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主义夹缝间的日俄北方领土问题2:俄罗斯对北方四岛的实际控制由来
(前篇:民族主义夹缝间的日俄北方领土问题1:谈判仍需要时间 民族主义夹缝间的日俄北方领土问题1:谈判仍需要时间 评论 2 国际)
日俄领土纠纷示意图(图片来源:腾讯新闻)
二、俄罗斯对北方四岛的实际控制由来
现在日本方主张领土主权的北方四岛,包含齿舞群岛、色丹岛、国后岛和择捉岛四岛。地图上看一眼也能看出来,色丹岛与齿舞群岛和北海道紧挨着,而择捉岛和国后岛则相对较远。在日本的地理解释里,择捉岛和国后岛归为南千岛群岛,而色丹岛与齿舞群岛则是北海道离岛。在这里,北方四岛的历史归属问题就出现了。
北方四岛的历史归属问题最早要追溯到幕府时期。18世纪,幕府和沙俄围绕着北海道、库页岛(俄罗斯称萨哈林,日本称桦太)以及千岛群岛展开了一系列的争夺战。彼时的幕府早已取得了北海道地区的支配权,通过战争将当时这里的主要居住民--阿伊努族人控制住。但是,幕府势力仅维持在当时北海道松前藩地区(北海道南部),而北部则心有余而力不足。与此同时,国内状况稳定了的沙俄开始积极对外扩张,俄罗斯人不断进入到北海道地区内,与幕府势力范围外的阿伊努族人或是展开不同程度的战斗,或是用利益使之屈服,总而言之最终基本为俄罗斯人掌握了控制权。在这期间,俄罗斯人的收获中很重要的就是千岛群岛。俄罗斯人取得控制权后不断对千岛群岛进行殖民活动,至幕府最后探访时已有数十人在千岛群岛的各岛上生活。
北海道及千岛群岛部分地区的原住民阿伊努族人
明治维新后,日本对北海道进行正式开拓殖民的同时,开始对北海道附近的离岛以及千岛群岛有了想法,开始与沙俄展开交涉。随后,双方签订一系列条约,库页岛维持杂居状态,而千岛群岛划定疆界,也就是今天日本所求的南千岛群岛及其以南归日本所有。1875年,日俄签订了领土交换协定,沙俄获得库页岛全岛(原为日俄共有),而日本则获得千岛群岛全域。
二战中,日本将千岛群岛要塞化,虽然遭受美国太平洋舰队的不间歇轰炸,但仍然维持着对千岛群岛部分地区的控制。1945年8月14日,日本宣布接受波茨坦宣言投降,但同月苏联军队突然对日本在远东地区的控制区发动攻击,千岛群岛和北海道离岛尽数被苏联军队攻取。至此,北方四岛纳入苏联实际控制范围内,岛上的所有阿伊努族居民和日本居民尽数被强制赶回北海道,原来设置在那里的日本国界界碑也被送还,只剩下原岛民的祖坟还留在上面。
北方四岛问题上的最初谈判:两岛先行返还
二战后在美国占领军支配下形成的新日本政府中,关于《旧金山条约》的签订以及外交路线的制定出现了重大分歧,其中以当时的内阁总理大臣吉田茂为首的英美派,主张一边倒地依靠欧美国家势力恢复日本国力,提出“单独讲和”的外交路线;而另一派则认为这是将共产主义国家都作为假想敌,主张日本应当开展独立的外交活动,提出“全面讲和”。
这两种路线顾名思义,前者认为只需要跟欧美等所谓“自由主义国家”签订和平条约即可,不需要管苏联、中国等共产主义国家;后者则认为在亚洲地区苏联和中国十分重要,因此在签订和平条约时不能只和欧美国家,更应该跟所有亚洲受害国也签订和平条约。但是,吉田茂为首一派势力占较大优势,主导了日本在1951年签订了《旧金山条约》,单方面与欧美国家签订和平条约。这使得日本与包括中国、苏联等在内的亚洲国家留下了众多历史遗留问题。
旧金山条约
也就是在这里,出现了现代北方四岛问题的雏形。当时的《旧金山条约》中规定,日本放弃对千岛列岛的主权,但问题是由于当时会议没有邀请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席,因此抗议这一决定的苏联虽然出席了旧金山会议,却没有在条约上签字。在那时,苏联和日本因为苏联对北海道附近海域的侵略行为还没有进入停战状态,原日本关东军的俘虏被苏联送往西伯利亚劳改,双方的关系十分险恶。
1953年,斯大林的死为中苏关系改善迎来了转机。同时,1954年由于过度亲美,吉田茂内阁被日本民众赶下台,取而代之的是当时主张独立路线的鸠山一郎(前日本首相鸠山由纪夫的祖父)。他上台后积极与苏联进行交涉,双方逐渐走回谈判桌。1956年,为了结束双方的战争状态并且解决滞留俘虏、士兵遗骸等各种问题,两国领导人签署了《日苏共同宣言》。
《日苏共同宣言》的意义主要是结束了日苏两国间的战争状态,但并不意味着和平条约,因此当时两国在条约中宣言的内容实际上是:结束战争状态,恢复外交关系,为继续签订和平条约而努力。在此基础上,双方就北方四岛问题做了如下宣言:在签订和平条约后,苏联将返还齿舞群岛和色丹岛二岛给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