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特快:穷,打得了信息化吗?

本周,围绕台湾问题,中美间的紧张气氛又出现了上升。拜登5月23日说了“真心话”,声称如果大陆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美国将会进行军事干预。

这就让我想起不久前还有美国高级官员私下对媒体称,今年将会迎来中美间的一场风暴,加上近期中美航空母舰的近距离“遭遇”,这件事情很难让人相信只是一个口误。

但是这件事是否会演变成大的要来了,让我们被迫去吃夹生饭呢?这个至少现在来看还是不大可能,应该说美国近期的挑衅并没有什么新花样,也未突破我方的底线,所以说要一步到位直接“大的要来了”,可能依然不是最好的时机。毕竟我们和俄国不一样,在动武之外迫使美国就范的能力,我们还是有的嘛。

那么今天,咱们再来说说乌克兰战争吧。应该说,俄罗斯的军事行动从一开始引起各方很高期望值,也是因为它在冲突第一天就给人制造了一种俄军能够演示一场高技术现代战争的错觉。

只是,俄军的大胆穿插也并没有数字化系统的支持,在正面进攻和后方迂回的兵力其实都不多,而且也没有对乌克兰军队进行强攻的准备到前提下,这种穿插其实没有什么战术意义, 甚至他们都没有彻底切断乌克兰军队的后勤补给,反而自己的后勤线因为要绕过太多乌克兰仍然控制的要点,穿插到位后无法展开后续大规模攻坚行动,反而很尴尬。

基本上来说,俄军的想法可能更类似于1938年纳粹德国解除捷克武装,或者1943年意大利投降后解除意大利军队武装,就是凭着最快的动作,在对手反应过来之前先占据有利位置,威胁其放下武器。在这种情况下,一支缺乏思想准备,斗志不坚决的军队,大部分直接投降没什么奇怪的。当然2014年俄军在克里米亚也得到了同样的效果。

但这种模式要用在军事力量已经高度军阀化,民间气氛毒化的乌克兰,实际上反而是给对方省了麻烦,以乌克兰战前的情况,要部队成建制拉起来,开到边境投入作战,反而还是个麻烦事儿,毕竟军阀武装听调不听宣,大家都知道听中央政府的命令就会出现排着整齐的队形开到边境上然后被一顿炮击带走的事情。现在可好了,俄军直接送到面前来了,一方面,这下乌克兰中央政府都不用管他们的开拔费了,就地打吧。另一方面,作为地头蛇,他们当然比俄军更清楚自己驻地附近的地理环境和民情,还囤积了不少弹药物资,有的还构建起了防御工事,真打起来也不是软柿子。这就有点咱们多次说过的当年红军长征到四川的故事了,川军出了川战斗力是不行,但在本乡本土进行防御战,就能让红军都觉得挠头,乌克兰军队这次看起来出乎意料的能打,其实也是这么个道理。

所以说俄军第一阶段军事行动就没奔着大打去,更多的是想要通过一次出乎预料的武装游行,迅速解除乌军的武装,但是,结果失败了。

但是它这个军事行动的架势,却实在又有点像大家近年来设想中的,以大量规模小,态势感知能力强,火力强,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部队,在近乎于单方面透明的信息化优势支持下将传统的机械化军队打得灰飞烟灭的样子了。

但,这些条件,俄军并没有。但俄军的军费每年600多亿美元真的无法支持俄军进行一场高科技战争吗?我看未必。

我们知道,战术这东西是要跟着技术走的,但同样的技术条件下, 实力强的军队会有它的战术,实力弱的军队肯定也有适应技术背景的另一种战术。

而战争这东西复杂的地方就在于,实力弱的一方如果运用了合适的战术战法,未必不能赢。抗美援朝的前五次战役就是我们最喜欢说的例子。

当然这个情况过于极端,我军当时是只能有什么武器就打什么仗,没办法获得适应我们战法的武器——当然了抗美援朝期间我国仿制美国90毫米火箭筒和75毫米无后坐力炮可能算是其中有那么一点意思的,不过还是不太明显。

那么比较明显的其实是苏联和德国的坦克。

我这里想要说的是苏联的T-34坦克,其实T-34坦克的每一个零部件,可以说都不如德国同期的同类零部件。尤其在战争最困难的时期,坦克生产制造更加仓促,导致其实在那段时期很多T-34甚至连可靠性都不如对面的德国坦克。而到了战争后期T-34原本优势的火力和装甲更是无法和对面德国人的动物园相提并论了。

只是,T-34坦克能够发挥苏联坦克兵最擅长的事情,那就是抱着必死的决心,冲上去和德国人换,而且一旦你这样莽起来,交换比反而还不会特别难看。

同样,“喀秋莎"火箭炮,大量使用木头的战斗机,伊尔-2强击机,这些东西无一例外都是在苏联技术上,工业水平上和德国人相比处于劣势状态下制造出来的只突出一方面优势,然后配合上苏军独特的打法,去和德国人“换”,而苏军的将领们也都是凭着这种对每次战役效费比的冷酷计算,赢得了战争。

那么今天我们看俄军2008年以来军事改革的情况,就会发现今天俄军变成这个样子,并不是,或者说至少不完全是大家总是说的“我要是有钱,我能是这样?”

问题在于俄军在没钱的前提下,思想莫名其妙的非常保守。

不仅仅是我们在俄国交流学习的朋友们对此有感触,事实上近年来看俄罗斯的一些公开发表的文章也可以看出俄罗斯内部其实是存在着军事理论界和科研界与军队内部的“老近卫军”的矛盾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们之前提过的,一直到2008年军改前俄军的老将军们依然坚决反对退役S-200防空导弹,因为这种导弹的射程理论上能够保护整个俄罗斯领空,即使这种老式导弹在今天几乎已经打不下任何现代化战斗机,也无法拦截低空飞行的巡航导弹。

也正是这些老近卫军的保守,俄军无法突破自身桎梏,找到一条建立“低价但不低效”的新型军事体系。

但是这就回到我们刚才说的,同样技术条件下,强有强的打法,弱可以有弱的打法,在没有先进完整庞大的三军一体信息化指挥控制系统的前提下,其实俄国人也可以有自己的解决办法,至少用来对付乌克兰的话,其实还真就不一定需要这么一套系统。

下面列车长就试着想象一下,如果俄国换个思路,是不是会取得截然不同的效果,当然毕竟是想象,经不住细细推敲, 大家就什么先看看吧。

首先指挥控制系统的信息化,这是俄军最头痛的问题。这里首先我们要引入一个概念,就是数字化和信息化是不一样的。

简单理解的话,就是数字化是信息化的更初级的模式。

其实数字化系统呢,基本上是从冷战时期美苏的自动化防空系统开始出现的,在上世纪80年代,随着这种系统的成熟,各国军队开始考虑是否能将类似的思路用于其他方面,例如炮兵。

数字化系统的特点就是机器与机器对话取代了人和人的对话,可以直接将至关重要的各种信息通过数字化通讯系统直接发送给需要使用这些数据的“用户”。

在我国,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我们的PLZ-45外贸自行火炮系统,当时应用户科威特陆军的要求,我们第一次在研制自行火炮的时候将整个炮兵营的作战系统给开发了出来,并且实现了数字化。前线观察车可以直接将校射信息通过数据链发送给指挥部,指挥部自动解算出射击诸元,发送给各炮,然后各炮按照诸元进行射击。

后来的信息化则是在数字化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传输的数据更多了,尤其是还将战场上越来越多的不同军、兵种都逐步接入一套完整的信息化系统内,这样信息就更容易传递给需要的单位了。用美国人这几年发明的说法,所谓信息化就是”系统的系统“,或者用我们正式的翻译叫做“系统簇”。

当然这就会带来我们前面说过的信息爆炸, 世界上所有具备开发类似信息化系统经验的国家都会抱怨一旦真正要实现信息化就会发现,信息化之前,部队作战的难题在于信息不够,而信息化之后,难题在于信息太多,关键信息被淹没在无穷无尽的信息洪流当中了。

于是我们就看到北约各国、中国,其实也包括俄罗斯,都发现,信息化系统的成本远比当初计划的要高得多,不管是研发高性能的硬件设备,还是编写极度复杂的软件系统,都是极端复杂,且需要长期投入巨额成本的事情。

美国陆军在过去20年里,已经三次想要开发全新的陆军信息化系统,最近的一次还是外包给了实力强大的微软公司来做,但是最后几百亿美元的巨额成本换来的是一地鸡毛,至今这套系统仍然未能实现。

相比之下,中国军队的信息化系统起步那是很低的,但在上世纪90年代,解放军投入了当时我们自己看来是巨额的资金,做了一件事,那就是重点作战部队实现全军数字化。

于是我们就看到当年的新闻视频里经常大家可以看到,装着100毫米加农炮的59式坦克,车顶上却带着数据链天线和卫星导航天线,能够实现车际数字通信,在车长的数字地图面板上,可以看到系统自动传送的友军坦克实时位置和各车车长手动标注的疑似敌军位置。

在今天时过境迁之后回想这事情,或许这其实才是俄罗斯值得学习的地方,因为这不就是俄罗斯军队现在最缺的东西吗?

其实很多情况都是类似的,其实俄军自己完全有类似的装备,比如他们2014年投入乌克兰冲突的BM-21”冰雹”火箭炮就加装了数字化系统,大大提升反应速度。

问题在于他们未能给全军作战部队配置类似的系统,这次战争中我们看到的实际情况就是俄军投入的部队大部分仍然通过语音通话进行指挥,也没有什么坦克车际信息系统或者步兵部队的数字化系统。

其实随着现代电子设备的廉价化,如果以现代商用设备标准去设计一个手机大小的单兵信息化终端,那么它要实现上述坦克车际系统类似的单兵系统的功能,那简直就是太简单了。即使是俄军,要实现每个士兵发个“军用手机”,肯定也是不难的,实在要是考虑可靠性,抗干扰等问题,那么至少让跟着连排长通信兵数字电台变成一个作战指挥控制终端,肯定是没问题的。同理,其他的各种作战部队完全也都可以实现数字化通信保障,只是在最后一步才通过语音或者手动下达命令到最基层作战部队即可。

实际上现在各种老式火炮的数字化改造大部分也就是这样的思路,高级一点的装一个自动装订射击诸元,直接接收指挥部的通信自动调整炮口方向,那就比最后还需要班长高声复诵诸元,然后瞄准手手动调炮更快。

解放军之前在朱日和演习中,就有部队使用经过数字化改造的66式152毫米牵引榴弹炮,在对手天罗地网的“反炮兵打击”之下坚持作战到最后的,这就表明了这种系统的价值所在。

但很遗憾俄军没有给他们的2S1、2S3等老式自行火炮进行数字化改造,而是将其基本退役,等待迟迟难产的新型火炮。结果这场战争中他们的炮兵实力甚至还比不上冷战时期同等规模的苏军。

如果中国90年代那种状况下,都能实现解放军的部分数字化,那么俄罗斯没有理由不能实现。既然信息化难度太高,成本太高,那么可以先不要搞“系统的系统”,先把各个子系统装备起来,难道不是对俄军自身侦察、通信能力的巨大提高吗?

如果做到这一点,那么其实再多做一步,可能就会带来更加革命性的效果。那就是,既然所有前沿作战单位都已经有了数字化系统,那么干脆用一个结构非常简化,功能非常单一的系统来实现系统的整合行不行呢?

其实北约倒是在乌克兰折腾了这么一套,那就是他们在乌克兰折腾的“逆链信息化”,北约直接将经过它自己的信息化系统整合筛选后的关键信息,直接发给乌克兰部队,甚至可能直接就是语音、文字形式。这背后当然是北约有一套非常庞大的信息化系统,能够将这些有效信息给筛选出来。

但俄国大概很难实现这东西,但是干脆回到最原始的数据链跨系统通信段模式,就好比当初“空气”指挥系统能够同时指挥下面的战斗机团和防空导弹营,难道不行吗?。我没法搞一个完整复杂庞大的信息化系统,但是我可以把最需要互相协同的系统之间做一个直接到数据链接难道不可以吗?

说到这儿的话,我们就得说一下北斗系统了,北斗的短报文系统其实某种意义上就是这么个东西,它其实不仅能传递短信息,甚至也能传送一些简单的图像信息。尽管带宽非常窄,但已经可以解决很多关键性的问题了,比如,之前公开报道就已经提到过,90年代的某型弹道导弹导弹的侦察弹头就利用北斗短报文回传目标信息。

如果说格洛纳斯系统实在是太老,没法加上这个功能,那么俄罗斯难道就不能建立一套利用长航时留空无人机进行中继通信的类似短报文系统了吗?

应该说中国90年代能想到,并且能实现的这些“穷人数字化”的做法,以今天俄罗斯的实力,完全没有理由实现不了。问题还是在于,老近卫军们只看得懂坦克炮的穿深和装甲等效厚度,对于这些玩意,人家大概没兴趣。

上面说的是“神经系统",对于大部分军迷朋友来说其实应该也就是这么一看,可能还有点一头雾水。那么下面咱们就来说说俄军的“肌肉",就是这些实际的战斗装备,我们也可以发现,如果俄军的思路打开,完全会是另一幅不同的面貌。

先说远程精确打击和空中打击,其实这个不用说了,关键问题就在于精确弹药使用数量的问题。

现代战争是精确作战,信息化作战,如果没有了这两个关键要点,作战效率就要退回越南战争甚至二战水平了。

现代的精确制导弹药已经发展到可以用各种老旧常规武器发射的程度,而一旦使用了精确弹药,它们马上就会发生质变。

别的不说,使用精确制导弹药后,300毫米远程火箭炮在解放军和在俄军中所扮演的角色就已经是天差地别。

其实早在几年前列车长就写过一篇文章计算了使用精确制导弹药的情况下,解放军一个火箭发射连的齐射就可以瘫痪海峡对岸的一个空军基地。但是俄军并没有类似的能力,在他们那里,火箭炮就是火箭炮,依然是那种用来给敌人“撒下死亡钢雨”的武器,但问题是这种打法就谈不上什么革命性了。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俄军如果在战争第一天开始就使用大量精确制导弹药,300毫米BM-30都发射“火龙140”制导火箭,那他们几乎就没必要使用“圆点”导弹了,而同时可以打击的目标则至少提高一个数量级。同样,俄军的苏-34如果不是扔无制导铁炸弹,而是挂满卫星制导或者激光制导炸弹去进行点名,那么其作战能量也会迅速提升到美国海湾战争中F-111一个架次能炸掉十几辆伊拉克坦克的程度。这什么概念?所谓常规武器的威力超过战术核武器,其实说的就是这啊。

至于说有人说俄国用不起这些昂贵的弹药,其实这里我们算算。按照国际军火市场通常价格,一枚短程战术导弹在几十万美元,一枚火箭弹十几万美元到几十万美元,一枚空投精确制导炸弹数万美元,按照上面我们描述的这种打击水平,单说弹药费用的话一天也就是花个十几亿美元,即使是以俄罗斯,也是花的起这个钱的。实际上,目前俄军每天作战,实际上每天也要花费几亿美元的经费。但我们可以想象一下, 如果俄军进行大规模精确打击,在最初的几天内摧毁掉他们自己宣称到目前为止吹的乌克兰8000个战术目标,乌克兰军队会是什么反应,海湾战争中美国不也就是通过大规模的精确打击,摧毁伊拉克军队抵抗决心的吗?打击力度上不去,打击效果不好,单纯通过丢到不知道那里的大烟花是不可能把人家吓投降的。

然后我们说说很多俄军的传统地面装备,如果俄军思路打开的话,它们应该如何发挥最大的效能呢?

比如,俄军的地面部队主要装备仍是T-72B3坦克,可以设想,给这些坦克加装参考59式坦克信息化改装的那种车际信息化系统,同时再安装了一台数字化炮兵计算机,类似解放军某部为了应对朝鲜半岛潜在威胁在21世纪初对59式坦克改装的思路,改造后,坦克就具备了曲射火力支援能力。所有俄军坦克炮塔上携带多架CH-901小型无人机/巡飞弹,再加上所有俄军坦克安装主动防护系统。

虽然主动防护系统在抗击来袭的反坦克导弹、火箭弹时效果并不完全理想,但是这套系统的任务只是降低来袭反坦克弹药的威胁,而我这里设想的这套系统尤其”丐版“,使用的是民用市场上价格仅几十元人民币的毫米波模块,仅能探测到数米距离上的目标,但是这对于主动防护系统来说已经足够。这里列车长也和相关专业人士进行了探讨,他告诉我事实上现有的主动防护系统的毫米波模块也是类似的产品,只不过是专门设计,性能要高很多,同样价格上也要高不少,但如果可以接受有效性低一些,并且只能对付速度较低的反坦克火箭、导弹,那么其实这种廉价模块完全是可以用的。而且根据他的推算,效果肯定要比只能干扰使用红外测角仪的老式反坦克导弹的俄军坦克上的那个“大眼睛”红外干扰机好得多。

当然这样简易的主动防护系统会增加步坦协同的麻烦,因为很容易伤及坦克附近的己方步兵,但它对于防范乌克兰军队的小规模伏击作战效果非常强。这使得现代战场上最主要的反坦克威胁大大降低,可靠的反坦克手段回到了要用坦克炮进行对射,如果这样,那么T-72B3坦克的装甲和火力相对于乌克兰未经改造的T-64BV具有绝对优势。这意味着乌军最主要的反坦克手段效能大幅度衰减。

相比之下,现实中俄军小规模部队一旦分散开展行动,就会因为部队自身除了车载观瞄仪外几乎没有什么侦察手段而无法解决“山的那头是什么”,或者“路边树丛后面会不会趴着敌人步兵”这类的问题,而且也在不少的战斗中因为乌军步兵反坦克武器而遭受损失。换言之俄军坦克性能相对于乌军坦克的优势,并没有展示出什么实际的效果。

因为对于俄军来说,对付乌克兰这样的对手,关键还是提升坦克的通信能力和观察能力,这样才能让小部队分散行动的时候更加大胆,也不至于频繁遭到小规模伏击而损失。再有,就是要提高坦克对步兵 、战场工事这类非装甲目标的能力。

在我的设想中,针对乌克兰军队的掘壕拒守,俄军可以使用125毫米炮发射的智能引信弹药,给坦克加装的数字化炮兵系统来进行攻击。根据对59式坦克进行类似改装部队的实弹射击验证,在没有智能弹药,仅仅使用100毫米高炮的定时引信攻击的情况下,这类攻击对于轻型装甲目标和野战工事的效率也数倍于传统的直射高爆弹,而且射程在5公里以上,超出了当代大部分反坦克导弹,例如陶2导弹的有效射程,因此这对于野战工事目标会非常有效。

实际上这种改造的关键就是把坦克的战斗变成“非接触”作战,或者说大幅度减少与敌人接触的机会,大部分情况下仅仅通过远距离高效的炮击摧毁敌军防御。

同样,其他武器的思路也类似,比如炮兵,咱们前面已经提到了,如果对当初还在服役的2S1、 2S3、乃至牵引式火炮进行数字化改进,就可以大大提高作战能力。并且,现代条件下实际上小型炮兵雷达、炮兵无人机的成本已经可以大幅度压缩——至少俄罗斯某有好国家已经在珠海航展上展示了使用氮化镓芯片的有源相控阵小型炮兵雷达。因此这两种炮战神器完全可以从原来在旅级才能配备,下放到炮兵营,甚至炮兵连级,从而使得小规模炮兵的作战效率得到跃升,再配合上与俄军步兵,坦克单位的"单线链接”的话,完全可以具备非常强的作战能力。

至于反无人机系统,其实中电集团某所此前的一个报告就提到过,他们认为未来比较理想的反无人机武器是76毫米高炮,因为它弹药价格低廉,且有效射击斜距超过了3.5公里。而同时该所也展示了一种新型的有源相控阵炮兵雷达,同时可以作为炮兵雷达和中程防空雷达使用,它和上面提到的小型炮兵雷达配合,就可以形成炮兵旅、营两级炮兵雷达,旅级炮兵雷达可以兼顾防空的新体系。如果再以这些小型雷达配合76毫米防空炮,当然俄军已经有了新型的57毫米高炮,其实效果应该是差不多的,那么就可以相当程度上缓解他们现在面对乌克兰无人机时的尴尬局面。

再有,步兵分队层面,如果我们设想,如果所有步兵分队携带2-3架CH-901那样的无人机\巡飞弹。其实也不一定是CH-901了,俄罗斯卡拉什尼科夫公司研制的KUB无人机已经在这次乌克兰战争中得到大量使用了。只不过它不是在战争一开始就大量投入,直到俄军进入打呆仗阶段,才开始大量使用这种非常廉价的无人机,当然它本身也是一枚巡飞弹,可以携带3公斤的战斗部,直接攻击目标,基本上和CH-901的概念差不多。此前卡拉什尼科夫公司的负责人在俄罗斯军火展上曾表示它的单价大约只有100美元。

但俄军现在是在大量使用这种无人机执行搜索和攻击乌克兰炮兵的任务,实际上这就表明它的实际使用规模仍然不够大,主要可能是因为虽然价格够便宜,但是俄罗斯现在找不到足够的制造这种无人机的芯片。此前有西方媒体报道称俄罗斯正在从洗衣机里拆芯片用来制造无人机,虽然这个消息未经证实但至少也表明了大家对俄罗斯当前在芯片等工业领域弱势的一个调侃。

如果俄罗斯战前有足够准备,那么实现给每个步兵班配备至少两三架KUB无人机还是没问题的,虽然它携带和发射没有CH-901这类可折叠的无人机那么方便,但如果拆开放在步兵战车上还是没问题的, 给BMP-2炮塔上装个导轨来发射就行了。

换句话来说,巡飞弹就真的拿来当弹药用啊,既然能给步兵战车都配上短号反坦克导弹,那为什么不顺便也带几架巡飞弹呢?甚至它比反坦克导弹还便宜呢。

之前我们战场防空那期说过现代战场上可能同时会需要应对上万个空中目标,如果把KUB这类无人机算上,其实最后数字可能远远超过一万个水平。

KUB的威力足以摧毁大部分野战工事,杀伤暴露的人员和非装甲车辆更是毫无问题,射程基本只取决于无线电遥控范围。

如果考虑给步兵战车上装上当武器,那么它甚至可以进一步做的更简化一些,留空时间不需要三十分钟,可以做一个留空时间只有5分钟的,战斗部加大一些,可以打坦克,然后拿到战场上去大量发射大量消耗,也不用做无线电遥控了,干脆和现在很多时髦的反坦克导弹一样,做个发射后锁定模式,让无人机自己根据地面事先的指示,能够锁定目标即可。用这种打击型KUB和常规的既能侦察也能打击的无人机配合作战,完全可以让俄军步兵直接获得犹如精确空中打击一般的单方面优势,在面对没有对应能力的对手的时候那是绝对的碾压。

这也就是为什么其他几个大国在班用巡飞弹武器方面的重视很可能超过了此前对迫击炮的重视,因为这种极端廉价和有效的武器,就和当年的迫击炮和机关枪一样,对于步兵作战将会有革命性的影响。

俄国就算穷,如果预先有准备,至少让步兵班组实现”KUB自由"还是没问题的,但现在……这不就这样了吗?

再有,俄军的另一个难题,城市巷战对坚固目标,至今还是在用240毫米重型迫击炮之类的武器。但是如果我们按照前面说到的这些思路,那为什么不干脆学学中东反恐作战中的对手呢?反正俄罗斯也不是没有无人车辆,又不用让人开着它冲上去是吧?

没错,就是自爆车啊,从德国人当年折腾“歌利亚”的时候就已经出现的思路,在现代条件下完全可以用,在巷战中, 对手的防御通常还是以轻武器为主,如果能学美国人“粗齿锯”无人车的思路,做一个速度可以达到80-100公里的超高速轻型履带底盘,在上面装上个半吨甚至一吨炸药,然后装上可以防7.62,甚至12.7毫米子弹的装甲——俄罗斯不是 之前都已经宣传他们有能防12.7毫米普通弹的防弹衣了吗?直接装在装甲车上就行了呀。然后小车直接开进去……轰隆一声……

然后现代条件下这个无人车完全也可以不用遥控,有个光电头进行图像识别嘛,现在商用的无人驾驶技术已经有了那么多研究了,做一个具备指定行驶路线或者干脆就是指定目的地,自动寻路的功能其实都不难嘛。这样一个车造价可能也就是在十万人民币水平,但对敌人的心理打击效果绝对是加成不少……

当然这样的一个东西确实就有些过于偏门了,其实更现实的可能是给“郁金香”重型迫击炮配上激光制导弹药,其实俄军自己当然有这东西,只不过到现在为止还没看他们用。

如果按照这样的一个想法去打乌克兰战争,最后俄军很有可能实现以较小代价,快速解决战争的目的,其实这里面有一些最简单的办法俄罗斯如果此前稍稍有所准备,现在完全就有能力去用。

但问题是俄罗斯为什么不用,当然有俄罗斯芯片工业拉胯的现实的作用,但是上述这些战术手段其实是说白了并不需要很高级的芯片,也不需要俄罗斯建立一套完整复杂的军事指挥信息系统,更多的仍然是在营、连级陆军部队,或者导弹发射旅这类的单位配备一套武器系统内部的数据链系统就可以。

所以问题总结下来,俄罗斯军事力量的保守思想可能还是第一位的。

其实俄罗斯从之前的谢尔久科夫改革开始就已经在军事思想方面开始想一些新的东西,但最后落实下来似乎他们搞错了新军事变革的重点。

俄军似乎认为新军事变革主要还是军事装备本身的进步,而对于智能弹药、网络信息化、人工智能、以及我们上面这些想法所围绕的最核心的问题,那就是智能化芯片的超廉价化,小型化,或者说商用廉价芯片性能的革命性提高,缺乏敏感性。

如果说二战的军事革命是围绕着内燃机和电气系统的廉价化、普及化开始的,那么现代军事革命就是围绕着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廉价,普及为基础的,在这个时代如果不是以这个变革为基础去调整自己的军事改革重点,而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继续抱着上一个时代的思路,继续追求更硬的装甲, 更猛的炮弹,飞得更快、更灵活,那么在没有世界第一第二军费大国那样实力的情况下,实际上是很难做到对乌克兰这样的军事力量的碾压式优势的。

现代战争,其实和历史上所有时期一样穷有穷的打法,富有富的打法,俄罗斯现在是想在硬件方面追上富的打法,但实际上其真正应该去追求的很可能是这种"穷人的信息化”打法。

实际上这套思路也是最近在和国内一些考虑对外军贸的朋友讨论的时候想到的,实际上我们前面已经说过,当代顶尖水平高科技战争太贵,今天唯一还在认真准备进行这种"高富帅大战“的国家可能就只剩下两个了。但是”矮穷挫“不一定就不能推动军事革命,实际上就和一些成功的商业企业一样,往往这个世界上是”得屌丝者得天下“,在军事上如果将这个思路推行下去,也完全可能创造出某种新时代穷打法。相信看到我上面对于无人自爆车这些东西设想的朋友肯定也想到了,这种东西其实对于很多第三世界国家来说会更加有用,尤其是当要对付强敌的时候,说白了就是把人肉炸弹换成了一块廉价的芯片嘛。

当然了有人要说了, 这个想法对于大部分第三世界国家,乃至一些经济体量不够大的发达国家,确实是可以 ,但是对于要对抗美国的俄罗斯来说,是不是就有点没用了呢?

其实也不尽然,关键还是看你如何把握战争的艺术了,”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嘛,朝鲜战争咱们武器装备都那样了, 但是凭着我们特立独行的一套适应当时战争环境的战术战法,加上新生共和国一往无前的勇气和牺牲精神,那不还是暴揍了十六国联军嘛?大清国当年买了比八国联军还好的毛瑟步枪,结果不还是让曾格林沁发起世界历史上最后的重骑兵冲击么?我们说武器装备决定战术,但并不是说武器装备决定战争结果,只让武器装备和人,和组织形式,和战术结合起来,那才能构成一支军队啊。

苏联在二战前建设现代化陆军,那也是走了弯路,图哈切夫斯基主导的俄军建设实际上并没有达到 他所期望的那种作战能力,相反的,几万辆的T-26和BT系列坦克很快就在1941年被送光了。但苏联在1936-1939年间通过几场打得一塌糊涂的战争,对于武器装备、新战争形式的探索得出了一系列正确的经验,最终在二战中也得以凭着这些根据新经验设计的武器装备和战术战法,笑到了最后,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场并不决定命运前途的战争,对于俄国来说,打的拉胯了,或许也不全是坏事。

问题或许还是在于,他们如何总结这场战争的经验,能否借一场拉胯的战争扭转一些思路和想法了。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