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该如何看待这次120急救的舆论危机

最近,郑州的河南大学的某大三学生脑出血去世。去世前打120急救电话,但120却没能及时赶到;学生跟120接线员的对话被人曝光,很多人对接线员非常愤怒,认为接线员耽误了急救。

实际上,在这个新闻发生前,北京也有一个120急救延迟的新闻事件。

这些新闻引爆了舆论,到处充斥着愤怒、声讨。

然而,发泄情绪,道德批判,其实很容易。只需要一张嘴,骂人还不是很简单的事情?

不容易的是:找到问题的症结,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在过去,我们并没有120,急病去世就这么算了。

今天,我们建立了一个框架。但其质量并不高。

为什么不高?

因为每个城市的120站点不多,急救点不多,急救车辆不多,缺乏急救工作者(司机、随车急救员)、120接线人员等,

不但人数缺乏,培训也缺乏。

比如,接线员是如何培训的,他们的操作的规范流程是怎样的?不同情境下的标准话术是什么?……这一系列有培训,有规范,有标准吗?

一个城市里的120出车站点不够多,不够合理;急诊抢救点布置不合理,120接线人数不够多,没有好的培训……那所谓15分钟,乃至更短的“拨打---接到病人”的时间限,其实根本做不到。

那么延迟抢救,就是很容易发生的事情。

而一次120延误抢救的新闻,如果只能换来整个社会的愤怒,换来道德批判,而不能换来对体系的拷问,对资源投入的改进,那愤怒和批判又有何意义?

那些被批评的一线工作者,没有得到好的培训,不知道规范的操作流程、标准话术,他们怎么知道应该如何做?一旦出问题,他们就被抛出来背锅,这公平吗?

没有良好的收入,合理的待遇,又怎么能吸引合格的人才来投身急救事业?

我们要共情被耽误的病人,就更应该希望悲剧少一些。要想少一些悲剧,就需要抱着解决问题的思路去考察整个事件。而不只是想着“如何报复”那个接线员。

补充阅读:

1,《「白色强人」与「乡村医生辞职」,对我们的医改有什么启发?

2,《新冠疫情后,我们的医疗体制该如何改革?

3,《医改面面谈(2):美国医疗体系可以给我们什么启示?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