐,讨伐野人女真。
洪武29年,朱棣率军北伐,擒元将孛林帖木儿。
所以靖难之后的北伐,是之前行为的延续,并不是心虚和作秀,从统治者的角度来说,这种征讨是他比较擅长的,有把握取得胜利的,也是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策略。
李世民也同样如此,他说:“朕以弧矢定四方。少尚威武,不精学业。”他最大的爱好是狩猎和练武。他做秦王的时候他一直在打仗,十四五岁随父亲征,十八岁解雁门之围,十九岁举兵起事,二十岁灭薛仁杲,二十一岁平刘武周,二十二岁攻王世充,二十三岁俘窦建德,二十四岁败刘黑闼。因为他是个马上皇帝,所以即位后对外征伐比较多是非常正常的,没有玄武门这个事,他也还是爱打仗,因为这是他习惯行为的延续。
李世民本人内圣外王,代表的也是一个集团的利益,这个集团进取心比较强,即使李世民有了懈怠,他麾下的文臣武将也是想打的,会不断劝谏。魏征就上了十思疏,劝谏他不要半途而废,要居安思危。也说明秦王这个集团代表的主要是王朝中下层阶级的利益,他们不胜突厥袭扰和岁币勒索,希望靠战争打败外敌,获得军功的同时,开疆扩土获得封地。从结果来看,当然也是为了国家长治久安。
您说得有一定道理吧!
我也认为李世民、朱棣等都是一代雄主!
但我还是补充几句,朱棣之前的北伐,和当皇帝之后的北伐,不仅规模不同了,而且意义也不同了!因为身份的巨变,之前是以将领身份,赢了有军功,输了有责罚;而以皇帝身份北伐,是不能输的,如果败了,那输掉的就是皇帝的权威。
将军的军功和皇帝的军功,不是在一个评价体系内。
同理,您列出来的李世民的履历,反而确认了他也是以领军将领的身份,在父亲的领导之下,即便再能征惯战和能力超凡,仍不能成为夺位的理由,而且夺地还是父兄之位。只不过,在您巨大的功绩和威望面前,那些瑕疵被遮盖和故意忽略了,大家也就黑不提白不提了,否则三纲五常,忠孝仁义,这些东西还怎么摆出来。虽然儒家的这些政治伦理,常常被人踩在脚下,但它却实实在在提高了后来者内乱、叛逆的政治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