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大学生的生活费问题,个人认为更为关键的,父母有没有为孩子计长远?

【本文由“观察者网用户_446210”推荐,来自《大学生生活费1500够花吗【懂点儿啥】》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努力学习拿奖学金是对的,家里每年补贴几千块就差不多了。

少做兼职这件事就两说了:无论什么兼职,都是一个已经成年的孩子需要观察和感悟的必须,学习怎么做员工,同事间怎么相处,怎么跟老板相处,这些都不应该到了大学毕业以后从零开始。

讨论大学生的生活费问题,应该增加几个内容吧,上大学为自己还是为父母?如果是为自己,那么已经成人,应不应该学着自食其力?大学里的课程是不是需要分秒必争地学习?清华毕业拿过奖学金的侄子说有的是空闲时间,儿子普通一本,满打满算一周14节课,三天半的课程,剩下的时间干什么?我不反对大学生活丰富多彩,但是也需要思考一下未来吧。

个人认为更关键一个问题:父母有没有为孩子计长远?

这种长远应该是从几岁就开始潜移默化地培养。家务劳动让孩子体会劳动不易而既感恩父母,尊重劳动;特长培养,大量的父母花钱花时间给孩子上各种特长课,而且大部分都不是奔着走专业去的,就是普通的兴趣爱好,有必要吗?

3—15岁,孩子就15年的成长期,除了学习,要增长见识,要学习做人,要学会独立,有浪费的余地吗?

绝大部分的特长都不需要童子功,成年以后再学习一点都不晚(陪孩子学钢琴,他学了一年不学了,我继续上课,现在八级程度的曲子没任何难度,年会伴奏独奏,朋友聚会那是顺手拈来)。

孩子要不要有一些兴趣爱好?要,而且是必须,不尽增强自己的哪里,也更容易跟同龄人有共同语言增进友谊。但是学什么,学多少是问题。

我自己的儿子,小学三年级以前,也是忙得一塌糊涂,什么都参加过,周末一天半长在少年宫,象棋围棋五子棋,足球武术乒乓球,游泳击剑骑马,书法摄影朗诵,多则一学期,少则三五次体验课,一旦发现没有天赋或是他不喜欢,马上停止。

四年级以后,游泳坚持到了小学毕业,拿到了二级运动员,如果再练,就要进业余体校走专业,因为对文化课有信心,所以放弃了。

唯一坚持的就是书法课,因为我们认为第一能培养韧性,第二提高审美和文学素养,第三于任何工作都有益,在书法老师稀缺的当下,还可能成为自食其力的资本。

高一就开始帮老师做助教,上大学以后在旁边的小学每周代两节书法课,一节课200块钱课时费,儿子说自己每天都能吃得好好的。

高考结束跟老师各种代课,助教,寒暑假能有两万多收入,自己的生活从容独立。

这样的例子不是个例,一起游泳的小伙伴,上大学以后考了救生员,在学校游泳馆每天兼职俩小时,学费生活费都是自理,一直坚持朗诵的同学,在婚庆公司干了不到一年,就可以做独立司仪,每个月也有几千块收入。

其实说了这么多,无非是想表达:孩子的人生需要规划,父母要专注于他们的成人,而不是跟别人攀比的工具,这样孩子不用太累,大人不必太焦虑,生活也能回归本质。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