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利润低,不仅是产品的国际定价权缺失的问题,也是国内恶性竞争的结果?

【本文来自《现在工人太难招,慢走丝操作工给到8500/月的工资都一直招不到人》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我觉得截图里面的观点就说的非常好。招不到工的问题扯开来看有三重原因:

1、教育-就业体系问题

     就技术工人培养这方面,现在国内教育-就业的体系错位严重,教育部也好,地方政府也好,眼睛盯得是985/211,重点中小学升学率等等,唯独缺乏对技术学校的关注,不要说资源投入了,练必要的监管都没有,导致乱象丛生,看看蓝翔校长的家庭闹剧就明白了,组织学生打群架这事儿,要换到985级别的学府,估计校长人早没了,而蓝翔能反复搞好几次,可见监管被忽视到何种程度!尤其是技术学校的过度市场化、私营化造成学技术的成本比普通本科读大学还要昂贵,结合出来以后就业收入水平和工作环境,整体造成技术学校的学生专研技术的是稀有动物,吃喝玩乐甚至放纵犯罪的才是主流,根本没有学习、精进的学术氛围和实践氛围。

2、利益分配问题

     就像截图里几位网友从不同角度吐槽的那样,在工厂利益分配严重不均。首先就是国际分工的利益,中国制造业的利润低,不仅仅是产品的国际定价权缺失的问题,也是国内恶性竞争的结果;其次,作为一个国企的重工业厂矿子女,我清楚的记得当年我父母三班倒上班的辛苦,刚刚文中这个例子,老板为了减少人工投入,强行进行12小时两班倒,这种工作强度,不要说现在的年轻工人,换到更能吃苦的我父母那代人也未必能扛得住,所以这个8500的工资看似很高,其实根本就不好拿,也不值得。

3、社区舆论取向问题

     前面都说的硬性的现象,再说说软性的原因。改开后,工人在社会舆论中的地位急速下滑,我父母当年在他们那代亲朋好友的眼里就类似于现在的程序员,能称得上X级技工更是受人尊敬的存在,所以有自我精进技术的事业心和荣誉感。现在的产业工人却是舆论话题的边缘人,一年到头除了所谓重大工伤事故,个别节点需要树典型以外,无论是新闻报道,还是影视剧题材,产业工人几乎不会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相反的,“打工仔”“厂哥厂妹”这样的称呼泛滥到主流媒体,甚至就连足球球迷圈子里都有“电子厂”这样的戏谑,许多年轻的制造业工人在“低人一等”“没有未来”的潜意识影响下,根本谈不上投身制造业的个人职业规划,一旦有其他就业门路,他们断不愿待在厂里度过一生。

     综上,作为全世界第一的制造业大国,但种种原因造成制造工人的数量却和出生率一样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减少着,其中最让人害怕的还是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问题,这代表中国的制造业的未来的核心问题,需要切实引起注意!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