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恻隐之心”是 智能生物 本质性特色表现
这里需要强调一下孟子提到的“恻隐之心”是 智能生物 本质性存在。很多人会轻忽这个恻隐之心。认为他很普通,没什么特别重要的。他的确普通,乃至普遍,普世,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百姓日用而不知”。但是他确实 智能生物 本质性的东西。
为什么?
我们来仔细考察一下 恻隐之心。孟子在阐述 恻隐之心 时讲了一个故事, 一个人看见一个小孩在水井边玩耍,而心生悚惕,他莫名害怕小孩失足掉进水井淹死。所以他赶快跑过去把小孩抱到安全的地方。
这个人害怕小孩处于危险的地方就去帮助了小孩。这个善行完全无具体的利益驱动。并不是因为他与这个小孩父母有亲密关系,或者有人给他钱财让他保护这个小孩,完全没有利益驱动。
这种心理是什么呢?一个人看见一个客体就产生代入感,进入感同身受的状态。这种心理是普遍存在的。就随时发生在人们看影视娱乐,小说的时候。比如 一个人看电影看小说,带入到里面的主角随着主角的经历或喜或悲。这种心理和孟子说的恻隐之心是一个心。这里 主体 和 客体 在这种心理作用之下“合一”。主体于客体合一这时候就产生一种现象,客体的痛苦就是主体的痛苦,客体的快乐就是主体的快乐。视人如己,而发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心理驱动, 这就是善的发端。
另外,这种 主体与客体合一,的前提是主客本身有“统一”。如果 主客体本质上绝对无统一性,那么主客体就绝对无法产生恻隐之心的主体客体合一的现象。就如 人和细菌之间很难产生恻隐之心,当然在分子层面,物理层面,人和细菌也有统一性。
这种 主体客体 统一性 是先天的(世界的统一性是先天的,先验的), 还需要主体自己后天去发觉。客体方面的发觉自然客体变成主体方了,这方面是对称的不谈了。
这个主体与客体统一性的发觉过程就是“格物”,现代称之为“实践”。就是主体发觉了与客体之间的统一性。这个统一性,就让主体产生了相关客体的知识。这就是“格物致知”。这个知识又可以称之为 主体与客体同构现象。 这个现象就产生主体对客体规律的发现。
人之所以成为智能生物,很大一个因素是因为他有能力发现客体的变化规律。而主体发现客体的规律首先就需要主体与客体实现某种意义的同构。通过主客合一,主体实现与客体的同构,通过“同构”,主体获得了客体的“构”也就是规律。科学就是用一种表达“构”的系统性精密的语言,要么是方程,要么是建立“数学模型”。这种同构就在主体与客体合一中诞生,也就是在 “恻隐之心”中诞生,这也是智能生物对客体产生了“理解”。
因为一个智能生物必然需要有发现客体运动规则的能力。人类因为有这个能力,发现,发明了很多数学定律和物理方程,数学模型等。反之,如果一个生物没有这个能力,则不能称之为智能生物。甚至不能称之为生物。(生物对世界的趋利避害的反应本身,就可以看作一种广义的对世界的理解,也就是广义的主客同构的表现)。
所以我说 “恻隐之心是智能生物的本质”,而这同样也是“善”的发端。就如孟子说的“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所以一个智能生命必然有“仁心”,而此心必然是有“善”的内核。“人同此心,心同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