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 只有解除了这个魔咒,我们才能迎来下一个高速发展的20年

本文来自公众号:一个坏土豆

500

以下正文:

 坏土豆 作品

首发于微信号 一个坏土豆

陪我的国一起逆袭

第一部分:从越南说起,土地成本和人力成本,究竟是不是国家的优势?

第二部分:从李嘉诚投资越南,看发展中国家的魔咒;

第三部分:如何才能真正的保住世界工厂的地位?

第四部分:2022年,我们的困局究竟是什么?

第五部分:是饮鸩止渴,还是勇于革新,对未来经济形势的预测;

第六部分:解除魔咒,才能真正的发展;

我们的话题还是从越南开始,最近越南来自全球的订单大幅度增长,被广泛认为是下一个世界工厂。

2022年第一季度越南出口额达到891亿美元,相当于5842亿元人民币;而同期深圳出口额为4076.6亿元,越南比深圳多了近43%。

很多人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越南的土地成本人工成本远远的低于广东省,所以,会吸引大量的资本到越南去发展制造业。

事实上这并非重要原因,或者说对越南的影响力非常有限,好比深圳作为全球手机制造中心曾长达数10年以上,周边很多县城的人力成本和土地成本远低于深圳,也曾搞过工业园区,但手机工厂却并没有离开,是因为深圳强大的产业集群优势

这种产业集群优势是在深圳集中了几乎所有的零部件供应链、最快捷的物流、最有经验的技术人员、最便利的企业服务机构。

越南短期超过深圳,真正的原因是中美关系的紧张而导致的贸易战,让很多对美国出口的制造企业在越南完成最后一站的制造

如2019年,美国政府对中国几乎所有家居类别征收高达25%的关税,在此背景下,导致中国外贸家居企业开始集中向越南转移。一年后,越南就迅速取代中国,成为美国最大的家居供应国。

在2021年,越南受到了严重的疫情影响,经历了长达数个月的封城,但木制品及家居出口仍然达到145亿美元,同比增长17.2%。

事实上,你可以理解成中国的家居制造企业,依然使用中国的零部件和供应链,仅仅在越南完成最后的组装,打上「越南制造」的牌子,然后销售往美国,这样可以避开美国设置的关税。

也因为如此,越南1/3的出口是对美国,而整个贸易中,零部件依然需要从中国进口,尤其是纺织材料和零部件,56%的纺织、皮革材料、48%的机械设备、42%的电话、手机及零件均进口自中国。

所以,越南的盈利能力很差,只能赚最后一道的幸苦钱。越南一季度出口高达891亿美元,但是顺差仅仅只有14.6亿美元,利润小到几乎看不见。

对越南仅仅对我们的贸易逆差,却达到了140亿美元之多,相当于是我们给越南分了一杯羹。

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就说越南不会对中国制造构成威胁。

因为在30年前,我们也和越南一样,从来料加工这样的低端制造企业开始干起,从2亿件衬衣换飞机,一步步走到了今天世界工厂的地位。

很简单,家居工厂过去以后,慢慢的一部分零部件的工厂也会因为要追求效率而进行转移,越南的供应链会慢慢的用几十年的时间完善起来,最终形成自己的集群效应。

如果我们什么都不做,虽然说越南的规模优势有限,但整个东南亚绝对有能力吃下相当一部分的中国制造。

制造业永远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我们不要和美国比,说美国的实体经济占整体不足10%。

如果我们和美国一样,有几千枚核弹和11个航母编队,在全球有几百个军事基地,有无限印钞和发债的DEBUFF,我们也可以抛弃实体产业,发展军工就可以了......但是很遗憾,我们并不是。

服务业乃至金融业,一定是基于制造业之上的,没有制造业,所有的这些都是空中楼阁。

很简单,比如鹤岗,房价够便宜吧,哪怕房价便宜到一百块一平米,服务业也不能凭空产生,首先要有实体经济产业。

我们今天经济遭遇到的困境,一定首先是制造业出现了问题

那么在未来,我们应该如何来保证我们的制造业?

很多人说,是因为我们的人口红利消失了。 

其实,所谓的土地优势、人口红利,永远不能成为一个国家高速发展的长久动力,甚至于,它是制造业转型与升级的障碍。

我所有的文章都是批判人口红利的,在30年前,人口红利是一种优势,但今天,这种优势早就已经不存在了。

如果所有人都认为人口众多导致的「内卷」,而甘心可以接受低福利低工资,那这样的国家绝对不会去发展科技,人才永远得不到尊重,工厂会拼命的压缩成本,因为遍地都是「耗材」.......

当然,这种情况并不存在,因为制造业的发展,一定会带来地区人工工资的提升,接下来是土地价格的提升。

其实,当李嘉诚最近跑到越南去投资的时候,我们就已经看到了越南的未来。

李嘉诚从来不搞实业,跑到越南去投资,因为他认为越南的房地产在未来会有一个爆炸式的增长,会有一个让他挣暴利的机会。

李嘉诚,最善于制造泡沫.......

也就是说,在未来,越南无论是人工成本和土地成本,会在李嘉诚们的推动下,快速提升,当越南的平均工资从1470元上升到3000元时,当胡志明市的3300美元/平达到1万美元/平的时候,李嘉诚就会带着丰厚的利润套现离场。

而在这个时候,面对平均工资只有1100元的孟加拉,越南的制造业优势还在哪里?

资本因为便宜能选择越南,再越南不再便宜的时候,为什么不选择孟加拉?

为了争取这个机会的越南,早就开放了自己的金融,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大概率会等到美国收割的镰刀。

我从来不认可美西方集团的学者所谓的「中等收入国家陷进」,我认为真正的陷进是低端产业魔咒

当一个欠发达国家,具备人力成本优势和土地成本优势的时候,就非常有可能成为低端产业的承接国,在这样的状态下,全球的资金会疯狂涌入,导致制造业的短期内高速发展。

但是,在接下来的10年或20年的时间,伴随着发展,土地成本和人力成本必然快速飙升,尤其是地产快速出现泡沫,到了这个阶段,低端制造业的优势已经不复存在了,往往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国举起镰刀进行收割,资本会带着利润快速逃离,选择下一个世界工厂,这个国家将重新陷入贫困。

这是战后近80年的循环,曾经的亚洲四小虎,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最有资格讲述这样的故事。

事实上,这就是美国制定的全球经济游戏规则,金字塔的最尖端的美国,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和秩序的维护者;

第二层,是技术的持有者和品牌的拥有者,即美国主持下的西方世界;

第三层,是低端制造业的国家,以劳动力优势而承接苦活累活;

最底层,是资源国和酱油国.......

这80年来,金字塔的上层从来没有改变过,但是第三层是不断变幻的。

资本,在不断的具有土地和人力成本具备优势的国家中选择承接国。

如果迷信人力成本和土地成本,美国秩序永远都没有办法打破,因为永远只有贫困的国家才具备人力优势和土地优势........这是一个无解的循环

任何一个制造业的国家,都会面临这样的困境。

2018年,我们成为全球第一大贸易国,到今天也不过短短的4年时间,我们绝对不可以说因为我们的产业集群优势和规模优势,就必定能永远坐稳这把交椅。

我们更不能说我们已经打破了发展中国家低端产业的魔咒。

产业集群优势,是可以用漫长的时间逐步转移的,规模优势,一个越南不够,整个东南亚够吗?

打破这样的困境要靠什么?唯一的方法是科技升级与技术升级,让自己制造业的核心价值提升,这些对于主权国家来说是不能被拿走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

伴随中国造船业的高速发展,我们于2008年建设了第一艘LNG船「大鹏昊」,接下来的10年,在技术、效率、设计上都有了极大的进步,针对LNG船我们一直有一句话:打破韩企的垄断。

2019年4月2日,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旗下的核心企业牵手世界著名船级社DNV-GL,双方签订了共同开发27万立方米LNG运输船的协议,打造世界最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

但是,事实上,法国GTT公司才是最大的赢家,我们只是在帮人家打工。

LNG船的核心技术是液货围护系统,也就是存储货舱,需要在-160度的情况下保障天然气的存储。

此项技术,只有法国GTT公司才能提供,在整个LNG船舶的制造中,法国的GTT什么也不需要干,只需要有个公司,也不用出差,坐在那里等项目就可以了,你是亏是赚和他没关系,他只用授权技术专利,我们需要将整条船价格的5%给他。

而我们包括竞争的韩国造船企业,需要面临激烈的竞争环境、跑业务、接订单、招募工人、采购原材料,成千上万的工人,提高制造过程中的安全防护,严控质量.......我们能挣到多少呢。

行业标准不超过7%,多数时候连5%都不到。

整个GTT的员工不超过350人,年度净利润1.43亿欧元以上。

也就是说,我们300个人干的活,人家1个人挣得都比我们多。

只要你成本够低,你就可以抢到低端制造业,但是法国的技术,能靠成本抢过来吗?

这才是制造业最终的方向与未来。

但是多数国家都还沉迷在低端制造业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红利中时,尤其是地产红利时,往往还没开始发展技术,就已经遭遇了失败。

因为低端制造业,来的快,要流失,也很快!

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这就是东南亚近几十年的历史。

那么,如何才能保证我们的企业能真正的实现技术突破和产业升级?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看一个最新的问题:为什么2022年我们的经济这么困难?

经济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关键,就是房地产不行了,房子卖不动了,从去年恒大开始就预示着今年我们会遭遇困难。

房地产对于中国来说,不仅仅是简单的产业,还是最大的金融业,带动了海量的产业集群和制造业,还是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房地产增长出现问题的时候,必然会导致一系列的经济连锁反应。

那么,房地产还会有一波高速发展吗?

不可能了,因为我们的人均居住面积和自有房率已经超过发达国家了,加上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市场已经没有那么多需求了。

说到底,是因为实在找不到接盘侠了!

我认为,在未来,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与省会城市的房价最多能稳定住,但是二三线城市,尤其是人口流出、制造业不振的城市,房价会缓慢下跌。

只不过,这种跌是一个比较缓慢而温和的过程,不会陡然下降,明面上的价格不会有太多变动,但是流动性会逐步锁死,慢慢的让所有人情感上和情绪上能接受真实的价格为止。

房地产为国家在过去30年的发展中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到今天,他的使命已经结束了

某些专家认为,从6月份开始,在各地政策的引导下,房地产价格会引来再一次的攀升,因为不这样做,经济已经没有办法了。

说实话,我的信息渠道比专家少得多,但是我认为这一次国家会用坚定的坚持「房住不炒」的理念,会拒绝饮鸩止渴,选择用其它的方式刺激经济。

我这样认为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市场需求已经非常有限了,即使刺激房地产,达到的效果也非常有限,而且会产生负面价值,用同样多的资源,也只能起到20年前1/5甚至1/10的效果;

第二,不这样做,我们的产业无法转型升级,资本始终集中于短平快的领域,产业集群优势被东南亚拿走就真的有可能会发生!我们就还是逃不出低端产业循环的魔咒。

第三,即使想饮鸩,也止不了渴了

我认为,从2022年开始,我们会经历非常痛苦的2到4年,然后用2年左右的时间好转,接下来迎来一个新的20年的高速发展期,这是我们必须经历的阵痛

如果我们不这样做,继续饮鸩止渴,越南就真的是威胁。

现在,说回我们的主题,怎样产业升级,怎样发展科技?

在过往的30年,我们的科技发展快吗?

不可否认很快,但是,对于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对于一个全产业链制造业大国来说,这种速度绝对没有达到我们的预期,也大幅度低于我们的极限

或者说,对于20年高速增长的中国来说,科技的发展速度最多只是正常速度。

我们对科技的投入,是远远远远不够的!尤其是社会层面上对科技的投入!

同样的科技公司,同样的产值,在美国股市和在中国股市,能募集资金的能力,可以差距10倍到100倍以上。

为什么?

很简单,当一个大型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年报利润还不够在一线城市买一套房的时候,还会有多少人去投资制造业?还会有多少制造业愿意去投资升级自己的技术?

傻子才会。

明显的,很多普通投资者在一线城市买套房,胜过无数企业家辛辛苦苦的搞事业。

我这里说的还仅仅是制造业,还不是科技,科技投入巨大,回报周期漫长,且有较大的失败可能。

最近的某疫苗公司,在挣钱之后,没有想到去发展科技,拓展新业务,居然第一时间准备进军房地产,想抄底......

在这样的状态下,谁还愿意去投资科技?

仅仅靠国家,不行的,任何一个国家的全面发展,一定是整个社会资金的涌入,国家,最多能起到方向性引导的作用。

在过去的30年,房产几乎成为了在中国阶层跃升的绝对证明,所有人投资的政治正确

那,在已知的政治正确和必然赚钱的前提下,为什么还要去投资实业和科技呢?

我再说一次,我认为房地产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了,在未来如果继续发展,就只能是饮鸩止渴,他不仅抑制了所有资本对制造业尤其是科技投资的冲动,而且,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看不到希望而选择躺平,放弃奋斗的勇气,且会在未来造成严重的问题。

2022年,事实上,伴随着全球的三大过剩,以及俄乌战争、粮食危机和美联储加息,我们的日子不好过,全球的日子更不好过,但这也是我们调整经济布局的最佳时间。

那么,我们就需要在未来的4年的时间,真正让市场去引导所有人形成一个共识:

房子不再是金融工具也不是投资的工具,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

只有形成这样的前提,企业才愿意安心去投资实业,投资科技;

大众才能从房地产中解绑,去形成新的消费观念;

地方政府才能真正放弃卖土地挣钱的老观念,全力为科技企业服务。

未来的几年,我们会很痛苦,但是,对比过往30年的高速发展,这种痛苦是值得的。

只有熬过了这段痛苦,我们才会迎来新的,真正的发展机会。

全部专栏