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觉得00年代(2000~2010)是怎么样的?都有啥独特记忆吗?

我是99年的,所以想问问大家觉得00年代(2000~2010)是怎么样的?

补充说明:在我的印象里,00 年代的生活方式一直延续到 2014 年前后。在 2014 年之后,世界确实改变了很多,包括很多日常生活细节等等。

我认为主要是因为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大规模地普及,让网络不仅更加便利,而且真正意义上深入到了每一个人,世界被网络影响的程度有显著的加深。

欢迎大家补充。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作为在那个时代上完了初高中和大学的人,只能说今天的人在回看那个时代的时候,千万别带着不该有的滤镜。

今天某乎上的左人,张口剥削、闭口吊路灯,觉得自己过得是没有希望的日子。暂且不说这日子过得到底有没有希望,但如果回到20年前,会过什么样的日子呢?

糜菁熠回忆说,1990年代,在通往医院门口的大路上,经常能够见到伤者先被送到医院,工友扛着断肢或带着找寻到的断指随后赶来的场景。在手外伤高发期,医院由3~4名本院医生、2~3名进修医生组成的小组,在24小时内要完成三四十台急诊手外科手术。医院成立初期,以本地伤者居多,随着1996年沪宁高速开通,南京、苏州等地的患者也赶来。到2002年,医院年手术例数已达9000多例,之后步入近十年的稳步发展期。如今该医院手外科有着4个病区,280余张床位,年手术近15000台。……中国手外科的黄金期从1985年前后开始,一直持续到2000年后。在这黄金15年中,无论是公立医院、民营医院,还是大城市医院、县城乃至乡级卫生院,都先后开设手外科。他做过不完全统计,1994年全国有180余家公立医院设立手外科,设立专科床位7040张,有780余名专业医师,1120余名兼职医师。2000年前后,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断指再植病例已超过4万余例,成活率保持在90%以上。……广东顺德和平手外科医院曾名噪一时,如今却已更名为“和平骨科医院”。詹智勇说,到2005年后,恒生手外科医院的业务量已经下降了将近一半,之后因为患者逐年减少、手外科发展遭遇瓶颈,医院一度将名字改为创伤医院。像无锡九院、上海华山医院这样的手外科领军式医院也在转型。华山医院副院长徐文东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说,比起上世纪90年代,医院一晚上手外伤急诊有十多个病人,现在手外伤每晚急诊量只有3个左右,手外科接诊的病人中手外伤的比例只占约30%,剩下更多的是周围神经卡压、脑中风、运动性损伤、关节炎、手部先天性畸形等病人。

中国手外科手术的衰落,某种意义上说是个好事情,这意味着手部受伤的人越来越少了。

当然,手部受伤只是一个缩影。除此之外,其他工伤乃至于工亡,在当年都是家常便饭。只看死亡数字,2002年中国的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是14万,而2019年这个数字不到3万。

诚然,你可以说现在的工厂里压力依然很大,工人的工资依旧不高,你骂资本家不当人,都没什么问题——但回到当年,面对这个伤亡人数,你但凡有点良心,还能说这叫“有希望的年代”?

在这里我也不是说当年的发展没有意义。客观上说,当年的发展虽然比较野蛮,可的确在当时的经济环境下,不搞这些低端产业,的确解决不了几亿人的就业问题。而当时我们引入的很多技术和产业都是相对落后的,基础设施也不好,所以生产过程中的确有很多危险。

前两年,孟加拉国有一个纺织工厂倒塌,造成1000多人死亡、2000多人受伤。这差不多就是当年中国生产安全事故的一个放大版。你也不能怪孟加拉国政府不管事,纺织业的利润本来就薄的很,碰上个不当人的资本家,是真敢在厂房建筑上偷工减料的。

作为一个经历过当年的人,在2010年之前,国内的公知之所以多,除了主观上很多人的确受到了鼓动之外,在客观上讲,当时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的确很大。这其中经常被提到的一个例子,就是广东的贵屿。在当时,那里是全球知名的电子垃圾处理的地方,空气污染、水污染等问题极为严重,甚至于在CSI这样的美剧里,都会提到这里。关于这里的故事,你随便去网上一搜就能搜到。

500

而如今,贵屿早已经转型,中国也不再进口洋垃圾了。

当然,这倒不是说那个时代全都是不好,而是很多人在看当下的问题的时候,很容易因为当下的一切问题而忽视了当时存在的问题,甚至于远比今天更严重的问题。

举个例子,2003年的时候,因为孙志刚案引发的关于收容遣送制度的讨论,最终导致收容遣送制度在2006年被废止。今天的人可以从这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生活几个月、几年,而不需要出示工作证明、不需要办理居住证,以至于有些人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但放到2000年初,三无人员(无合法证件、无固定住所、无稳定收入)是要被遣送回家的。

当时老罗还是新东方的老师,很多段子都是在拿收容遣送制度开玩笑的。这就是当时存在的事实。

甚至于,在收容遣送制度被废除之后,还曾引发过一系列的反弹。比如在2006年的时候,钟南山在广州街头被抢了之后,又提议收容游民、重罚罪犯。当时的钟南山因为在非典防治中做出的贡献,名声很大,但即便是他,在面对社会治安混乱的情况时,也不免想到拿收容遣送制度来当做工具,更遑论其他人了。

正因为如此,所以在当时,一个农村人想要在城市里落户的难度是比较高的。当时,城市户口还属于相对稀缺的。从数字来看,在2001年的时候,国内有1/3的城镇人口和2/3的农村人口。而到了2020年,这个比例恰好倒过来,2/3是城镇人口。这其中的转折点刚好是2010年,那一年的城镇人口比例基本达到了50%。

在2010年之前,一个普通农村人想要成为城里人,能走的路无非是考大学、婚姻、军转等少数几条路。这与绝大多数人都是无缘的。在当时,假如说一个人普通的农村人无法考上大学,基本就意味着他与城市绝缘。

至于说房价,当时的房价的确是不高,但这种不高只是相对今天来说。回到当年,买房子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依然是是一个压力很大的事情。比如说,根据统计局的数据,2001年的时候济南的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是9734元,而当年的全市新房均价是1980元/㎡,即每年的工资可买5㎡左右的房子。2012年济南的在岗职工工资是3.8万元,新房均价7180元/㎡。2020年济南的全口径城镇职工工资是74906元,新房均价是1.4万元。简单点说,在济南,一直都是差不多年工资能买个5㎡左右的房子。

也正是因为如此,买房难、买房贵等等的声音,在那个年代也依然存在。反正自从我上大学开始,我就从来没有一年听说过买房子容易的。

那个时代的机会的确是多,但那个时代的人口流动也没有今天这么频繁。因为那个时代的交通不如今天发达,互联网也才刚刚起步,所以很多发财的机会,都是留给本地同乡的。

说个最直观的数据,2000年初的时候,当时的铁路旅客发送量大约是1.5亿人次左右,而2019年这个数字是4.1亿人次。换言之,那个时代能出去工作,或者说有意识远离家乡去工作的人,比今天要少得多。你拿着今天的眼光去看,说我当年只要去了哪哪哪儿就发财了,这就是马后炮了。

我知道,有些人怀念的是那个“充满机会”的年代。但如果你知道80年代进城会被当盲流、90年代去深圳还要到边防管理部门开证明,在2000年到北京找工作有可能直接被抓近收容所。

另外,还有个值得一说的地方,当下公务员队伍的风气整顿是从10年前开始的。在此之前,政府部门的风评其实很差,吃拿卡要现象非常严重。与此同时,那个时代虽然也开始了公务员招考,但远不如今天规范化。如果说今天你看到几百比一的报考比例,觉得难的不行的话,回到当年,也许只有几比一的比例——但很不幸,那个“一”不是你,2:1的报录比和2000:1的报录比对你来说没有区别。

至于说那个年代有没有希望,倒不妨用润出去的人来说话。

从中国历年的移民人数来看,2000~2010年间,是中国移民数量最多的时间段,甚至于比2011~2020这10年还要高出一大截。换句话说,别看今天平台上的人说的热闹,但真能跑的,早在十几年前就跑掉了。

从留学人数来看,清华北大在2000~2010年间出国留学的人数,无论是在比例还是绝对数字上都超过了2019年。以清华为例,其在2001年的留学人数达到了1100多人,而在扩招了几倍的情况下,到2019年这个数字只有1030多人。当时,清北这种学校甚至会有一个班的同学能在美国开同学会的情况。而在当时,差不多只有1/10左右的人才愿意回国。

如果那个年代真的如很多人所说有希望的话,也不至于这么多人跑了不回来。

当然,我没有指责他们的意思。我只是想说,当年那些学习成绩好、家底厚的人,对这个国家的发展都不报什么希望,普通人对国家的希望从哪儿来的呢?今天所谓的“希望”,所谓的“成长空间”,只不过是一种马后炮似的,带了很多滤镜的怀旧而已。

毕竟,以今天很多人的尿性,你把它们放回到那个换个城市还要办暂住证的年代,润的声音只会比今天更高。

而如果把过去的20年分成两个时间段的话,我反倒是觉得对大多数人来说,其实过去10年反而是更好的。至少,在我老家的农村,过去10年里一多半的人都重新翻盖了新房子,青年人基本上都买了车——虽然是几万块的国产车,但也是正儿八经的汽车。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总结那个年代,可以说,那是一个如果你考上了好大学并且学习成绩好,却又没有留学和移民的想法,你的同学会认为你脑子有坑的年代。

那个年代可能的确是一个“黄金年代”,但却是只属于少数人的“黄金年代”。

总的来说,如果现在的你同时拥有以下三个条件:

1、农村家庭背景

2、家中存款无法负担二线城市的首付

3、就读双非大学

那么回到当年,富士康欢迎你。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