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抛弃的校花

500

作者 | 南风窗记者 朱秋雨

时隔多年,“南航校花”陈都灵因为一部网络小说《倾城之恋》改编的民国剧,在短视频平台被刷屏。

其剧情设定奢华得虚假:霸道军官与落魄千金的相遇回避了时代的苦难。如多数走向俗套的国产甜剧一般,剧情只是工业糖精的铺垫。男主角窦骁与陈都灵的颜值成为核心卖点,吸引打发时间的人像吃速食品般,快速观赏你侬我侬。

这是演员陈都灵演艺生涯中最经常出现的结局。一到戏里,台词生硬、眼睛无神、角色空洞的争议从出道伴随至今——人们总记不住她演的角色。

500

民国剧《良辰好景知几何》中的陈都灵

而乐此不疲地谈论的是她清纯外表下的反差感——她是来自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制造器专业的学霸校花。

陈都灵的出道依仗于此。2013年,灵感取自扎克伯格脸书的Facejoking网站上线,专做中国高校“选美”,即网民上传大学的“女神”和“高富帅”照片,全网投票选出冠军。凭借一张素颜证件照,陈都灵在第一届Facejoking大赛上,力压“奶茶妹妹”章泽天,夺得冠军。

“民选校花”在那个年代引发全民追捧,一年后,陈都灵参演苏有朋导演处女作《左耳》,饰演女主角李洱。

500

因“民选校花”而出道的陈都灵出演《左耳》

这是同一时期各地校花的相似人生路径——民选投票出圈、上节目、拍电影、进娱乐圈。武汉大学校花黄灿灿、吴倩等,就是这样纷纷走进大众视野的。

10年交替,昔日中国校花在娱乐圈消弭,全民评选大赛销声匿迹。甚至,“校花”这个词,在明星营销话语体系中已经不再流行。

校花消失了,什么逻辑变了?

1

出圈

校花,一种口口相传的头衔,不仅是出众的外表在现实生活中稀缺的体现。它散发了一种独特的,引发众人围观、审视、评论的涵义。在青葱校园里,校花是风云人物和话题焦点,也是少男审美的最大公约数。

2013年,正值人人网、天涯论坛、豆瓣等网络社区火爆之际,评选高校校花活动引发网络热潮。现象级的评选促使多个高校以校花噱头吸引招生——“山东高校女神学姐拍唯美照”“女神在武大等你”“上清华变白富美”……

正是在这一时期,武汉大学校花黄灿灿凭借几张照片,成为一代网友的“初恋”。2013年,黄灿灿在樱花旁的合影令众人经验。留了海藻般齐腰的长发,身着白色衬衫和蓝色背带长裙的她,笑容甜美,与樱花透露的圣洁感合二为一,从此被赋予“樱花女神”的头衔。

500

黄灿灿因与樱花合影的一组照片走红网络

她很快接受多个综艺节目邀请,与郑恺、杨颖等一线明星同框录节目,半只脚踏入娱乐圈。2015年,黄灿灿正式成为演员,出演了热门小说IP改编的同名电影《泡沫之夏》,饰演不甘向命运低头的女主角尹夏沫,被网友形容为“演技如同一坨泡沫”。

但黄灿灿的出道已经证明了新的时代的来临。一个由网络自发评选走红的素人,大众的投票相当于为星探准备的放大镜。公众通过互联网,罕见地拥有了助推他人至聚光灯下的权力。

“南航校花”陈都灵是同时期的佼佼者。

她长了一双小兔般清澈又灵动的眼睛。留着齐刘海时,她青涩、懵懂,兼备清冷气质,就像是拿着课本在教学楼出现的邻家女孩,有自己的世界,又骄傲地旁观一切。

500

陈都灵被称为“南航校花”

在第一届Facejoking评选中夺冠时,她在不知情的境况下被网友上传了素颜证件照,阴差阳错地成为同龄人之中火爆的“女神”。一年后,陈都灵被知名作家饶雪漫和导演苏有朋挑中,担任电影《左耳》的女主角,与马思纯、关晓彤一起,在青春的大雨中撕心裂肺。

直到现在,网友夸赞她的形容词都与校园相关,“书卷气美女”“最美学霸”。

2015年,《左耳》上映后,陈都灵成为炙手可热新星。各地媒体蜂拥进南航校园,望一探最美面孔究竟。据统计,2015年,陈都灵开通微博的前20天,涨粉近100万,势头超一线明星。公众当时还为她担忧:才貌双全的女孩究竟会进娱乐圈,还是走自己原先的路?

北京大学的校花彭高唱与陈都灵面临相似抉择。这是一位赢在起跑线的女孩,从小学习钢琴、乐理、舞蹈,出色的艺术功底让她17岁登进维也纳金色大厅。她同样成绩优异,上大学前未经历过升学考试,一路被保送至优等学府。

500

北京大学的校花彭高唱与陈都灵面临相同的抉择

2009年,彭高唱以“校花”头衔登上《天天向上》时,主持人汪涵夸她,“打破了美貌与智慧不能并存的神话”。

如果将成长比作一次短跑竞赛,同龄人也许还未冲刺,“校花们”就站在了终点线。这正是10年前大众寄予理想女性的投射:聪明漂亮,才貌双全,温柔灵动,拥有选择人生的自由。

2

榜单失效

半推半就中,民选校花近乎一一踏进娱乐圈。

黄灿灿、陈都灵此后主演拍摄了多部影视作品。但几乎每一部都市场反应惨淡、口碑扑街。

读朝鲜语出身的彭高唱大学毕业后,在多部影视剧里露过脸。努力磨练演技的近八年,她唯一能让人记住剧名的还是杨紫《女心理师》的配角。

500

彭高唱在《女心理师》中饰演李薇

32岁的她近日宣布将结束北漂生涯,回家乡裸婚。

似乎是不可避免的命运般,围绕在校花身上的“灵气”“甜美”“清纯”等赞誉,在更高规格的白炽灯下,相继垮塌了。人们逐渐意识到,校花并非照片般无死角的完美,在以帧为单位记录动态的镜头面前,她们的脸会僵,表情开始不生动,有时会像一个假人。

校花被娱乐圈“抛弃”了,网民评选校花的时代也被回报性更高的浪潮更迭。一种更符合资本操作的流水线模式,席卷文娱产业。

2018年起,《创造101》《偶像练习生》等偶像选秀节目开启了内娱的新篇章。

500

《创造101》等选秀节目开启了内娱的新篇章

在这里,观众被重新赋权——权力比选最美脸蛋时高多了。偶像选秀节目强调全民成为“制作人”,观众通过投票“定制”偶像团体。

乍一看,偶像选秀节目与民间评选校花是一个逻辑,是草根抵抗资本大鳄的手段。但此时,资本已经渗透移动互联网,节目的每一个环节都加速了观众的疯狂与资本的胜利。

为了偶像,粉丝以打投、影响舆论等形式,集合成巨大的资源,反过来影响赛果。打投一个账号不够,深谙资本逻辑的饭圈女孩钻各类机制,养号、买粉、打黑、营销,无所不能地维护偶像的口碑与数据。

流量经济与选秀节目最大程度激发了追星个体的潜力,让人学会利用流量、数据,实现与偶像命运的深度绑定。

资本端也时刻给普通人透露操纵一切的可能性:只要舍得给明星投钱,证明他们在各大榜单的实力和数据表现力,怎会有偶像和饭圈女孩实现不了的事呢?

500

流量、数据决定了偶像们是否能够出道,它们与偶像们的命运深度绑定

在畸形的体系和虚假的市场繁荣下,赋予给民间投票权的评选活动悄无声息地断代了。这是一个与信用相关的逻辑——互联网榜单失去了任何参考意义。饭圈女孩与流量明星爆发的强大势能产生了排他性,让普通人不仅不敢加入饭圈混战,更对数据堆砌的榜单滋生反感。

民主投票?全民评选?素人明星?被互联网数据大厦侵蚀的普通人,一看到所谓的新星评选,脑子只会本能地想出两个选项:

a.流量明星的粉丝行为

b.圈内资源咖的“上位”

民间评选体系,在资本掌控的话语面前,彻底失去了公众的信任。

3

校花都去哪儿了

校花评选大赛衰弱,连带的是“校花”共同退出娱乐圈流行话语体系。不知不觉中,综艺节目不再专门开设校花特辑。这一头衔逐渐鲜有被女明星用作头顶的皇冠,标榜自我。

校花不见了,她们去哪儿了?取代校花的又是什么呢?

观看近年与女性相关的综艺节目,无论女团选秀节目《青春有你》《创造101》,还是真人秀《乘风破浪的姐姐》,关于女性美的定义都在朝向外拓宽,往颠覆模式化审美的方向发展。

500

《乘风破浪的姐姐》以“不被定义”等口号吸引观众

皮肤黝黑、身材健美的王菊成为女性群体的偶像,自信飒爽的30+女明星在舞台侵略性地绽放,女拳王张伟丽因满头大汗和充满力量感的搏击得到追捧。

她们都打破了长期社会形成的认知,这些叙事想传递给很多人:过往用单一头衔概括女性的叙事是浅薄的,将女性等同于谨慎、柔弱、不善竞争、胆怯的,是非常单一且固化的印象。

这样的追捧同时意味着女性观众的转变。过去,资源集中、众星捧月的演艺圈给女孩传递了希望与焦虑:一方面,人们在陈都灵一派拥有精致外表的校花身上看到了理想生活,娱乐圈给予这类女性一般人未有的资源、信心与地位。但在极度追求精致、瘦小、上镜的严苛娱乐圈,又加深了平凡女性对外表与年龄的焦虑,围于外在和社会文化的困局。

这些焦虑是无形的,长期在未被看到的女性心中徘徊。“校花”的广受欢迎正是女孩屈服于这样社会标准的时期。符合异性审美的校花被一个个选拔出来,让大众对待美女的认知固定且偏向于男性视角——她们的聪明被看到拥有一个永恒的前提:外表靓丽,清纯无害,令人充满保护欲。

500

黄灿灿在走红后,照片也大多为“清纯“风格

但在女性自我意识觉醒和“她经济”飞速发展的最近十年里,压抑的焦虑转化为对文娱产业最实际的需求:女性需要发出自己的声音,鼓励多元化的审美体系。

身为文娱业主要消费者的女性,开始想看更多女性题材的影视剧,更多刻画女性独有的成长经历、困窘与烦恼,细腻的情感与亲密关系的作品。

从这个角度来说,校花的消失是社会情绪与女性主义在当下使然。尽管这样的进步并非意味着对女性审美的颠覆——女明星的靓丽妆容、白幼瘦的外形、蓬松的长发依然是维护形象与人气的重要标准。

但在善于造梦的文娱产业,不再需要以校花标榜自己的女明星至少为观众塑造了美丽的梦:女性可以不以外貌、年龄取悦他人。

500

四十多岁的殷桃在出演电视剧《人世间》之后再度走红

自信、充满生命力、不受年龄裹挟的人也是一种美。

当然,现实还有另一面。

在小红书、抖音等时刻传播美丽的平台,昔日校花被细分成了一个个新的垂类:“纯欲风”“绿茶风”“氛围美人”……

与校花相似的逻辑还没有消失,无时不刻仍在提醒女性:从资本和网络定义的美梦中醒来,持续在现实呼唤属于女性的声音,支持真正属于女性、多元化的价值观与文化。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