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来看,县城还是很适合发展食品加工行业的,负面的情况也有,像是“土坑酸菜”

【本文来自《林辉煌:县域商业建设,该避免哪些坑》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朱家慧
  •      对头,我们的县域主要还是承担着安全兜底的社会功能,包括粮食安全、社会稳定和人力资本再生产。所有的县域政策,包括商业政策,都应当尽可能地保护而不是破坏这些社会功能。我同意林老师的观点。

        值得商榷的是实现路径,大家都知道,任由市场规律运行,乡村将会更将凋敝,所以国家要有行动。我们国家总体上是问题导向的驱动路径,如果国家行动与市场行动一致,那么就属于画蛇添足了,国家的行动就是补充市场不足,所以他运行的规律就天然与市场不一致。

         县域要实现林老师期望的功能,还要花苦功夫建设,各种国家行动是必不可少的,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怎样让乡村承担好老年人口养老和下一代教育这个人力资本再生产的基本功能,喊口号是不行的。必须要实现基础设施均等化,形成吸引人口的自然势能。所以国家不是做多了,而是做少了。

有道理,我讲个实际例子,我老婆的四姑在四川某县城,今年64了,开了个小饭铺,门面卖奶茶,客流也不算大,来吃饭的主要是学生,学生放假了就靠给各村做流水席挣钱。疫情之后管控严,学生轻易不能出校门,流水席很多人也不敢办了,这样她就基本上没有收入来源了,那么这个时候她就去养护,采摘蓝莓,也能挣一些钱,就维持住了她在县城的生活。听蓝莓合作社的负责人说,疫情期间订单增加了,未来可能还要深加工,做酱做果汁什么的,这样很多没处打工的人回来就有活干了。

目前来看,县城还是很适合发展食品加工行业的,他离原料市场近,用工也会比较灵活,特别是疫情期间,大城市要扑灭一场疫情,用时要远远超过县城,对于食品工业的原料,损耗也是格外大的。

去年我在中部某省做党史展陈,在一个刚脱贫不久的山区贫困村调研了一阵子。这个村主要就是给县城的食品厂养牛,他们的质量把控很严格,都是驻村干部天天盯着,因为他们县的牛肉制品是拳头产品。基本就是农村养牛,县城杀牛,包装,制作什么的,能解决大量就业。不过养殖户也提到一个问题,过去县食品厂是国营的,产品质量特别好,效益很好,那时候公社就养牛给他们收。改制之后是走了弯路,尤其是零几年,一度为了成本,收购质量差的老病死牛,或者乱压价,逼着大家用那种不太好的办法,结果屡次出事,销量节节下降,幸亏当年网络不发达,要不然品牌早挂了。如果不是脱贫攻坚战政府监督他们走上正轨,难说有天不会胡来。所以很多养殖户不理解,当年好好的为啥要改制?

还有,很多县适合种十三香,发展一些天然的香料加工产业,对他们是利好,味精鸡精滥用,对人的身体并不好,应该回归自然,尤其是俄乌战争开始,味精厂少用点玉米是正确的。包括中药加工产业,既能带动农户脱贫,也能为县城带来就业机会,还能服务于抗疫大局。我记得去年我也去一些村调研中药合作社,那边农户就说,这个病毒就怕闻见我们农村的化肥味和中药味,还有柴火味,农药味,所以他只能在城市里害人。

另外,负面的也有,类似湖南315曝光的酸菜,有些县的食品厂就会出现类似这样的情况,尤其是产业做大后,禁不住诱惑乱来的人就会越来越多,这就更说明国家监督和某些厂家的重新国有化对于食品产业是非常必要的。毕竟,被某些老板的鼠目寸光所绑架,乱干一次就砸全县的饭碗和牌子,这个代价是巨大的。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