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泊梁山“改旗易帜”,有网友联想太丰富了

人是一种很奇怪的动物,没饭吃了要闹事,吃饱饭撑得慌了,也爱找点事做,山东水泊梁山景区最近“该旗易帜”,把聚义厅前的“替天行道”大旗换成“义薄云天”,大概就属于这种事情。

这是梁山景区原来挂的旗子:

500

据说现在被换成了下图的样子:

500

有人说这个替换挺好的,新旗比原旗更能体现流淌于梁山好汉身上的江湖义气,也有人说,“替天行道”是梁山一百零八条好汉的终极使命和整部梁山故事的思想精髓,把这四个字改了,水泊梁山就没灵魂了。

有人更进一步开玩笑说,改为“义薄云天”还不够,应该改为“感恩的心”或者“听我说谢谢你”更有时代气息,还有人调侃说,不如干脆改成“核酸检测”更适合现在的防疫形势。

网上这些调侃充分体现了互联网时代网民的各种奇思妙想与鬼才思维,也可能确实反映了社会上存在的某些情绪,但是如果硬把它往玩笑的这些方向做过多联想,并且笃定这背后有一套自我推定的逻辑,就有点荒诞滑稽了。

当然,就我个人来说,从忠于水浒原著和梁山故事的主旨内涵来讲,还是更喜欢“替天行道”一些,因为这四个字才能真正体现水浒这部小说的气质。

读过这本小说就知道,水浒里有义气,也讲义气,甚至水浒一百零八将开会的地方就叫“聚义厅”(后被宋江改为“忠义堂”),从“义”的层面,一百零八将身上确实有一种“义薄云天”的草莽气息。

但是,“义”这个词,终究不是水浒的精髓,而且将一百零八好汉在梁山聚到一起的原始动能,或者用我们今天的话说,这一百零八条好汉的初心使命也不是一个“义”字,如果只有一个“义”字,那么这一百零八将就可能只是一群出入水泊杀人越货的草寇,根本犯不着去挑战官府。

作为一部造反小说,水浒的精髓就在于“替天行道”,这四个字,既寄托了古代中国民众对社会公平与清明吏治的朴素向往 ,又彰显了老百姓身上那股子“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不服周精神,它是梁山好汉的一面旗帜,是他们的精神追求与价值信仰。

“替天行道”这四个字的要害在“替天”,就是要代替“天”在人间的角色,所以,尽管它追求的是“道”,也必然为封建皇权所不容。古代皇帝称为“天子”,意思是老天的儿子,是“天”在人间的代理人,你把这个大旗一扯,也想以“天”的代理人身份出现,去争夺“天子”的位置,“天子”能容得下你吗?老百姓能相信你吗?

所以古代农民造反,必得先想个办法,把造反包装成天命所授,一则以否定朝廷的正当性,一则为自身造反赋予正当性,其中最常用的办法就是利用民众对上天的无知与敬畏装神弄鬼。翻开历史,石人出土、狐狸人声、鱼肚出书、仙人授卷,这样的手段太多了,甚至连已经造反成功的刘邦也不惜给自己老爸戴绿帽子,说他是他老妈和一条蛟龙在水边交媾所生。

水浒自然也逃不脱这样的路数。

《水浒》原著中第一次出现“替天行道”四字,就是宋江从江州上梁山后、又回家接取太公,路逢九天玄女娘娘授天书,那绝对是书中最荒诞的一个章节。原著是这样写的:娘娘法旨道:“宋星主,传汝三卷天书,汝可替天行道:星主全忠仗义,为臣辅国安民;去邪归正;勿忘勿泄。”

作为精神旗帜的“替天行道”大旗在书中第一次出现,是在第六十一回 《吴用智赚玉麒麟 张顺夜闹金沙渡》,卢俊义到了梁山后与山上的头领交手后见到这面杏黄旗,上面绣着“替天行道”四字。第二次出现是在第七十一回 《忠义堂石碣受天文 梁山泊英雄排座次》,从新置立旌旗等项,在山顶上立一面杏黄旗,上书“替天行道”四字。

在后来改编的电视剧水浒中,宋江新人上山,投入时任梁山寨主晁盖麾下时也有相关描述。宋江:“要让梁山兴旺发达,永立不败之地,小弟以为单凭一个义字还嫌不够,”晁盖:“依贤弟之见……?”宋江:“小弟叫人绣了一面大旗。仁兄请看——”一个小喽啰把一面杏黄大旗迎风一展,四个大字赫然出现在众好汉面前,晁盖指着大旗念了遍:“替天行道。”宋江:“小弟有几句话要和仁兄和众头领讲。”晁盖:“贤弟请讲。”兄弟们聚拢来,宋江站在正中,晁盖站在一边,宋江目扫全场,发表纲领演说:“我们这些人哪个生来就是强盗!无非是奸臣当道,残害忠良,我们才被逼上梁山,不得不反!我等都是有志之士,只是报国无门!又有哪个生来愿作草寇!脸上带着两行金印,一生被世人耻笑!我等兄弟在此共聚大义,并非只为打家劫舍,杀人放火,贪图一时的快活,各路义士相聚这梁山,为的就是除暴安良,辅国安民,匡扶正义,替天,行道!”众人齐呼:“替天行道!替天行道!”晁盖:“擂鼓,挂旗!”

晁错的宽厚,宋江的野心,以及后来整个梁山一百零八条好汉的命运,都在此借“替天行道”这面大旗埋下了伏笔。多好的历史故事,改成“义薄云天”就完全没那个味了。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