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二虎,谁当先?(中) 四野名将韩先楚、邓华同台竞技
一山二虎,谁当先?(中) 四野名将韩先楚、邓华同台竞技
百 祺
二、韩先楚、邓华同台竞技
1.辽沈战役
1948年9月辽沈战役第一仗,是韩先楚、罗舜初指挥3纵、2纵5师和炮纵攻打义县。义县城墙高大坚厚,有人建议,挖洞装炸药破城。韩先楚说用大口径榴弹炮更简单,他指点打中间靠上一点,打塌的砖石形成漫坡,方便战士冲锋,一举两得!东野炮兵专家、炮兵纵队司令员朱瑞,听得连连点头。其后4小时拿下义县,歼敌万余人。林彪称赞:这是以最短促的时间,攻歼固守坚固工事之敌的新记录。
各纵队清扫锦州外围据点时,以3纵攻打配水池和大疙瘩的任务,最为艰巨困难。敌自吹为“第二凡尔登”、“固若金汤”的配水池,是锦州城北高地一座钢筋水泥堡垒,周围明暗火力点密布、交通壕纵横,壕外是雷场。大疙瘩是古烽火台改造的坚固地堡;它与配水池呈犄角之势。林彪交代韩先楚:“这里是锦州的门户,不打下它,就没有攻城制高点,就拿不下锦州。”1948年10月12日凌晨,发动攻击,经一天浴血苦战,20团1营夺取配水池后,600多人仅剩6人。但大疙瘩未克;韩先楚亲临火线,发现其后有一条补充兵员和弹药的交通壕,派一个连侧击,断其“命脉”,一举攻占。
总攻锦州,主要突击方向为南北对攻。城北是敌防御重点,由韩先楚指挥2纵、3纵、6纵17师和炮纵主力攻打;邓华指挥7纵、9纵和炮纵一部,突击城南;段苏权率8纵加1纵炮团,对城东进行辅助攻击。
14日总攻,3纵在炮火掩护下,仅10余分钟突破城墙,接着又攻打一个又一个坚固楼房工事;会同兄弟部队摧毁了国民党东北“剿总”锦州指挥部及第6兵团司令部;范汉杰出逃,敌陷混乱、土崩瓦解。锦州31小时即告解放。3纵一路攻坚、啃硬骨头,异常艰难、伤亡惨重,歼敌1.5万余人。
邓华指挥7纵也较快突破入城,不到2小时,首先攻入敌核心阵地。敌重点设防城北,没想到城南又杀来一支主力部队,一路过关斩将、进展迅速、直捣黄龙;范汉杰措手不及、左支右绌,但大势已去、无力回天。7纵在攻锦战役中歼敌3万余人,居各攻城纵队之首。7纵的战果辉煌,得益于邓华战前的细心谋划,其排兵布阵,除多消灭敌人、多缴获,还布置防兄弟部队插入、分一杯羹。战斗收尾时,旧城有敌万余,7纵拒绝别部参战,为己扩大战果。【3】其后,7纵参加围歼廖耀湘兵团,歼敌万余人,俘敌军长郑庭策。
辽西会战,韩先楚指挥3纵一举摧毁廖耀湘兵团通讯指挥所和3个军部,敌群龙无首、混乱不堪;10多万人马,两昼夜间全军覆没。此役韩先楚功居榜首;3纵还生擒蒋军名将廖耀湘。整个辽沈战役,3纵共歼敌3.9万余人。
2.海南岛战役
1950年2月1日,15兵团司令员邓华召开解放海南岛的作战会议,邓华等人提出偷渡的设想,得到大家认同。然而,对渡海运载工具和大规模作战的时机等问题,43军军长李作鹏和40军军长韩先楚争论激烈。李作鹏觉得只有装备登陆艇和机帆船,才能大打,这样风险小、把握大。韩先楚认为等装备延误战机,应尽快大举登陆,木帆船是唯一的选择。双方争执不下,林彪裁决:按李作鹏的办。【4】会议最终决定,采取“积极偷渡、分批小渡与最后登陆相结合”的作战方针;渡海登陆工具以改装机帆船为主,渡海作战时间延长到6月,甚至是“以争取1950年完成任务为原则”。【5-7】韩先楚觉得大量改装机帆船不现实,最后只能用木帆船。他了解到,在谷雨(4月20日)前一段时间,常有北风或东北风可利用,过了谷雨便是逆风。韩先楚当机立断,违令自行部署;他和军党委统一意见,不向下传达广州会议内容,规定在3月份前,必须完成一切作战准备工作。40军一直在抓紧作战训练,节假日也不休息。
此时,海南蒋军一面抢建海岸防线,一面组织多路优势兵力清剿我琼崖纵队。琼纵处境越来越艰难,面临生存危机。冯白驹司令员希望大军迅速渡海,或派小部队偷渡,支援他们。年初已计划43军一个团先行偷渡,一直没实现,林彪很不满意。2月16日,林彪召见邓华,开口就问:40军为什么不动?邓华无语,他难以解释为何坚持“43军先动,40军后动”。第二天,野司告知韩先楚:你军也可自行组织小规模偷渡,具体情况由你们酌定。【4】
3月5日,40军一个加强营偷渡成功。3月22日,韩先楚要求40军提前登陆作战,与邓华发生激烈争论,林彪来电支持执行野司命令的邓华;【5】此后,性格刚烈的邓华留下了心结。【6】至 4 月1 日, 40军和43 军各有2批共8000 余人偷渡登上海南岛。谷雨将至,韩先楚心急如焚、朝思暮想、夜不能寐。4月6日晚,韩先楚口授,起草了长篇电文;4月7日凌晨,分别致电15兵团、四野、军委,【5】要求立即发起海南战役,并立下“军令状”:“如果43军未准备好,我愿率40军主力渡海作战。”他已下定破釜沉舟的决心,就是用一个军,他也要拼死一搏全力拿下海南岛!
韩先楚一而再、再而三的强烈要求、犯颜苦谏,甚至越级报告;重点做了林彪的说服工作:继续偷渡,风险增大;船只有去无回,难以为继。如错过谷雨,海南解放将长期拖延,后果难料。林彪终于被打动了,当即批示“按先楚同志意见办!”毛主席也表示同意。【6,8-9】4月10日,中央军委下达大举强渡作战命令,告知15兵团立即实施。【6,9】43军措手不及,改变计划,尽全力也只能勉强保障近2个团渡海。因韩先楚的远见卓识、机断专行,40军有6个团参战,这才保障了足够的兵力。4月16日19时30分,12兵团副司令员、40军军长韩先楚和解方(40军第一副军长)领军,乘木帆船出征,率先成功登陆,突破敌军防线。
毛泽东基于金门岛失利的教训,指示登岛部队中要有统一指挥2个军的指挥官。韩先楚随军登岛,现场指挥、临机应变,这最有利于战役的胜利;他是兵团指挥员,理应全权指挥。邓华没有执行毛泽东的指示,他掌控一切,隔海遥控、发号施令,事后引起一些议论。【5,7,10】有文章回忆“在登陆战役中由于种种原因, 四十军军部除与上级指挥部和琼崖纵队沟通了横向联系外, 与其它兄弟部队, 特别是与四十三军登陆部队却没有沟通电台联系。”【11】战斗中,40军与43军不能直接联系,不了解对方战况,实际影响协作、徒增伤亡;其间,43军登陆部队深陷重围,正在拼死抵抗,40军却毫不知情。韩先楚是经过分析、研究,才得出了准确的判断,取得了战斗的主动权。【8】
海南全岛解放的日子是1950年5月1日;其后不到2个月,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6月27日美国第七舰队封锁台湾海峡。此前,韩先楚并不知琼州海峡有强敌封锁的危险,但他明白拖延的风险难测;岛上我军(偷渡部队和琼崖纵队) 3万余人【6】的安危,也让他寝食不安!正是韩先楚的军事战略家眼光、锲而不舍地拼命苦谏,才使新中国避免了一次重大的挫折!
3.抗美援朝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为防不测,中央决定以战略预备队四野13兵团为主,组建边防军。林彪、罗荣桓提议由邓华取代黄永胜担任该兵团司令员,最终15兵团司令部与13兵团司令部对换。1950年10月19日,13兵团入朝,邓华任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员,是彭德怀司令员的主要副手。邓华、洪学智(副司令员)提出先头 4 个军一起入朝,再调一个军维护后方;彭德怀赞同,中央批准后,还安排了其他后续部队。这使我军形成了有力“拳头”,取得初战的一个又一个胜利。
1950年10月,韩先楚参加抗美援朝,先后任志愿军副司令员、19兵团司令员;从第一次战役到第四次战役,韩先楚都在前线指挥作战。第一次战役,他指挥部队连续突袭、攻其不备,对冒进之敌以迎头痛击。11月13日,研究第二次战役的作战方案,韩先楚提出以德川为突破口,用3个军出击,断敌退路,配合正面各军夹击敌人。邓华不以为然:应避强击弱,在东线围点打援,运动歼敌。他质疑:前后各3个军,兵力平分,若穿插不进怎么办?韩先楚回应:3个军还插不进去?我用2个军,保证打进去!最后,彭德怀选定韩先楚的方案。
11月25日黄昏,韩先楚指挥38、42军出其不意对德川、宁远韩国7师、8师发起攻击,歼敌大部。美国媒体惊呼:“大韩民国军队第2军被歼灭,业已被完全消灭不复存在。”韩军迅速崩溃,美军主力右翼暴露,韩先楚意识到,必须抢先断敌退路,否则机械化之敌会逃之夭夭。他当机立断,指挥38军主力向军隅里攻进,113师长途奔袭、大胆穿插敌后三所里,同时抢占龙源里,切断了敌退路。113师14小时前进72.5公里(地图直线距离,实际山路更长),创造了步兵进攻战的奇迹!其后,我军多路出击,敌军全线动摇、崩溃,10天败退300多公里,逃至三八线以南,美军第8集团军司令沃克中将在溃逃中翻车身亡;美报刊称这是“美国陆军史上最大的败绩”。 38军因此被彭德怀誉为“万岁军”,并称韩先楚是“万岁军”的“运筹人”。
12月31日17时,第三次战役打响,韩先楚指挥主攻方向的西线4个军和人民军1军团,突破“三八”线防御阵地,直取汉城,其后打到“三七线”。在追歼逃敌的过程中,韩先楚发现,新任美第8集团军司令李奇微放弃汉城后,是有计划后撤,每天只撤20~25公里,算好为我军一夜行程,以保持接触;企图待我补给不足的疲惫之师深入后,择机杀回马枪。韩先楚深窥其奸,见好就收;他报告了彭德怀,并建议收兵。1951年1月8日,韩先楚在汉城宣布第三次战役结束。1月25日,趁志愿军急需休整、补充的时刻,李奇微发动大规模反攻。形势极为不利,韩先楚认为难以直接粉碎敌进攻,应利用有利阵地消耗敌人,寻找战机。他将此想法报告彭德怀,得到认可。我军第四次战役采用“西顶东放”方案,即韩先楚率部在西线顶住敌军主力,待东线敌人深入、突出后,邓华率我军主力择机歼敌,以反击、粉碎敌进攻。
天下没攻不破的防线,面对火力强度高出几十倍的强敌,大规模防御是自寻绝路,世界无成功先例。只有中国军人,才能创造奇迹!韩先楚探索了现代战争条件下运动防御的新战术,取得了成功的范例。他深入防御阵地,指导兵力、火力布置,战斗中不断总结经验,修正、完善。韩先楚创造性地采用了“兵力前轻后重、火力前重后轻”,火炮疏散配置、阵地机动防守、各部逐次抗击等策略,并使用分散隐蔽、靠近突袭、夜间反击等机动灵活的战术,有效地杀伤了敌人。防御战异常惨烈,我一个团级阵地,每天承受数万发炮弹,敌机地毯式轰炸,连小石块都炸成粉末。志愿军以血肉之躯,抗击敌钢铁洪流;节节抵抗,有效地阻滞了美军;战至2月7日,敌14个昼夜仅推进18公里。此时,东线之敌进入砥平里、横城一线,态势突出、翼侧暴露;战机显现。
邓华想先打横城,他觉得:砥平里美军战力较强,有工事,不易分割歼灭,容易打成黏糊战。横城韩军战力不强,可速歼。韩先楚建议先打砥平里,他认为:从战略角度看,砥平里属枢纽,一旦攻占,敌将全线动摇;打横城消灭韩军,对全局影响甚微。彭德怀举棋不定,8日下午,他决定先打砥平里,深夜又觉打横城有把握。9 日晚,韩先楚来电,再次力主先打砥平里;彭德怀给邓华发电,先打砥平里。其后,他又顾虑是否干预前线指挥员过多?便致电邓华:“究竟如何打法,由你最后决定”。【7】邓华当然用自己的方案,先打横城。
11日发起的横城反击战,我军宰获颇丰,歼敌1.2万余人。13日夜,邓华指挥攻击砥平里;由于对敌情判断失误,仓促上阵、兵分多头、协同不利,又缺少炮火支援(40军军长温玉成称之:“没有协同的乱仗!”);志愿军战士英勇无比、舍命拼杀,曾一度即将突破,最终功亏一篑,战斗失败。东线反击未达目的,西线阻击已无意义;我军撤离汉城、撤过汉江,全线转入防御,第四次战役第二阶段失利;这也给第五次战役埋下了隐患。砥平里之战使美军了解到,志愿军火力弱、持续力差等弱点。美军改进战术,整建制部队再被围,便用装甲车辆形成环形防御,再以强大的地面、空中火力反击,使我军进攻难以为继。《美国第8军简史》称:“第2师在砥平里的英勇坚守后来证明是挡住共产党进攻的转折点。”韩先楚痛心疾首!他认为,如果先打砥平里,我军蓄势待发、全力以赴,又有炮火掩护,一定能打下砥平里(何况“没有协同的乱仗”,都差一点成功!),可粉碎敌攻势;敌将难以窥透我虚实,形势会对我有利!邓华对“打砥平里指挥上的失误”,向志愿军司令部作了检讨,并通告各军。晚年的邓华对砥平里之战又有新认识,他认为韩先楚的判断正确,砥平里难打,却是打七寸、打要害!横城歼敌虽多,只是打屁股,并不致命。他还将此作为一生中的几大军事决策失误之一。【12】
第五次战役的战前讨论中,洪学智说:“我主张把敌人放到金化、铁原地区再打……拦腰一截,容易解决问题。”彭德怀顾虑敌坦克进入平原不好对付,主张在金化、铁原以南大打。洪学智却反对;邓华、参谋长解方、政治部主任杜平也都认可洪学智的打法(前线的韩先楚也与洪学智一致)。见大家都不支持,彭德怀不悦:“这个仗你们到底打不打?”会议不欢而散。洪学智深感不安!他曾任四野王牌43军军长,后为邓华的副手,两人配合默契。洪学智为人忠厚、耿直,作战有勇有谋,责任心很强。他以“参谋有3次建议权”为由,第3次劝说彭德怀:“我们打出去……是靠两条腿,敌人是坐汽车跑。我们的人又疲劳,地形又不熟,追不上敌人的汽车!另外,打远了怎么供应呀,供应线也接不上呀!”彭德怀不做声,但决心不变。邓华也企图最后补救,他提出“各兵团小的穿插,打多少算多少,然后再向敌纵深穿插”的稳妥战法,这实际上是间接否定彭德怀的大规模穿插,最终也没被接受。彭德怀下了决心的事,旁人很难让其改弦易辙。当年让他后悔的关家瑙战斗,就是在盛怒之下,不听任何劝告,不顾伤亡、不惜代价,一定要就地消灭日军冈崎大队,“就是拼光了,也要拿下关家垴!”【13】仿佛是历史的重演,第五次战役失利,彭德怀追悔莫及,并认为这是他一生中四次军事错误之一。【12】为此,他感叹:“不听邓华言,吃亏在眼前。”“洪学智的意见是对的。”
由于美军的胡搅蛮缠,停战谈判毫无进展。1951年7月24日,彭德怀向中央军委报告,拟以军事胜利配合谈判;后准备13个军和人民军4个军用于反击作战,定于9月10日发动第六次战役。8月20日,在开城谈判的邓华和解方联名给彭德怀发电报,认为敌已建大纵深的现代立体防御系统,此时大举攻坚,对我极端不利;建议不发动第六次战役,而待敌离开坚固阵地向我进攻,志愿军以逸待劳,可大量杀伤其有生力量。最终,毛泽东采纳了邓华、解方的建议。果然,敌人于1951年夏秋季发动大规模进攻,我军依托野战工事抗击、择机战术反击,取得歼敌15.7万余人的重大胜利。各国军事评论家都对此临机应变、转攻为守的策略调整,给予很高评价!【14】
1951年9月,根据毛泽东“决不允许敌人在西海岸登陆”的要求,韩先楚被委以重任,成为西海岸指挥所司令员。在他的指导下,西海岸构筑了坚固工事,拟订了完整作战方案,防御能力大为增强。1952年8月,韩先楚调任第19兵团司令员,指挥秋季反击战。不久,因病情加重,奉调回国治疗。
1953年5月中旬,我军发起夏季反击战役,歼敌4.5万多人。以打促谈,产生效果;6月中旬,停战协议基本达成。突然,韩国当局扣留朝鲜人民军战俘,叫嚣“北进”、“单独干”,明目张胆地破坏停战协议。代理司令员邓华拍案而起,对副司令员杨得志说:“看样子还得给李承晚点苦头吃才行!”他盯上了韩军占据的突出部,打掉它,可将实际停火线拉直。毛泽东同意:再打一仗“极为必要”。金城战役于7月13日夜打响,志愿军以6个军向韩军4个师发起攻击,1小时内全面突破25公里正面防区,歼敌大部。随后,又打退美韩军7个师的大小反扑1000余次,至7月27日停战时止,各战线共歼敌7.8万余人,我军防线向南推进178平方公里。金城反击战胜利后,邓华正式出任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
来源:一山二虎,谁当先?(中) 韩先楚、邓华同台竞技(武科大人1的博客—人民网)http://blog.people.com.cn/article/9/1549284181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